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帮助海洛因成瘾复吸人员吉克某某积极戒治的综合性教育戒治案例

帮助海洛因成瘾复吸人员吉克某某积极戒治的综合性教育戒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吉克某某,23岁,已婚,四川省美姑县人,文盲,曾于2016年7月至2018年2月在山东省戒毒监测治疗所强制隔离戒毒。在解除离所仅半个月后,吉克某某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且其甲基苯丙胺、吗啡检测结果均呈阳性,确认吸食冰毒、海洛因。2018年4月,公安机关再次将其送至山东省戒毒监测治疗所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在上次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吉克某某碰到彝族老乡毒友,从其手中购买海洛因后与其他老乡“共享”。在花光身上的钱以后,他们通过实施盗窃行为以获取毒资,于2月被公安机关抓获。从工作实践中发现,彝族海洛因成瘾人员虽然戒毒意愿强,但拒毒定力不够。虽然悔过意向明显,但是复吸现象普遍。虽然在所内能积极配合戒治,但出所后却极易放纵自己。以吉克某某为例,通过采取综合性教育戒治方法,探究如何帮助海洛因成瘾人员保持戒治操守,重回阳光人生。

【案例基本情况】

(一)原因剖析

结合吉克某某的询问笔录和第一次强制隔离戒毒信息,运用萨提亚冰山理论,通过个别谈话教育手段,综合分析其在解除离所后的行为表现,了解吉克某某复吸原因。

层次

主体(吉克某某)

客体(海洛因)

行为

找到卖毒品的,复吸

不动

应对方式

讨好

感受

放松

观点

吸毒后变的强壮,不害怕

期待

自己能有很多钱

渴望

过上好日子

吉克某某的“萨提亚冰山”渐入分析结果

1.毒品依赖性强。通常当海洛因成瘾人员再次遇到海洛因“圈友”或吸毒环境时,会产生出汗、心慌、流泪、流鼻涕等躯体反应,并伴有紧张、焦虑等心理感受。吉克某某自2010年开始吸食海洛因,吸食量大,毒瘾深。在第一次解除离所后,下意识搭乘开往老乡聚居地的汽车,在遇到熟悉的贩毒人员后,不自觉购买毒品,从而导致了复吸发生。

2.生存技能受限。受民族和地域文化差异影响,凉山州彝族自治区人员在山东普遍群体性聚居,这既为他们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毒品传播创造了“有利”渠道。2010年至2016年,吉克某某交际圈较窄,生活方式较固定。吉克某某文化低,生存技能单一,就业方向狭窄,加之好逸恶劳的性格特点,在缺乏明确生活目标、难拒毒品诱惑的情形下,只能依赖盗窃为生。

3.责任意识不强。受地区文化影响,吉克某某家庭观念淡薄,家庭意识缺失,为家庭生活付诸努力和承担责任的意识较差,戒治动力不足,自我约束力不强,离所后未在第一时间回到家人身边,也间接造成了复吸行为。

4.理想信念错位。吉克某某内心向往美好生活,渴望拥有大量金钱,通过吸毒后爬楼窃取钱财,使他产生了自身无所不能的错觉。他对美好生活的理解是狭隘的,实现梦想的途径是错误的,其落后的价值观念、有限的生存技能与内心的美好追求不相匹配。

5.主观能动性差。由于极度缺乏自信心,吉克某某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也难以很好地融入社会,为了维持低质量的生存状态,需要依靠同伴的帮助,需要借助毒品的麻醉。

(二)方案制定

鉴于吉克某某对家庭和社会缺乏正确认识,自信程度较低,无助感较强,难以融入社会主流文化等状况,决定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采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矫治工作,帮助其改变恶习,实现内心认知的转变。

1.心理干预。结合吉克某某复吸的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其实现自我接纳,正确面对复吸现实,勇敢迎接未来生活。

2.显性教育。以课程教育为主。一是增强法律常识教育,帮助认清毒品危害。二是改变就业观念,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三是学习劳动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四是实现身体康复,增强戒治信心。

3.隐性教育。通过发挥“烛光家园”场所文化作用,帮助吉克某某潜移默化地改变价值观念,将希望和关爱融入其内心,在戒毒人员中传播正能量。

(三)方案实施

1.开展心理辅导。在吉克某某入所一周后,对其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帮助其认清吸毒的深层次需求,与毒品做一次“告别仪式”,培养其“追求美好生活,相信自己”的信念,进而合理设计目标实现的途径。

2.开展基础教育。每月对吉克某某开展一次禁毒戒毒法治宣传教育,通过学教材、读案例、观视频、提问考核等方式,更加直观地感受毒品对个人和家庭造成的危害,在内心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

3.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安排吉克某某观看《大国工匠》视频和“改革开放系列节目”,帮助其改变好高骛远的就业观念,培养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职业道德。鼓励其根据自身特点和家乡发展,合理规划离所后的就业创业方向。在严格控制安全风险的前提下,组织其参加“汽车维修”“广播电视设备调试”等技能培训项目,助力戒毒人员出所后就业创业。

4.开展德文化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安排吉克某某阅读爱国故事、观看爱国电影,引导其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拒毒抗毒愿望相结合,培养其高尚的爱国情怀。通过开展“德”文化教育,帮助吉克某某培养和善互助的生活习惯,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5.开展康复训练。结合吉克某某特殊的身心特点,对其开展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华传统健身操训练,待其体能测试合格后,组织其参加羽毛球、篮球等体育运动,培养其良好的身体素质,树立强大的戒毒信心。

(四)效果评价

通过采取综合性教育戒治方式,吉克某某在戒治态度、生活习惯和法律意识等发生了积极转变。一是吉克某某戒治态度明显好转,能够认清毒品危害,正确对待强制隔离戒毒事实,积极参与大队组织的各项戒治活动。通过参加识字班教育,一年后,吉克某某能识读写2000多汉字,文化知识水平显著提高,对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和未来职业规划有更清晰的认识。二是身体素质明显提升。半年内,吉克某某掌握了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操等康复训练项目,能够参加篮球等集体运动,各项体能测试均合格。通过查阅大夫巡诊记录,其感冒、疼痛等身体不适症状逐渐减少,自述能明显感受到身体康复,对生活充满信心。且相比上一次强制隔离戒毒,吉克某某生活态度更加积极阳光,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三是.抗复吸能力不断增强。吉克某某能口述毒品给自身、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解释禁毒戒毒相关法律法规。一年后,警察向其提供海洛因类似物品,吉克某某情绪平稳、无明显躯体症状。警察引导其想象彝族同伴吸食海洛因场景,其表示对毒品没有强烈渴求,且内心较为平静。

【案例思考】

通过对吉克某某个案的研究,发现彝族海洛因滥用人员最终复吸,受其个人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生存能力和毒品诱惑等多重因素影响,他们通常有较高的生活目标,但实现方法有限,毒品成为达到内心需求的最便利工具,为探索更具普适性的教育戒治方法,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一)加强文化教育。文化知识是文盲彝族戒毒人员告别毒魇过往、拥抱光明未来的关键,要抓住汉字“识、读、听、写”基础教育,提高该群体自学能力,帮助其顺利学习知识、融入主流群体。发挥“烛光家园”文化教育的作用,合理规划设计戒毒人员生活环境,帮助其实现潜移默化的正向转变。

(二)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彝族海洛因滥用群体法律意识淡薄,不明白吸毒和盗窃的违法性,要从培养法治观念入手,通过反复强化教育,使其认清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树立争当守法公民的良好愿望。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彝族海洛因滥用人员普遍缺乏就业技能,离所后就业方向狭窄,在遭遇消极事件后极易走上复吸和盗窃老路。且该群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经济发展呈现产业化、集约化、精细化的形势下,可匹配的职业技能项目有限,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