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女性冲动型人格戒毒人员突发事件分析处理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陈某(化名),女,23岁,未婚,黑龙江**县人,小学文化,无业,父母离异,自幼由奶奶一人抚养,2016年8月因吸食冰毒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所内戒治期间无人探访,无经济来源,基本生活用品需要由大队和班级其他戒毒人员接济。陈某入所一年多,表现较好,遵守所规队纪,习艺劳动主动负责。但由于成长过程中父母缺位、自身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条件差,以及过早地步入社会的生活经历,致使她性格自卑、敏感多疑;情绪调节能力差、易激惹;应对方式消极、问题解决策略单一;自我控制能力弱,外向攻击性强;自尊性较高。
同戒人员常某对陈某暴躁的脾气颇有微词,曾与其发生过言语冲突,但经包教民警调解后,关系略有缓和,二人虽表面上达成和解,但是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017年5月2日,陈某在康复劳动车间,发现常某擅自将习艺劳动计件的小花给了班级其他成员,违反戒治康复劳动规定,存在用买卖进行交换的嫌疑,故在晚八时四十五分左右,陈某将常某这一举动进行揭发,并大声斥责,常某拒绝承认,并用言语刺激激化矛盾,陈某克制不住怒火,主动发起肢体冲突,大打出手。
【方案制定】
针对此次突发事件,管理民警立即上前进行制止,大队召开会议研究探讨此次事件发生原因,并制定详细方案。
1、采取应急措施。立即制止突发事件,将双方进行隔离,控制现场,保持大队整体秩序。
2、了解情况,及时处罚。多渠道了解事件成因,对相关当事人进行疏导和处理。根据《黑龙江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行为表现量化考核计分办法(试行)》,结合当事人的日常表现,给予当事人相应的惩处,明确戒毒人员必须遵守所规队纪。
3、对陈某行为进行心理疏导及矫治。(1)对其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及分析;(2)针对心理特征,通过个别教育谈话,采用动机晤谈、认知—行为、放松训练等疗法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降低情绪唤醒阈限,学会控制其冲动行为;(3)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会用更多的办法去处理问题;(4)通过体重控制任务,训练自我管理能力;(5)练习八段锦,修身养性;在熟练掌握后指导其他强戒人员,提升其自我价值;(6)从亲情帮教出发,由大队来解决其日常用品的来源,进行生活上的帮扶,让其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建立新的连接,使其提高自尊,增强戒治阶段的适应性。
4、召开民警案例分析会。对冲突事件处理进行头脑风暴,各抒己见;对事件处理分享个人感受,对他人发言进行评价,赞赏或给出建议;经验总结。
【实施情况】
1、立即制止,针对性进行处理。事发之时,当班民警立即对冲突事件进行制止,第一时间对当事人采取隔离安置,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同时安抚好班级其他强戒人员情绪,保证大队秩序正常。了解事件的整个经过,与当事人进行个别谈话,与班级成员谈话、从多角度找到冲突的症结;深入班级,了解其他强戒人员的心态变化,以及对整个事件的看法,稳定班级人员情绪。事态稳定过后,根据《黑龙江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行为表现量化考核计分办法(试行)》,结合当事人的日常表现,给予当事人相应的惩处,对严重违反纪律的陈某,重新进行严格管理,每天背诵所规队纪内容。
2、对陈某进行个体心理矫治。陈某虽犯了错误,但是针对她的问题行为,大队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其完善积极的人格,更好地完成戒治,对其展开心理干预及疏导。
(1)放松训练,降低其冲动性,唤醒阈值。对陈某进行巴瑞特冲动性人格量表测量,结果显示总分135,表示其冲动性较强;其中运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等三个维度均呈现较高水平。结合陈某焦躁易怒的情绪水平以及在性格上常表现出的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判断其为冲动型人格倾向。针对这一人格特点,民警采用行为治疗的放松训练技术,用专业化的指导语引导其放松,并让陈某专注感受放松的感觉。教会其使用深呼吸法,每当意识到情绪不稳定时,数三个数之后大口呼吸。每天反复进行多次深呼吸训练,舒缓其激动的情绪,形成习惯。
(2)改变错误认知。民警指导其进行认知重评,接受家庭条件差的事实,正确认识他人的帮助。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减少对他人的猜测和怀疑,帮助其建立自我评价的体系,适度理解他人的评价。
民警:“冲突发生时,你说班级中有人拉偏架,为什么这么说呢?”
陈某:“平时班级中,我去看电视班级有些人就不去,在班级一起讲究我,我不去看电视,她们就去看。”
民警:“你听到过她们说什么了吗?”
陈某:“没有,但是一定说了。”
民警:“你觉得她们会说些什么?”
陈某:“关于我家庭条件不好啊,看不起我啊。”
民警:“还有呢?”
陈某:“我平时总爱发脾气,对她们态度不好这类的话。”
民警:“如果有人说你胖,你会生气吗?”
陈某:“不会吧。”
民警:“看来你比较担心那两件事,我们分别来分析一下。第一件,你觉得家庭条件不好对你意味着什么?”
陈某:“家庭条件不好是我的痛处,我现在这种处境就是因为没有好的生活条件,所以才沦落成这样。我时时刻刻都因为这个很低落。”
民警:“正是因为你在意这件事儿,所以你对这件事非常敏感,别人的任何话语你都可能联系到这事儿上,不是因为别人说了什么,而是你去将二者联系起来。家庭条件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事,父母给了我们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无法选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安全的环境,这就够了,我们无法去要求父母必须给我们什么。我们能做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我们想要的生活,你觉得呢?”
陈某沉思片刻。
陈某:“我好好想想。”
民警:“好的,我相信你会认真思考这件事的,那先放在这儿,咱们说说第二件,我也算比较了解你的吧?我说你脾气不好,你承认不?”
陈某:“承认。”
民警:“生气吗?”
陈某:“不生气。因为我确实是这样。”
民警:“但是为什么她们如果说你脾气不好你就生气呢?或许她们考虑不想当面顶撞你伤了和气,如果是这样,你能接受吗?”
陈某略带疑惑,说:“还可能这样啊!”
民警:“她们的行为只代表她们自己,重要的在于你的认知,你把它理解为敌意的,那自己必然会很苦恼,并且时刻想着反击。或许你可以试着把这看成是女人之间相互发发牢骚呢?你也发过牢骚吧?”
陈某笑答:“当然发过啊!我好像懂了。谢谢警官!”。
(3)转变应对方式。民警帮助陈某正确认识其冲动行为。
民警:“你为什么会这样处理你们之间的矛盾?”
陈某:“我很小就在外面混日子了,谁欺负我,我就打回去。”
民警:“后来呢?”
陈某:“当时或许能吓唬住,但是也结了不少仇。”
民警:“就像这次吵也吵了,打也打了,你觉得你解决问题了吗?”
陈某说:“没解决,我犯错误,问题反而更大了。 ”
民警与陈某共同分析了事件形成的原因,剖析自身问题。从简单问题举例引入,通过角色扮演,开放式地模拟多种办法应对该事件,引导其采取事先应对和寻求社会支持等成熟型的策略,以非攻击的反应应对消极的情绪体验。
(4)提高所内戒治集体生活适应能力。在生活上,队里对陈某进行帮扶。针对陈某的家庭条件,大队为其发放了日常基本生活用品;平时要求当班队长及各组民警对其给予生活上适当的照顾等等。缓解其思想上的紧张和压抑,使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使其领悟正常的人际交往的模式。同时,将陈某调到戒治氛围较好和人际融洽的班级里,让其观察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体会每种有效的表达方式,以及问题解决的办法。在康复劳动中,耐心传授其技巧,使其提高效率,因增加产量而获得劳动奖励。让其明白,只要自己肯努力,家庭条件不好的现实是可以通过自己劳动的双手得到改变的,消除自卑的心理。
(5)组织全体强戒人员学习八段锦。让陈某在做操过程中体验平稳的情绪与动作的控制,感受舒缓的节奏和气息。陈某学操非常认真,并且动作规范,民警充分利用陈某身体协调性好、行动执行力强的优势,对陈某每个动作都进行积极关注,肯定她点滴的进步,并让她作为领操员指导其他新入队强戒人员学习八段锦,以此来增强她的自我价值感。同时,通过与陌生的彼此没有偏见的新入队强戒人员的接触,锻炼了她的耐心和与人相处的技巧。
(6)通过控制体重来锻炼自我管理能力。陈某入所一年以来,体重增加了30多斤,民警向陈某提出减肥的建议,目的既是为了她的生理健康,更重要的是让其锻炼自我控制能力,通过努力使自己更有节制。陈某接受了减肥的建议,并有规划地进行,每当有成效时都会向民警反映,希望民警能一同分享她努力的成果。
3、进行案例分析与总结。针对此次事件,本着从实践中成长,抓住契机,打造团结互助,全面发展的队伍的主旨,全大队召开案例分析会,分析事件的处理及所获得的经验教训。
【案例思考】
效果:陈某对于此次事件的发生深表后悔,并对造成的恶劣影响表示歉意,到新班级后能够按严管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生产,情绪平稳。目前没有违反纪律的现象发生,体重已减掉15斤。
冲动性测评结果比对结果如下:
反思:
1、冲突事件应对原则及程序要适当。民警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应及时制止,把冲突双方各置一处,冷静处理,避免事态进一步发展恶化;稳定群体情绪变化;调整自我情绪,分别向当事双方和目击者了解事情经过,并向队长报告;当班民警之间要互相配合,各展所长,保证场所安全稳定,不要急于处理和做决定。坚持“冷静、客观、公正”的原则,“入情入理”地解决当事人的问题,达到警示、学习、成长的目的;持续关注突发事件的后续情况,避免和防止出现打击报复的行为;对当事人的情绪和行为进行追踪监测,评估潜在风险,保证当事人的下一步教育矫治有效;根据包教民警的建议和心理辅导民警的评估,做出个别教育的方案,对当事人进行持续的教育和跟踪,以巩固教育成果。
2、增加强戒人员应对方式多样性,提高生活技能。有研究表明攻击行为与消极应对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同时高攻击性的个体对对方意图的知觉倾向于解释为敌意的,也就是说有攻击行为倾向的个体大多采取消极应对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本案例中陈某家庭结构不健全,陈某父母对其的养育态度并不积极,家庭教育不完善,学校教育未完成。虽步入社会已久,但其社会化程度并不高,心理发育并不成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正确观察学习的对象,遇到问题缺乏应对方式,易倾向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因此,在教育矫治过程中应注重对强戒人员应对方式多样化的开发,以情境模拟演练、榜样示范、礼貌用语练习等手段,引导其使用积极健康的应对策略,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