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戒毒人员王某的综合戒治案例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戒毒人员王某的综合戒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王某,男,现年45岁,重庆市人,2002年、2006年两次劳教戒毒,2011年、2015年两次强制隔离戒毒。2015年入所体检时被查出感染艾滋病病毒。

由于对艾滋病知识的缺乏,该戒毒人员认为自己已经身患绝症,自称已被宣布“死缓判决”,一旦发病就临近死刑执行期,因此存有较大的恐惧感和绝望感,对其他人戒备心理较重,没有继续生活的勇气,先后两次自伤自残。公然在戒毒人员中教唆:“如果没有病还可以把毒瘾戒了,现在有了病,就是烂命一条,只能吃(吸毒)到死了”,“出去后要好好吃几年,活一天算一天!”。在日常管理中,装病、对抗管理现象突出。

该戒毒人员现实表现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情绪反复无常,时好时坏,自控力差。表现好时能尊重干部、服从管理、接受教育、遵守作息制度。表现不好时消极怠工,装病逃避劳动,找各种借口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当一段时间表现良好以后,紧接着就会有一段时间的反复。(二)温顺与暴躁双重性格合为一体。情绪好时能与戒毒人员和睦相处,主动交流,即使偶尔有所“冒犯”,也能不予计较。情绪不好时,脾气暴躁,对戒毒人员态度粗暴野蛮,稍有不慎就引起其勃然大怒,一些小事往往引起其情绪剧烈变化,并散布消极言论,造成恶劣影响。民警对其进行教育时,有时蛮不讲理、百般抵赖、寻找种种借口,甚至用言语顶撞民警,拒不认错,作出玩世不恭、藐视一切、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姿态,多次因违规被处罚。

【方案制定】

(一)原因分析

该戒毒人员四岁时父母离异,随母亲一起生活,从小缺少父爱,有家庭破碎感,性格较为孤僻,只读完小学五年级,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缺乏。先后当过力工、打过杂工、帮别人看门等工作,收入低,也没有一技之长,也曾经多次尝试找工作,但因嫌收入低,干不了几天就不辞而别。后其母亲病故后,在生活落魄的情况下,受“不三不四”的人的引诱参与扒窃,被劳动教养1年。解除劳动教养后,也曾想痛改前非,自食其力,但因有“前科”多次求职都被拒绝,最终又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最终染上毒瘾。该戒毒人员曾有过一段婚姻,并育有一子,但因其自身生活不检点最终导致离婚,其子由前妻抚养。

该戒毒人员转化的难点在于矫正其本人扭曲的人生观、重拾生活的信心。该戒毒人员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自己患有艾滋病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自己没有几天好活了,抱着活一天是一天、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对于王某而言,其对生活看不到目标,对未来看不到希望,对戒除毒瘾没有信心。

该戒毒人员自入所后,民警对其特别关注,暗中观察发现该戒毒人员时常看着儿子的照片长时间发呆,并在打亲情电话的时候联系其前妻了解儿子的近况,多次流露出希望前妻带儿子前来探访的念头,但其前妻对其已经彻底死心,也不想他介入儿子的生活,从未前来探访。充分考虑其现状形成的客观原因,应该加强对其教育转化的力度,如何让其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看到方向,对戒毒看到出路,逐渐树立理想,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重中之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也是戒毒的根本目的。

(二)开展教育戒治

全程按照“PC戒毒模式”为指导进行戒毒矫治,重组认知结构,重塑戒毒信心,重拾生活希望。通过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耳穴疗法、艾灸等手段增强其免疫能力,辅以太极拳、养身六字诀等身体功能恢复性训练及康复训练,帮助增强体质。适当进行康复劳动,帮助修复家庭关系,鼓励积极参加所内各项辅助教育活动,融入环境。

(三)开展心理辅导

通过个别咨询、箱庭疗法、音乐疗法、宣泄疗法等手段重点进行心理疏导工作,调节心理状态。

(四)后续帮扶

积极联系其家属、对接社区矫治部门,做好后续家庭帮教和社区帮扶衔接工作。

【实施情况】

人的活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强戒人员的教育改造也同样如此。就王某而言,归根结底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目标。具体措施就是要从培养其树立生活的勇气,从而重拾戒除毒瘾的信心。

(一)强化艾滋病基础知识教育,树立生活的勇气。

鼓励其参加艾滋病宣传教育讲座。场所请来市疾控中心的专家教授来我所授课,传授艾滋病基础知识、免疫力特征指标、存活期、抗病毒治疗等各方面知识,使其树立艾滋病不是绝症、真正毁灭人的是丧失与艾滋病病毒作斗争的勇气,只要进行系统的抗病毒治疗,辅以康复训练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存活时间是相当长的,也可以过上健康人的生活。

(二)进行心理干预,重建戒毒人员认知结构。

针对王某入所后的思想及表现情况,积极联系心理矫治中心,由专职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对其进行个别咨询,通过“箱庭疗法”、“宣泄疗法”、“音乐疗法”、“森田疗法”等一系列手段,使其重建认知结构,逐步正视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事实,对自己吸毒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对自身家庭现状有了包容心态,树立生活的希望及戒毒的信心。

(三)积极实施医疗关怀,增强身体素质。

通过抗艾滋病病毒治疗政策及必要性宣讲,鼓励其积极参加中、西医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西医治疗方面,与三级甲等医院合作,针对其病情,制定相应的西医抗病毒治疗方案,督促其按时服药,按计划进行治疗;中医方面,由专门中医师每周进行问诊、把脉,根据其病情,随时调整重要方剂成分及用量,并辅以艾灸、耳穴疗法,增强其身体免疫力,减缓艾滋病病毒发展进度,提升生存质量。通过对其CD4细胞数量跟踪监测,治疗效果较好,其心态、身体素质、免疫力都得到一定程度提高。

(四)建立家庭支持系统,积极开展亲情帮教。

该戒毒人员自入所以来,专管民警多次与其谈心,了解到其小时候父母就已离异,一直随其母亲生活,其父亲离婚后早已在外省重组家庭,之后从未联系,母亲也在十几年前病故,目前唯一能联系上的就是他的前妻,但王某多次与其前妻联系,要求前妻带儿子前来探访,但其前妻以不想让其介入儿子的生活为由拒绝前来。民警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与其前妻电话联系沟通,但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后民警又多次到其前妻家中与其进行面对面交流,并带去王某的信件。经过民警不懈的努力,终使其前妻认识到儿子在王某心中的重要地位,同意前往探访。并在其亲属探访时,民警为三人准备了亲情餐,通过在餐桌上的深入交流,触及到王某心中柔软的部分,王某当场向民警和亲人表示一定会痛改前非,积极进行戒毒矫治,争取早日与亲人团聚。

(五)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其回归社会夯实基础。

在王某思想上彻底甩开包袱、矫治态度转变后,民警针对其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的情况,经征询其本人意愿后,安排其参加电焊工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适度工资报酬对其超额完成康复劳动任务进行鼓励,通过康复劳动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王某本人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劳动,在出所前获得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证书,掌握了一技之长,为出所后的生活打下了基础。

(六)积极进行后续帮扶,搭建好从场所到社会的桥梁。

在其即将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之际,民警积极与社会上相关有需求的单位进行联系,将王某推荐给热心企业,经过面试及技能考核,王某成功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为其铺平了出所后的生活道路。在其出所后,民警又对其生活情况进行了后续跟踪,与其亲人、工作单位、社区及派出所建立了长效联系机制,对王某的生活情况、工作情况及社区康复情况进行追踪,其自解除强隔离戒毒后目前状态良好,没有出现违法违纪情况,矫治情况成效明显。

【案例思考】

(一)效果

通过一年多的综合戒毒矫治工作,王某经过诊断评估效果良好,予以提前解除,经过近一年的跟踪回访了解到,王某目前生活状况良好,与亲人沟通较多,相处融洽;在单位积极肯干,任劳任怨,与同事相处和睦;在社区表现良好,邻里融洽,无违法违纪行为。

(二)反思

通过“PC戒毒模式”结合王某特殊情况指定的针对性矫治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对其认知、心理矫正过程中发现:艾滋病戒毒感染人员内心最突出的心理是对死的恐惧、生的希望,这也导致部分艾滋病戒毒人员无法正视自己,思想上易产生偏差,行为上易偏激,针对这些特点人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矫治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同时我们发现,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在艾滋病戒毒人员的矫治过程中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艾滋病戒毒感染人员一方面害怕自己因为感染艾滋病病毒受到家人和社会的歧视,另一方面内心又渴望得到家人和社会的关怀。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要积极为这部分戒毒人员建立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通过沟通,使之消除歧视,多些关怀,会成为艾滋病戒毒感染人员矫治过程正面的催化剂。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