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意识消沉戒毒人员侯某某心理咨询案例

意识消沉戒毒人员侯某某心理咨询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所民警在对新入所戒毒人员侯某某开展入所摄入性谈话过程中,发现侯某某沉默寡言,连续多日失眠,不愿接受家人探访,不能安心戒治,易沉溺于悲观情绪,性格内向,心理测验结果显示自我评价较低,有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戒毒所安排心理咨询师对其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重点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贯穿整个咨询过程,帮助侯某某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有效改善人际关系。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侯某某,女,1984年出生,小学文化,自愿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离异。侯某某是计划生育指标之外子女,家中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从小在祖父母家长大,缺少亲生父母的疼爱。祖父母年事较高,家庭收入微薄,思想观念陈旧,无力也无心教育侯某某。侯某某婚姻生活不美满,两次离婚,没有一技之长,找工作受限,曾做过工人、洗浴场所服务人员、超市工作人员、KTV服务员。性格有点内向,不爱说话,无精神疾病及家族遗传病史,无躯体性疾病。自2009年开始吸食冰毒,2013年9月与公安机关签订自愿戒毒协议,期限为一年。

初次谈话,侯某某坐立不安,紧握双手不停搓动,手心冒汗,在沟通中不敢抬头直面民警眼睛。经耐心沟通与倾听,能够主动自我表达,虽说话声小,语句简短,但能有效表达。

据其自述,平日较内向,胆小谨慎,对她人情绪反应较敏感。对家人的探访,选择回避,因对家人主动送其入所,表示怀恨在心。与别人说话也感觉紧张而有点结巴。

据其他戒毒人员反映,侯某某有些孤僻,平日沉默寡言,与不熟的人说话,会不敢抬头,且不断搓手。夜间上厕所频繁,且失眠,偶尔说梦话,情绪较低落。鉴于其时常手抖而不能控制,遂带其就诊,经检查,排除疑似甲亢症状。

由上可知,在侯某某的成长过程中,形成“我是不受欢迎的”“如果伤害、委屈自己,他人就会多关注、多陪伴我”这两种图式(机制)。这些图式在被激活,是因为侯某某吸毒后,被家人发现,并被送进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自愿强制隔离戒毒(诱发因素)。因此,侯某某开始出现自动化思维(机制),包括“我是不如别人的”“她人会注意到我的自卑”“我可能没有知心朋友”“我必须委屈自己,否则会被冷落”。她同时经历轻度的社交焦虑(症状、问题),一度依靠自己感到安全的行为来应对这些焦虑(机制)。这些行为使侯某某多次违反所规队纪,她还回避与家人的沟通(机制),因为她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才被家人送进戒毒所”。这种消极思想使侯感到亲人的冷漠,并且对家庭感到失望。

(二)评估与诊断

1. 心理测试结果:选择SCL-90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艾森克个性测验(EPQ)进行评估。

SCL-90心理测试综合评定:躯体化2.7,强迫症状1.7,人际敏感2.7,抑郁1.8,焦虑3.3,敌对1.4,恐怖1.5,偏执2.3,精神病性1.8,其他2.2;总分176;阳性项目数5。焦虑、躯体化、人际敏感、偏执、其他因子高于常模。

SDS:45; SAS:58,轻度焦虑; EPQ:N:60;   E:35;   P:40;    L:30;

根据侯某某的测验结果考虑其为内向不稳定人格特征,有轻度焦虑情绪,身体不适感,存在一些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在人际关系中显得不自在,有一定自卑感,内心懊恼,以及人际交流中的自我意识过强。

2. 评估

从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1)生理功能:入睡困难,食欲下降。

(2)心理功能:情绪焦虑、烦躁,思维清晰,语言表达流畅,感知力正常;性格偏内向,易悲观,自尊心强;自知力完整,主动求治。

(3)社会功能:看到周边同戒感到不知如何相处,社会功能受到轻微影响。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候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候某无家族精神病史,无器质性疾病史,本人对症状有自知,故其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可排除其有重性精神病。候某自认在人际交往中已经礼让待人,结果仍然与同戒关系紧张,其内心冲突具有现实意义,持续时间1个月,未出现泛化和回避,社会功能受到轻微影响,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2)对该求助者要做的鉴别诊断

A.与精神病相鉴别:依据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精神病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不主动求医,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候主客观世界统一,其焦虑情绪具有一定现实诱因,知情意协调一致,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人格特征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医,可以排除精神病的诊断。

B.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短,社会功能明显下降或有回避行为,情绪反应泛化;而候某情绪反应轻微,持续时间1个月,社会功能未严重受到影响,未现泛化及回避,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C.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的内心冲突是变形的,与现实处境没有关系,没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反应往往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 多数是对未来的无名担忧,是无具体对象和内容的恐惧,也就是说,小事件大反应。而候某的内心冲突是常形的,具有现实意义和道德性质,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的诊断。

(三)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上述评估与诊断,经过与该员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 基本目标:减轻其与她人交往时紧张、焦虑、手心流汗、颤抖等现象,改善当前与同戒之间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对自己的外貌和能力自信,找出自己真确存在的有点和不足。缓和与家人冲突,逐步改善与家人关系。

2. 高级目标:完善自身个性,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和自我表达能力,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

(四)制定咨询方案

咨询方案由双方共同商定如下

1. 方法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中的不适应而引起的长时间自我否定,因对自身和未来生活的焦虑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失眠,尿频等生理现象凸显。这些不良反应归根到底是悲观的核心信念。而悲观源自于习得性无助。人们只有在觉得做什么都于事无补的时候才会产生放弃的念头。如果他们学到不管怎么做都没用,那么这个经验就会让他们觉得,在未来,他们的行为依然是无效的,从而成为一个悲观的人。悲观的人,相信坏事都是因为自己的错,这件事会毁掉他们的一生,会持续很久。此外侯某某虽文化程度不高,但有一定求助动机,愿意配合治疗,因而适用人际关系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

2. 来访者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对咨询效果不满可以要求更换咨询师;知悉、协商、选择咨询的方案、时间;遵守咨询规定;执行商定的咨询方案等。

3. 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遵守国家法律和职业道德规定,与来访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尊重来访者,不得因管理工作进行区别对待;咨询关系建立前让来访者了解心理咨询的性质、工作特点、局限性和来访者的权利义务;当咨询师确认自己不适合某项咨询时,应向来访者说明情况后,本着负责的态度将来访者转介给合适的咨询师。

咨询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五)咨询过程

共分三个阶段:心理评估诊断阶段;咨询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其中,心理评估诊断阶段包括建立关系、收集相关资料、评估诊断问题、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咨询阶段包括领悟和修通阶段,帮助来访者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消除不良情绪,建立健康积极的行为模式。结束与巩固阶段包括再教育阶段。具体过程:

1. 第一次:

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咨询关系;3.明确主要存在问题;4.感知个人求助动机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过程:(1)询问基本情况,并与戒毒人员档案进行核实,了解成长史和吸毒史;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和规则,并告知其来访者和咨询师的权利与义务。(2)开展SCL-90、SAS、SDS、EPQ测验。(3)明确咨询目标。(4)与来访者进行深入交流,收集资料,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和求助意向。(5)反馈结果,告知其当前“现状”的科学依据,舒缓其焦虑情绪。(6)布置作业。一是主要观察其他戒毒人员和民警对自己的真实态度并诚恳问询,如“你对我过去这段日子的状态评价是怎样的?”,而不是“你对我是怎样评价的”,并保持问询结果的客观性,不对她人的评价对号入座;二是在宣泄室内将宣泄球想象成曾经责骂过自己的寝室长和线长,并用尽全力对其攻击,进行不良情绪宣泄,并保证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跟其她同戒尤其是经常责骂自己的人大声打招呼;三是列出自己的优点,无论大小,至少十条。

2. 第二次: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并深入了解求助者的认知方式,改变不合理认知。

方法:谈话法、认知疗法

过程:(1)与其谈论她自己认为的或其他同伴所认为的自己很差的方面,对比自己在上次咨询结束后所列出的自己的十条优点,发现该来访者为人比较真诚,参加戒治活动做事踏实认真;同时由于自身曾经患过皮肤病,所以对卫生要求较高,个人卫生保持良好;而自己平日只担心别人会嫌弃自己一脸麻子,不愿与自己过多接触。引导其换位思考:自己生病导致这样的脸是没法重来的,但是自己收拾的很干净,难道别人就真的只是盯着自己的长相而忽略了自己为人的真诚吗?进而引导其进一步肯定自己的长处和工作上的认真,树立面对她人的自信心。(2)通过讨论,让其明白自己人际沟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主要是不自信,和缺乏良好的不良情绪宣泄渠道,鼓励其继续坚持自我,大胆与人交往,学会倾听等人际交往技巧训练,并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个别人的恶言相向,并意识到这种对自己的语言暴力或者言语欺侮只是他自身的素质问题,和来访者本人无关。(3)改变不合理认知,比如“自己是刚入所不久的戒毒人员,其他人肯定会不喜欢我”“我是计划生育之外的小孩,父母亲不喜欢我”“我的学历不高,学习能力很差,干活肯定不如别人”等负性认知。(4)帮助建立合理认知和信念,如“受不受同伴的欢迎不取决于相处的时间,而在于是否具有真诚和友善等其他美好品质”,“父母亲将你放在外祖父母家抚养是有历史原因的,他们虽然不能直接照顾你,但他们一直牵挂着你,知道你遇到困难会想办法帮你解决,就像这次,知道你吸毒了,他们也很难过,希望你尽早把毒瘾戒掉,所以联系公安,给你办理自愿戒毒,表面上上让你失去了自由,但从你人生长远看,是帮助你更好的自由生活啊!”“一个人聪明与否不在乎学历高低,很多名人的学历也不高啊,重要的是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没有人生来什么都懂的”等。(5)针对其夜间尿频,失眠等症状,发现只是在最近一段时间因被同伴责骂后才会出现,并不是自己的生理疾病,经过宣泄室宣泄不良情绪后室能够有效睡眠的。(6)布置咨询作业。作业为:一是坚持一日三省,帮助自己有效思考,每天睡觉前回顾每天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同伴相处的较为愉快的点点滴滴;二是每天严格按照戒毒场所日常行为养成要求,对自己进行行为塑造,有意识与同伴进行沟通,从而缓解焦虑感。

3. 第三次:

目的:缓解人际沟通过程中的焦虑紧张感、情绪表达障碍,改善与人尤其是与民警进行沟通过程中的手心流汗,发抖等症状。

方法:雅格松布的全身松弛训练

过程:(1)向来访者介绍全身松弛训练法。(2)对求助者进行肌肉训练示范,通过改变肌肉紧张程度,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3)训练来访者进行肌肉放松学习,直到掌握为止,在训练过程中要及时观察来访者的反应,遇到其难以理解的动作及时进行重复示范,并引导其“感知放松状态下时肌肉的状态和紧张时刻肌肉状态的感觉差异对比”。(4)布置作业,要求求助者每天进行全身松弛训练1-2次,每次十分钟。

4. 第四次:

目的:学习人际交往技巧,以及良性自我表达技巧,改善人际关系。

方法:行为训练法。

过程:(1)利用本寝室成员召开班组会的机会,向大家进行主动发言,并就过去一周的情况与大家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能被动接受,而要主动参与,并学会冷静的观察、分析与思考。(2)练习与本寝室成员进行个别交谈,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3)在日常生活中每隔一天主动向带组民警汇报自身当天生活状态和内心的想法。(4)尝试将帮助他人的行为进行公开化,与同伴建立起互帮互助的相处模式,最终建立起信任和友谊。(5)作业布置。作业:一是每天主动与同寝室成员交谈3-5分钟,并感受到与人坦诚交流的快乐;二是积极参与到班组集体活动中,主动与同伴协作。

5. 第五次: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增强其自信心,并结束咨询。

方法:谈话法、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1)通过谈话对其作业进行反馈,肯定其认真完成并积极配合的态度,鼓励其今后多从前期所教授的方法角度去观察自己。(2)肯定其学习的态度,对其学习方法进行反思,调节并巩固过往学习策略。(3)巩固其余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并强化其良好情绪体验。(4)给其安排一次亲情电话,尝试用积极心态与父母进行沟通联系。(5)结束咨询过程,为其制定人际沟通和自我表达的长期目标,加强自我效能感训练,提高学习能力和集体生活、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六)咨询效果

1. 咨询者自我评估。通过3个月的咨询,侯某某自认为矫治生活中注意力集中,能够正确对待戒毒生活,认为此次戒毒是开启新生活的一个起跑线。

2. 咨询师的评估。求助者情绪稳定,睡眠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3. 民警和其他戒毒人员的评估。现在精神状态较好,矫治态度端正,与人相处融洽,能正确对待戒毒生活。

4. 心理测验复测  SAS44分。通过测验结果反映咨询者已经无明显不良认知和行为反应。

一个月后,咨询师通过再次找其进行个别谈话,进行回访和追踪,发现侯某某精神状态较好,能够与同寝室成员和民警流畅沟通;参与编写黑板报等戒治活动的热情较高,自我认同感较高,咨询效果较为明显。

【案例思考】

通过对侯某某的咨询,咨询师感受到:一是要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女孩的帮助,为她们营造健康、充满正能量的成长环境。二是在本次咨询过程中,因为存在着咨询师本身就是该戒毒人员所在戒毒所大队民警,存在着天然的警戒关系,对前期良好咨询关系的构建有着十分巨大的阻力,所以在咨询过程中,部分心理辅导和训练方法采用了强制性要求等手段来推进,实在不得已为之。三是在后续咨询中,由于侯某某比较内向的性格,咨询师需要更大的耐心、更为清晰的表达,将倾听的艺术发挥出来,从而为今后的咨询奠定良好的基础。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