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戒毒人员庄某成功转化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庄某,男,1991年8月出生,大学本科文化,福建省漳州市人,2014年开始吸食毒品,2016年10月因吸食毒品被行政拘留十五日,2017年5月因吸食毒品被行政拘留十五日,2017年11月3日因吸食毒品被强制隔离戒毒二年。2018年5月进入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
(二)个人经历
九零后的庄某,来自福建漳州农村,作为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尽管父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从未让庄某吃过半点苦。朴实的父母对他的唯一期望是能实现寒门出贵子,这也是中国无数农村家庭的梦。庄某也比较争气,成绩单上的数字从未让父母失望过,他是父母的骄傲,亦是邻里交口称赞的“别人家的小孩”。在万千考生过独木桥的高考中,多年的坚持换来了一本西南政法大学金融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这一切似乎预示着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校学习金融专业的他带着闽南人与生俱来的拼搏精神,做起了流行的网店,他肯吃苦、肯钻研,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不再向父母开口索取生活费,反而还时常孝敬父母,帮助身边生活困难的同学。物质丰富后的他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感,游戏人生,KTV、酒场,总能找到他的身影,醉生梦死的生活成了常态。在生意伙伴的介绍下,结识了比他大几岁的女朋友,可庄某并不知道女朋友在靓丽的外表下竟是个“瘾君子”。随着交往的深入,也许是年轻的心找寻刺激,亦或是对毒品的好奇,庄某在爱情的名义下也走上了吸毒之路。那一年他大四,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而是沉浸在毒品的烟雾缭绕之中不可自拔。学业再也无心攻读,生意也无心经营,为了筹措毒资,他编造各种理由向父母、同学、朋友借钱,原本的女朋友在庄某无法提供毒资后,决然的投入到他人的怀抱中,人生状态一落千丈。在那时,父母、老师、同学都不知他已染上毒品,原本可以拿到优秀毕业成绩并保送研究生的他,只能勉强的毕业,拿到了家中的第一个重点大学学士学位。
(三)在所表现
庄某毕业后,在厦门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生活安逸又充实,日子渐归平淡,也许平淡克制不了心中那个作祟的魔鬼,好像有个声音一直在呼唤着他,一只无形的手不停的拉着他走向毒品。在心理防线被攻破之后,最终他还是抵挡不住诱惑,又一次在毒品中沉沦。心里的魔鬼一次次打垮了他,每一次吸毒前都决心这是最后一次,“就一次,就再吸一次,没事的,公安应该发现不了”,他无法与毒品彻底决绝,侥幸的心理最终还是难以逃脱自己画的牢笼,2017年11月3日庄某被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入所后庄某一直比较消沉,少言寡语,作为队里戒毒人员中唯一的大学生,曾有的优越感在高墙之内反而是耻辱的象征,心里落差极大,感觉其他戒毒人员对自己总是投来异样的眼光,有人说:“你看,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和我们没上过几年学的一样在这戒毒”。闲言碎语,总是不绝于耳,经常失眠,精神状态极差,多次因其他戒毒人员的议论而与之发生口角。
【案例基本情况】
(一)制定方案
大队管教民警和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帮扶小组,根据庄某的高学历、有爱心,但自我控制力较差,较为敏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帮助庄某调整戒毒心态,缓解抑郁情绪,改善对毒品的认知和重塑良好人际关系,消除各种心理症结,帮助其尽快适应戒毒矫治生活,制定出精准帮扶措施:认清毒品危害,找准人生目标,重塑生活信心。
消除庄某对民警的心理防卫,让其感受到民警是真心实意的帮助他。提升亲情在戒毒矫治中的基础性作用,让庄某感受到家人的不离不弃。通过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学习,特别是了解毒品的现实危害性,认清毒品对人身心的摧残。开展所规队规教育,灌输应知应会知识,使其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
通过矫治,使庄某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清毒品的危害性,提升戒毒信心,找准人生目标,明确未来生活方向,提高其辨别是非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与控制力,为今后步入社会,重塑生活信心做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情况
1、真心实意关怀,建立情感信任
作为队里唯一的高学历吸毒人员,庄某自尊心极强且高度敏感。虽服从管理,但对民警存在戒备心理,对于敏感问题避而不答。一切工作的开展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大队民警经常找准恰当的时机,与庄某进行沟通及关心在所里的戒毒生活情况,聊聊家常,倾听并引导他宣泄内心的烦恼,站在庄某的角度感受他抒发出的情感,并对他在所里戒毒时遇到的各种情况,综合分析后从他的角度出发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民警的关怀下,庄某渐渐的放下了防备之心,向民警敞开心扉。
2、加强法制教育,认清毒品危害
庄某虽然毕业于政法大学,文化程度较高,但法制意识淡薄,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清,在民警与其初期的谈话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庄某只片面认识到毒品对其自身危害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大队领导特意安排一位法律专业的民警作为他的责任民警,用朋友般聊天的方式专门为其讲解国家禁毒法律法规以及毒品相关知识,从目前的戒毒现状谈到长远计划,从毒品对自身的危害波及到对父母身心伤害,经过民警多次谈话和交流,庄某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确触犯了国家法律,也让父母对自己伤心不已,后悔自己对毒品的无知,一时的好奇心驱使,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3、重视亲情帮教,感受家人温暖
庄某在与民警的交谈中,多次流露出对父母的思念以及无尽的自责,父母多次来探访,庄某都不愿相见,不知如何面对辛苦栽培自己的亲人。民警多次耐心的与他深入交流,让其放下心里包袱,并结合大队长期开展的传统文化学习,通过《弟子规》了解孝道、懂得感恩,学会发现爱、懂得爱、用心爱。民警主动联系庄某父母,告之庄某现在状况和对亲情的眷恋,他们决定与民警一道做好儿子的矫治工作,父母每月两次的准时探访,一封封充满关怀的家书,让庄某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
2017年12月25日在大队组织的家属开放日活动中,庄某第一个申请参加,并得到了父母的积极响应。在活动日当天,庄某主动要求“现身说法”,面对着父母与其他戒毒人员家属,忏悔自己之前的无知及对家人造成的伤害,恳求家人的原谅,相信自己会戒除戒毒。在大队戒毒人员向家属诵读《弟子规》及表演太极拳时,庄某的父亲含泪说道:“小庄是我们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沦落到吸毒这个地步后,家不成家,走出去我们都觉得比别人矮半截,这次参加所里面的活动,让我们终于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看到了孩子们戒除毒瘾的希望,我们家属一定会积极配合警官的工作,监督我们的亲人戒断毒瘾。”通过开放日,家属更加坚定的支持民警的工作,庄某也深刻体会到亲人的不离不弃。
为了使庄某增强戒毒信心,民警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利用他做事细心文笔出众的优点,引导他挑战自我,先后写出了《我怎么了》《一个大学生的悔过》等多篇戒毒文章,诉说自己的历程。在民警的多次开导下,庄某放下包袱,放下负担,放下羞耻感,用自己的切身经历警醒那些对毒品有好奇心的人,多次给前来接受警示教育的人现身说法,特别是对学生群体触动更大。虽然把自己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中,但他相信大部分人会感谢他的现身说法,让自己的存在有了积极的意义。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庄某在与友人的信中写道:“余生很长,高墙之外,父母已鬓角斑白,是在浑浑噩噩中虚度年华,让家人痛心疾首,还是在愧疚悔恨之中知耻后勇,逆转人生路线。两年,对一辈子来说,不长,对一个已近而立之年的来说,不短。两年可以让一个人静下心来思考,思考一路以来的是非曲直,思考远方,该如何前行。感谢所里民警对自己的关心,感恩家人友人的不离不弃。一切的好奇心是要在正常的人生轨迹中探寻,做一个正能量的人,利人利己。”
【案例思考】
(一)沟通是让戒毒人员敞开心扉的钥匙
在日常的工作中多关注戒毒人员,发现有异常行为的戒毒人员要及时进行沟通,多方面了解问题,并针对问题症结做相应的对策,做到早发现早教育,把安全隐患消除于萌芽。
(二)耐心是与戒毒人员建立信任的良药
本案针对高学历的戒毒人员,民警在矫治过程中要多管齐下,针对其特殊性,在沟通方式上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三)因材施教是教育戒毒矫治成功的途径
对于被戒毒矫治对象,一定要因材施教,实事求是,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一个“套路”,一个“方法”,要灵活运用多种教育矫治手段,多措并举,找准切入点,才能使教育矫治工作事半功倍。
(四)亲情帮教是教育戒毒矫治的催化剂
亲人的不离不弃会给戒毒人员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要利用家属充分打好“亲情牌”,对戒毒人员的心态积极转变有着重要催化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好亲情电话、亲情书信、亲属探访日、场所开放日等方式,让戒毒人员家属配合做好戒毒人员的教育引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