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场所成立物质成瘾与康复研究所助推心理矫治科学化、专业化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多年来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与甘肃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省二所”)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自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省二所设立了教育硕士实习基地以来,各类科研、实践应用成果诞生。为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实体化运行,不断探索戒断戒毒人员“心瘾”的新方法、新手段,充分发挥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专业优势与省二所的戒治优势,西北师大心理学院与省二所在多年研究合作的基础上成立了物质成瘾与康复研究所。研究所的成立为产学研及社会心理服务探索新的途径,省二所充分利用高校学科专业、科研资源有效配置等方面的优势,使戒毒工作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有显著提高。
【案例基本情况】
(一) 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物质成瘾与康复研究所。
2018年12月28日下午,省二所与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联合成立“物质成瘾与康复研究所”签约挂牌仪式在省二所教育矫治大队举行。省二所负责人及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负责人及部分研究人员和戒毒人员代表等100余人出席本次揭牌仪式。双方领导在合作协议书上签字盖章。物质成瘾与康复研究所先期设立成瘾行为实验室、物质成瘾与康复实验室、认知神经实验室,后续根据课题以及实验项目的建立,逐步加大对物质成瘾研究所的投入,包括便携式脑电设备、多导生理反馈仪、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仪、人格测验、学习能力测验、动作稳定测验仪、记忆测验仪、认知方式测验仪等标准化科学量表和仪器。
(二)物质成瘾与康复研究所先期工作内容
1. 戒毒人员认知干预
物质成瘾研究所将国际戒毒研究新疗法引入戒毒治疗,以期减轻戒毒人员的焦虑和抑郁,提高戒毒人员的认知能力和水平,降低复吸动机,提升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物质成瘾与康复所选取海洛因戒断者100名,随机将其分为认知训练组和阅读控制组。所有入选的被试均接受实验前后测。并对其中的认知训练组进行每天20分钟为期二十天的的认知训练。所有认知训练均通过E-prime操作程序来完成。一系列针对成瘾者的认知训练研究表明,训练效果不仅体现在相关任务的成绩变化上,还体现在成瘾者对成瘾物的依赖程度和认知有关的个体表现上,使成瘾者在戒断后能够有能力回归到正常社会生活中去。
2. 戒毒人员正念干预
正念训练通过音频方式向戒毒人员传递正念,在具体实施中,选取戒毒学员共80名,随机分配为干预组和控制组,干预组的人员每天进行15分钟的正念冥想的练习,练习通过正念冥想的音频传递,时间持续八周。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干预。预期结果:进行八周正念冥想的干预组戒毒人员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有所改善,睡眠质量有所改善,情绪调节水平有所提高。
3. 戒毒人员在参与干预的感受
戒毒人员在参与认知训练和正念干预之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表示这样的戒毒方式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在接受新颖而专业的心理干预后,他们认为这样的戒毒形式能够很好的激发他们的戒毒热情,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他们对于戒毒存在严重的误区。在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专业老师的讲解下,戒毒人员对于毒品所带来的心理以及脑部损害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并表示,积极配合物质成瘾与康复研究所的科研项目,希望能够最先体验到科学戒断毒品所带来的益处,并为戒断心瘾的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案例思考】
(一)提高站位,真正使戒毒工作的科研水平得以提升。
近年来戒毒工作教育戒治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场所实现持续安全稳定,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干警队伍的履职能力不断提升,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了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的全面发展。同时,作为司法行政戒毒专业机构,要进一步树立科学戒毒的理念,将科学技术方法的研究探索应用到基本模式的运行中。要完善评价机制,对不同阶段戒治效果进行量化考核、科学评价,实现戒治目标、戒治方案的科学调控、动态调整。建立全国统一戒毒模式,旨在解决当前戒毒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教育戒治不科学不专业等问题,通过全链条、体系化、科学规范的戒毒模式,有效提高教育戒治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促进戒毒质量和效果整体提升。
(二)坚持研用结合,将实践基础与理论指导相结合。
省二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率先与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开展合作,资源共享,利用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专业优势,不断探索戒断戒毒人员“心瘾”的新方法、新手段,充分发挥省二所的戒治优势,以提升戒毒工作水平,同时也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探索一些新的途径。真正使戒毒工作科学化、专业化。
物质成瘾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双方优势互补的典范,同时也是将科学的理论指导运用于实践工作的重要契机。将科学理论与戒毒实践相结合,不仅在可以将最新的理论成果用于科学专业的毒品戒治过程中,同时在实践中也会发现更多的科学问题。戒毒专业理论与毒品戒治实践的结合是全国戒毒工作规范化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极为重要的的一步,代表戒毒工作在科学化道路上的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