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戒毒人员生命教育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山东省戒毒监测治疗所的收治对象为艾滋病阳性戒毒人员,对于这部分人群的教育矫治难点较多,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身体由于深受艾滋病及其他疾病侵蚀,肌体技能下降,部分艾滋病戒毒人员CD4指标在200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几十。疾病的侵蚀,使他们对前途感到渺茫,有的戒毒人员对抗戒治抵触心理较强,认为自己已经是被判了死刑的人,还要接受戒毒,从而态度消极;有的戒毒人员性格偏激,敏感多疑,对戒毒所以及警察工作不认可,认为社会以及戒毒所工作人员歧视、不尊重他们,稍有波动就会出现不服管戒情况,甚至出现自伤自残等极端事件。面对这些情况,开展艾滋病戒毒人员生命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关怀救助”戒治方针的切实体现,是秉承“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的最好诠释,是山东省戒毒监测治疗所立足场所实际,积极探索艾滋病戒毒人员管理模式的工作之一。
【方案制定】
艾滋病戒毒人员身患艾滋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感染艾滋病后不仅要承受内心的压力和煎熬,还要接受在社会上遇到的各种歧视,他们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部分人员不同程度存在报复社会的心理。要让艾滋病戒毒人员安心戒治,戒毒警察必须具有平等尊重的工作意识。
一、制定不同的教育戒治方案
针对每个戒毒人员的地区、文化程度、罪错不同等个体差异,大队警察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不同的矫治方案,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彝族戒毒人员均来自国家重点贫困地区——四川省大凉山,占大队人员60%以上,没有文化是他们走上违法道路的主要原因之一。重点对其开展基础性教育,实施“一对一”辅导,精确实施“教育扶贫”,突出搞好“识字班”教育,稳步推进《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育,增强了教育工作实效;男性同性恋人员约占大队戒毒人员的30%左右,他们一般文化水平较高,有些还是白领阶层,对他们重点加强个别谈话教育,疏导和改善不良认知,发挥他们文艺特长,开展各种兴趣爱好提高活动。充分尊重戒毒人员不同特点,精准实施矫治,增强了戒毒人员戒治动力。
二、严格艾滋病保密原则
严格做好艾滋病戒毒人员的隐私保护。对于外来采访记者,一律签写保密协议,确保戒毒人员图像、声音以及特有标记不被识别,所有戒毒人员照片不显示正面,正面照片一律马赛克处理,戒毒人员文艺作品一律起化名,人员地址仅具体到地级,确保不泄露戒毒人员隐私;戒毒人员亲属接见前必谈话,再次确认家人是否知晓患有艾滋病情况,确认是否知道男同身份情况,尊重他们个人隐私,不让告知的坚决不告知;对于戒毒人员的CD4细胞、病毒载量等指标,仅作为后续康复、治疗的参考依据,坚持不外传、不议论,保障戒毒人员的隐私权,增强了戒毒人员安全感。
三、秉承平等尊重的艾滋病管理理念
新录用的公务员第一课首先进行职业暴露教育,让新入职警察了解艾滋病,知道艾滋病可防可控,知道如何自我防范,消除“恐艾”心理,树立科学的特殊职业工作观;为了更好开展教育戒治工作,尊重每一个被监管人,消除监管与被监管的距离感,大队警察从建队之日起,就放弃了专管标配的防护装备,在正常管戒工作中,他们不穿隔离衣、隔离服,不戴口罩,用淡然、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个戒毒人员,使戒毒人员从这种零距离中找到了被尊重的感觉,感受到政府给予的关心和爱护,在这种无保护的状态下,专管工作警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戒毒人员面对面谈心、交流,为全面开展教育、习艺、康复训练等工作打下了基础。
【实施情况】
从戒毒人员收治入所开始,艾滋病常识教育就贯穿戒期始终,新入所戒毒人员重在灌输知识,纠正对于艾滋病认知偏差,消除或减少艾滋病对个体心理负面影响,康复期戒毒人员重在理解和反思,了解抗病毒治疗知识,接受依从性教育,有条件的服用抗病毒药物;定时安排医疗专家讲座,指导树立良好生活习惯,从自身做起,抗击艾滋;邀请省、市及戒毒系统疾控中心专家授课,让他们知道艾滋病并不可怕,鼓励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动力,消除他们的内心恐惧,从而提升生命质量。
大队专门配备了《生命教育读本》、《弟子规》、《三字经》、《德风润心》等教育读本,教育戒毒人员知晓生命、身体发肤来自于父母,不可自损,任何自伤、自残都是对生命的漠视,既是严重违纪行为,也是不孝的表现,培养珍爱生命、积极戒治理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戒毒人员知荣辱,明是非,进行“艾滋病感染到我为止”教育,培育戒毒人员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戒毒人员做守法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艾滋病戒毒人员生命质量,山东省戒毒监测治疗所争取资金改善提高戒毒人员伙食标准,科学营养膳食,每逢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彝族火把节、彝历新年等民族节日,给予伙食补贴,改善伙食,给予困难戒毒人员发放慰问品;扎实做好困难戒毒人员的帮扶工作,特别是生活困难、患病、残疾戒毒人员,大队成立帮扶小组,警察及时关心、疏导,推行戒毒人员同伴教育,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山东省戒毒监测治疗所在引进习艺项目时,首先考虑“艾滋病”这个特殊符号,凡是不利于艾滋病戒毒人员安全的一律不引进,凡是不利于引起艾滋病戒毒人员身体健康的一律不引进,习艺收入60%以上计入戒毒人员个人账户,车间常备创可贴、医用碘酒、止血绷带等应急物品,保障戒毒人员不受侵害。
做好“三期四区”建设,营造艾滋病特色场所文化氛围,精心规划、布置戒毒人员宿舍区,构建艾滋病戒毒人员“烛光家园”;大队成立硬笔书法兴趣小组、手工制作爱好小组,成立了全省第一家艾滋病戒毒人员“烛光乐队”,每周两次集中排练,举办消夏卡拉演唱会,活跃戒毒人员文化生活;建设生命绿色长廊,组织戒毒人员参与花草灌溉、养护,组织蔬菜种植,共同分享收获喜悦。
【案例思考】
艾滋病戒毒人员最终要回归社会,只有我们积极探索艾滋病戒毒人员教育矫治特色,扎实开展针对性教育,才会降低戒毒人员复吸率,为构建无毒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我们开展的系列生命教育,得到了戒毒人员对戒毒工作的广泛认同,消除了管与戒对立抵触情绪,戒治秩序持续保持稳定,戒毒人员遵循“艾滋病感染到我为止”原则,绝大多数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没有出现一例报复社会、危害社会的极端事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教育矫治成效。
一、戒毒警察和戒毒人员不是对立关系。戒毒警察要具有担当意识,树立监管工作是维护司法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意识,对艾滋病戒毒人员监管工作要充满爱心,用心帮助他们,感化他们,建立和谐的管戒关系,最终目的促使他们戒除毒瘾,走向新生。
二、戒毒警察工作成就感来源于戒毒人员良好操行。通过系列生命教育,戒毒人员复吸率进一步降低,在回归人员和回访中得到离所人员以及家属的认可,这是监管工作最大的动力,从而激发监管警察工作动力和热情。
三、艾滋病戒毒人员从生命教育中找到归属感。戒毒人员在戒毒所感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关心、关爱,明确了积极戒治为自己思想,真心感受到了家的感觉,促使其进一步重新反思罪错,戒除毒瘾,用积极戒治去回报,回归后保持操守,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