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器质性精神病戒毒人员陈某进行综合教育戒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陈某,男,1980年生,海南澹州人,中专文化。自2010年开始吸食毒品,有六次强制隔离戒毒经历,早期吸食海洛因,后期吸食冰毒。自入所以来,思想情绪不稳定,时常称头疼难忍,每日习艺劳动效率低下,思想消极,不愿意与他人沟通,在宿舍时常缩在角落。
【案例基本情况】
(一)遵循以人为本,重在“危机干预”
1. 分管民警在大队思想动态会上提出,将其列为队内重点戒毒人员,进行重点帮教。同时大队成立由管教副大队长为组长的教育矫治小组,加大对陈某的个别矫治教育力度,安排有资深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民警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安抚焦虑情绪。
2. 邀请所内医生对其进行会诊。经检查,以疑似因长期吸食冰毒导致的器质性精神病定性,需长期服用精神药物(奥氮平10mg/天、每日一次,丙戊酸钠 0.1g/次、每日2-3次)进行症状缓解,建议加强夹控管理。会诊结束后,强戒人员陈某继续通过言语表达自己身体上的不适及焦虑,要求进行下一步的检查治疗,如对自己的头部进行脑部CT检查,查找病因。面对陈某的诉求,大队坚持人文关怀,按相关规定申报及安排警力将其送往肇庆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鉴定。最终结论与所部医生相吻合,均以长期吸食冰毒所致的器质性精神病定性,具较强自知力,尚不达到所外就医的条件,可长期服用精神药物(奥氮平10mg/天、每日一次,丙戊酸钠 0.1g/次、2-3次/日,艾司唑仑、睡前一片)。
3. 心理咨询师致力打造平等和谐的沟通关系。通过自我表露的方式,心理咨询师讲述过往成功案例,潜移默化地对陈某阐述“精神疾病跟高血压、高血糖一样是‘慢性病’,只要长期服药,便可过上‘稳定’的生活。”心理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认同其生命价值,给其勾画蓝图,使得陈某在咨询的过程中,亦开始接纳和认同心理咨询师。
(二)遵循因人施教,重在“一视同仁”
针对该戒毒人员行为怪异、言语散乱难以融入集体的情况,大队特意安排其在需要集体协作的习艺区域进行劳动,鼓励其多参与集体项目的康复训练,帮助其树立集体意识和集体观念;分管民警要求同宿舍及同一联帮互保小组其他戒毒人员多与其交流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关心;重大节日的时候,分管民警亲自为其送上糖果、食品等慰问。这一系列的关心照顾使陈某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也使其逐步取得了其他戒毒人员的信任。
(三)遵循循序渐进,重在“发掘力量”
针对陈某反映自己经常头痛难忍,心理咨询师通过共情、情感表达等咨询手法,耐心地与陈某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经了解,陈某会不由自主的焦虑一些问题,如“自己到底是怎么被送到戒毒所”“自己被捕前手机无法接听电话,怀疑被来电呼叫”“自己的微信号被盗了,会产生什么后果”等等。每当出现这些“困扰”时,陈某便会不停的逼迫自己思考,直到把问题都想通想透为止。对此,咨询师决定以叙事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式。通过一系列“奇迹问句”:“您在什么样的时候头脑会不浮现这些问题”“您是怎么办到不头疼的”“您认为自己该怎么做才能好好的避免头痛”等等,将焦点放在当事人曾经的努力,或他内在的知识和力量上,引导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四)遵循巩固成效,重在“发展兴趣”
陈某十分爱好看书,文化水平在场所内属于较高的水平。大队干警每天把报纸书刊交到其手上,重新培养其爱好阅读的习惯。在一段时间观察后,发现其对机械维修类的书籍更是爱不释手,分管民警发动所在大队干警将家中的相关书籍送给陈某,让陈某再次找到了精神寄托。在8月的读书分享会上,陈某终于敞开心扉,将自己当月的一些思想感悟与其他强戒人员分享。
(五)遵循回归社会,重在加强培训
针对陈某生活生产技能缺乏,耐性较差,分管民警在其康复劳动过程中经常给予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陈某回归社会后的就业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不再自暴自弃,成为自食其力、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人。此外,对于陈某拥有的维修爱好,大队决定,在陈某精神状况稳定的前提下,拟培养其作为大队下一任的机器维修技术人员,为大队发挥其所长。
经过半年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陈某变得开朗起来,自信心也树立了起来,能较为融洽地融入集体当中,心理测试结果基于正常值范围。其在纪律、内务卫生等方面也取得了进步,形成了良性循环,由一名沉默寡言,思想消极的戒毒人员成功矫治为积极向上的戒治积极分子。
【案例思考】
在大多的基层一线执法的过程中,很多民警都觉得陈某是个棘手的大问题,这一错误思想是阻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要想帮助戒毒人员真正地从思想上、行动上戒断毒瘾,就必须始终做到:人≠问题。
(一)要有爱心、耐心、恒心。要坚信,只要方法对路,绝大多数戒毒人员都是可以成功戒断毒瘾的。戒毒人员是毒品的受害者,他们也渴望得到尊重、受到关怀。大多数在吸毒、戒毒、复吸循环怪圈中苦苦挣扎的戒毒人员,也都期望能换一个生活环境,有固定的工作、有社会的接纳、有家人的支持。许多成功戒掉毒瘾的戒毒人员就是因为家人和社会没有放弃他们,通过在人格上尊重、感情上亲近、生活上关心、权益上保护、心理上疏导,引导他们改过自新、感悟人生、重塑人格,让他们在感受到人间温暖的同时,给予了他们回归社会的力量,才使得他们战胜毒魔、浴火重生。
(二)要制定动态的教育攻坚方案,一人多策,一时一策,始终把握教育矫治工作的主动权。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戒毒人员思想矫治工作亦然。民警在开展个别谈话教育之前,首先就是要全面了解掌握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其次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把准戒毒人员思想脉络,挖出症结所在,做到胸有成竹,以便对症下药,从而加强教育矫治工作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矫治工作方法。如果墨守成规,面对新情况很可能就存在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认真研究戒毒人员的新特点,及时制定新对策,采取新措施,用由浅入深的科学思维,帮助他们彻底摆脱毒品对其精神和身体的控制,逐步树立起遵纪守法、扬荣拒耻、适应社会、健康生活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