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对解戒人员陈某融入社会的综合性教育戒治案例

对解戒人员陈某融入社会的综合性教育戒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陈某,女,单亲家庭,其家人有母亲和女儿。陈某从小就是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品学兼优。父亲早逝,其母亲是一个性格很软弱的人,十岁时母亲改嫁,继父是当地有名的“黑社会大哥”。一次陈某在家中遭到了继父的性侵,母亲知道后没有第一时间保护女儿,反而告诉她继父是她们惹不起的人,只能忍气吞声,陈某接受不了母亲的态度,选择报警。最后在她自己的努力下,继父因强奸幼女被判刑。陈某因为这件事对母亲产生了巨大的怨恨。陈某读书毕业后到云南做生意,遇到了一个优秀的男青年,结婚后育有一女,但是就在日子越过越好的时候,丈夫突然患病离世,这对陈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后来因吸毒接受强制隔离戒毒,与家人的关系很疏远。

离开戒毒所回归社会后,在该所民警回访过程中了解到,陈某的敌对情绪非常强,她觉得其他人都在针对她,没有一个好人。比如迎面走来一个人,看了她一眼,她都觉得是在蔑视她,便采取极端方式反击别人,直接拦住,并大声的说,“你对我有意见?我们来打一架啊”。鉴于陈某的认知错误,与同社区的人经常发生矛盾,自我防备警戒性极高,对他人和社会极具仇视感,无法融入社会,带有轻微仇视性和报复性。

【案例基本情况】

(一)心理问题剖析

1.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感情上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觉,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和一个人的生理特征、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尊重的需要是指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够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内部的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2. 问题分析

结合陈某的实际情况,民警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依据进行分析,认为陈某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陈某缺少精神上的理解与支持,并由于曾经受性侵害和被否定的经历,导致陈某的自卑、敌对以及社交恐惧的心理。

(2)由于陈某知道吸毒会留案底,而身份证的小红点也始终处于报警状态,所以陈某担心出去之后被家人发现有案底,也非常担心因此影响到女儿。

(3)陈某没有什么朋友,归属感得不到满足,由于自卑的心理,很害怕被人质疑、否定和排斥,所以无法很好的融入到一个新的集体中去。

(4)陈某很迷茫,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没有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所以经常工作了之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也不适合这个工作,之后就会放弃工作。

(二)教育矫治计划制定

1. 目标

(1)协助陈某在出所一年内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2)给予陈某精神支持,鼓励及积极关注。

2. 介入策略

(1)通过家访、电话访问以及浏览档案,获得陈某个人及家庭的情况;

(2)积极与其建立专业关系,为其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得到陈某的信任。

(3)通过同理心、聆听、鼓励等方法,消除陈某的“标签化”意识,协助陈某正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重拾生活信心。

(4)对陈某进行基本的就业指导,让陈某自主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对以后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

(三)介入过程

1. 第一阶段

(1)介入重点:转介和面谈,与陈某建立互信的专业关系。

(2)内容:本阶段主要是多方面的了解陈某,并积极与陈某建立专业关系,得到陈某的信任。让陈某了解她已经转介给了民警,并通过民警的努力,得以和陈某在专业关系的建立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民警在现阶段以尊重陈某为主,通过与陈某的聊天,了解其现阶段的苦恼、不被人理解和支持的心情,并相应的给予陈某尊重和支持。尊重陈某的理想和选择,并建立情感上的支持,让陈某能够与民警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并且这一做法取得了成功,陈某会经常主动找民警聊天,说说心里话,并期待获得理解和支持。

2. 第二阶段

(1)介入重点:给予陈某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帮助陈某走出过去的阴影。

(2)内容:经过与陈某接触与交谈,了解陈某曾经的工作经历及生活经历,掌握陈某现阶段的心理状态和想法。陈某多次提及因为她曾经是吸毒人员民警会不会歧视她,民警表示,在自己眼里,你和我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并鼓励她去除自己的“标签”,让陈某明白,无论曾经有什么错,改过了就是晴天。

在陈某解戒之时,民警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与陈某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有价值的专业关系。民警不仅对陈某提供尊重等情感支持,还通过鼓励陈某成为我们的禁毒志愿者、积极争取陈某能够主动联系民警进行面谈等方式,让陈某将禁毒行动纳入到自己的朋友圈子中去,让她在一个新的朋友圈子里,获得友爱和归属感。也可以让陈某进一步加深对禁毒戒毒的工作内容的认识,使其更加了解禁毒志愿者的工作性质,这有利于民警与其建立进一步的有价值的专业关系。而且,陈某从前之所以沾上毒品,大多是因为心理上的空虚和交到了不良朋友,民警试图用这种方式可以让陈某建立新的圈子的归属感,并在其中获得鼓励和支持,有利于陈某走出从前的阴影,重新融入社会。通过民警的努力,陈某已经可以作为志愿者参与活动了。  

3. 第三阶段

(1)介入重点:为陈某提供就业指导,协助陈某理清自己的想法,并对以后有一个规划。  

(2)内容:民警为陈某提供就业支持,并协助陈某在众多想要做的事情中选择一件自己最想做的,并且考虑通过何种途径把这一件事情做好,做多长时间等,对这些进行规划。并通过社区招聘、网络等途径,为陈某链接就业资源,供陈某自主选择。

由于陈某经常向民警提出,没有找到志同道合的团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民警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力求让陈某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所成就感,能感觉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民警先是尊重和支持陈某的选择,并协助其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工作,鼓励陈某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建立坚持做下去的信心。之后民警建议陈某在闲暇时可以制定学习计划,比如如果想去做蛋糕学徒的工作,那么可以制定在周末的时候,买一些学习的资料、视频或是书籍等,自己可以自主地学习,这样会进步的更快和更好。之后民警鼓励陈某,在工作中总会有困难,自己同样要有勇气去克服这些困难,等走过了这一段路之后,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陈某很感谢民警的帮助,并会时常和民警聊天,寻求建议。

(四)效果评估

通过陈某与民警的共同努力,陈某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已经通过培训并成功上岗,目标基本达成。陈某对民警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表示感谢。经过民警的介入,陈某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由曾经的敌视别人转化到接纳别人,能作为禁毒志愿者参与活动,其本身在心理层面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且,现在民警与陈某的交谈过程中,陈某多次表示很感谢民警的支持,如果对民警的满意度打分的话,她打五分。

(五)终结及追踪帮扶

1. 终结原因

陈某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民警协助陈某基本完成了教育矫治计划设定的目标,并促使陈某明显改善。经与陈某协商,民警最终决定做终结。

2. 追踪帮扶

提前告知陈某即将终结;告知陈某两个月后会进行回访,并仍会提供后续的跟进服务;民警建议陈某笑对过去,用更好的心态迎接未来,并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案例思考】

在本案例中,陈某由于缺少精神上的关爱和慰藉,并缺失对毒品的认识,在结识了不良朋友之后,走上了吸毒的道路,并想要在毒品中寻找欣快感,填补内心的空虚。陈某曾告诉民警,她遇到的很多吸毒的人都是这样,他们大多觉得空虚、无助,缺少精神上的支持,转而去追求毒品来刺激自己的感官。民警在她的描述里,仿佛看到了另一个生活圈子的状态,空虚、无助、放纵,隐藏在潜意识里的悲伤感,成为了他们染上毒品的理由和放纵自己的借口。但是民警给予陈某精神上的支持,并看到了陈某自身的转变之后,民警本身也感觉到了巨大的成就感。其实我们的工作就是戒毒人员在泥沼中的一只相助之手,我们在动用自己的正能量,以及社会上的各种资源,来帮助戒毒人员改变自己,越走越好。要让戒毒人员从意识层面发生变化,并且要深刻的认识到,用吸毒的方式并不能填补自己的空虚感,只能陷入一个坑里无法自拔,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需要自己勇于承担和面对,真正的做自己的主人,心若向阳,无畏悲伤。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