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别教育、心理和行为矫治促进抑郁症戒毒人员张某教育戒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张某,男,46岁,河南人,2017年6月因吸食海洛因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2017年9月由安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转入郑州市齐礼阎强制隔离戒毒所。
转送当天,安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警察特意嘱咐道,张某患有抑郁症,其档案中附有安阳市精神病医院为其出具的抑郁症诊断证明,同时还留下了张某正在服用的药物。
刚转入郑州市齐礼阎强制隔离戒毒所时,张某情绪一直不稳定,为了一点小事和身边的戒毒人员发生争执后,表情夸张,浑身颤抖,泪流满面,吓得没人敢和他交往。晚上入睡困难,靠镇静药物控制情绪和维持睡眠。
(二)个人成长史
张某12岁小学未毕业即到某省艺术学校学习戏剧武功和霹雳舞,他天赋聪颖加上刻苦努力,16岁便获得了全国冠军。1989年底,年满18岁的张某被特招入伍,复员后签约一唱片演艺公司,为一知名歌手伴舞。后因情感纠葛,二人反目成仇,并将对方面部损伤毁容。经历感情纠纷和伤人事件之后,张某与人同居并于2000年诞下一对双胞胎儿子,由张某的家人抚养。因为没有感情基础和为了发展各自的事业,张某和同居女友很快就分手了。
(三)个人吸毒史
2002年,张某结识了现任妻子路某,由于路某家境优渥,贫苦出身的张某倍感压力,再加上伤人事件之后,张某的演艺事业一落千丈,经常胡思乱想,晚上睡不着觉,一直靠安眠药维持睡眠,并于2017年初开始吸食毒品。2017年5月,在家里吸毒后,被家人举报,当地公安机关决定对其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张某发现自己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后,恼羞成怒,怨恨自己的家人特别是母亲和大姐、二姐夫以及当地公安局。张某越想越生气,就这样钻进了思维的死胡同,任凭家人怎么解释和戒毒所管教警察怎样开导,张某始终认为自己被强制隔离戒毒是错误的,再加上担心害怕失去现任妻子,就这样愈陷愈深、不能自拔,造成抑郁症越来越严重。
(四)心理测评
转入郑州市齐礼阎强制隔离戒毒所接受入所教育期间,心理咨询中心针对张某的特殊情况,在一般常用的戒毒人员心理评定量表(MAS)和90项心理症状清单(SCL-90)的基础上增加了精神压力自测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结果显示:(1)MAS量表显示个体戒毒心理水平较差;(2)SCL-90量表显示个体强迫症状(3.00)、抑郁症状(3.23)、焦虑症状(3.00)、恐怖症状(3.14)、饮食与睡眠方面(3.29),均超出正常范围;(3)精神压力自测问卷总分数52.00,属于高分范围;(4)SDS量表标准分53,个体得分61,高于标准分;(5)SAS量表标准分50分,个体得分54分,高于标准分。心理咨询师综合分析,张某因为心理压力过大造成了严重的抑郁心理问题。
(五)现实表现
大队警察在日常管理中,发现张某性格孤僻、行为怪异,不爱与他人交往与沟通,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暗自流泪。包教警察安排其拨打亲情电话时,张某对家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准备关我多久?你们凭什么要求强戒我?你们要是不快点儿放我出去,我出去后和你们没完,一定要告你们和公安局。”之后就是情绪激动、浑身颤抖、泪如雨下,泣不成声,电话里没法再继续说下去了。每次家人来探访的时候,张某一见到家人就情绪失控,弄的与家人关系相当紧张。
【案例基本情况】
针对张某的曲折经历和特殊情况,张某所在大队评估研判,认为,应对张某的抑郁病症引起充分重视,防止出现自伤自残甚至自杀,专门安排一名警察负责张某病情的治疗,并安排两名表现较好的戒毒人员对张某进行陪护。同时,决定由心理咨询师、所医生和包教警察组成教育戒治小组,共同对张某进行心理矫治、药物治疗、个别教育及家庭关系修复的综合教育戒治,
(一)方案制定
在分析研判张某的现实表现、心理症状和病理特征后,教育戒治小组制定了综合教育戒治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两步走的方案。短期目标,以药物诊断治疗和心理咨询矫治为主,首先由所医生与郑州市精神病医院精神科医生会诊,快速解决张某生理上对药物的不适应和依赖,如若张某出现异常,迅速和医院联系。同时由心理咨询师帮助张某,认识导致其抑郁的实际困惑和不良认知,从而减轻其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失眠困扰,消除抑郁心理导致的情绪失控、胡思乱想等。
长期目标,以个别教育、心理矫治和行为矫正为主,重组张某的认知结构,纠正认知偏差,消除抑郁心理症状,修复家庭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对张某进行一系列的行为训练,如放松训练、体能康复训练、拒毒和防复吸训练等来减轻、改善和矫正其不良行为,帮助其以积极、良好、上进的心态面对戒治生活。
(二)实施情况
1. 短期目标实施情况
(1)药物治疗消除生理折磨
张某反映,其原来服用的治疗抑郁和调节睡眠的药物不适合自己,具有较大的副作用。所医院迅速联系医疗合作单位精神科医生来所对张某进行会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经过两次更换药物和调整剂量,找到了适合张某身体情况的药品,解决了张某生理上的病痛折磨,稳定了张某的情绪。
(2)心理咨询消除负性情绪
针对张某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在初次访谈时采取晤谈和倾听技术,任由张某发泄内心的压力和痛苦,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取得了张某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在接下来的咨询中,心理咨询师着重从认知矫正和行为矫正两方面对张某进行了矫治。第一,认知矫正帮助张某正确认知家人的良苦用心,改变其“家人把我送进强制隔离戒毒所,他们就是在欺骗我、害我”的错误认知为“家人把我送到强制隔离戒毒所,是爱我,为帮助我戒除毒瘾,是为我好”的正确认知观念,从而促使张某改善与家人对立、仇恨关系。第二,行为矫正是帮助张某改变原来错误的行为方式,通过团体互动游戏、班组卫生评比、队列训练、做广播操手语操、唱歌和八段锦比赛等集体活动培养张某的自我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帮助其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从而减轻了张某孤僻、恐怖、敌对、仇恨的负面情绪。
2. 长期目标实施情况
(1)个别教育“春风化雨”
对张某的教育戒治,最关键的是帮助张某恢复与家人的良好关系,得到家人的亲情帮教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教警察一方面加强对张某的个别谈话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张某认识到全家人的良苦用心,从而转变张某内心深处对家人的误解和主观认知错误。包教警察开导张某:“你毕竟有吸毒史,有吸毒行为,有毒瘾,你的家人真的想帮助你戒掉毒瘾,但是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依靠戒毒所帮你戒毒,希望你能理解家人的良苦用心。”张某若有所思地低下了头,眼中含着泪水。
另一方面,利用探访和拨打亲情电话的时机,对张某的母亲和兄弟姐妹们做思想工作,告知他们张某的现实表现和戒毒决心,让他们对张某的恶劣态度多一些宽容和耐心,不要放弃对张某的期望和关爱。同时,包教警察给张某远在宁波的妻子路某打电话,告诉她张某对她的思念之情,让她不要对张某失望,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路某表示同意,这样就帮助张某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包教警察的循循善诱和殷切教导下,张某终于认识到是自己主观上存在的错误认知导致了自己和家人的关系紧张和矛盾。同时,也对包教警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所感动,表示愿意改善与家人的关系。
(2)心理矫治“固本培元”
根据对张某的长期矫治目标,心理咨询师首先对张某进行了心理矫治,重组张某的认知结构,纠正其认知偏差,完善其人格,消除其抑郁心理症状,重塑其健康心理模式。在会谈中,心理咨询师对张某道:“你感到自己很不幸,吸食毒品被处理后,家人又骗你接受强戒,你担心时间长了妻子离你而去等情况,使你很悲观,在这种情况下你很容易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即负性自动思维,看任何事物只看到它消极的一面,看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是一个很不幸的人,看周围的人是冷漠的,没有人关心你,对未来和前途感到悲哀。这种负性自动思维又反过来使你的情绪更加抑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会导致你对生活彻底失望。”张某听了之后有所触动,陷入了沉思中。心理咨询师进一步为其分析:“自动思维或多或少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自己有可能并不知道,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时地左右着人们的言语和行为。比如,比较悲观的人就会有一种悲观的自动思维,做什么事情都往坏的方面考虑。出去打麻将首先想到的就是输;参加考试首先想到的就是考不好;做生意首先想到的就是失败。然而,一个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人,他做事、考虑问题总是想着乐观的一面和好的一面。”通过对自动思维的分析和理解,张某有所领悟地说:“您讲的确实很有道理,谢谢您的帮助。”心理咨询师继续对张某分析:“人的各种情绪活动都来源于自己的思想,都是思维的产物。一件事,你认为它是坏事,你就会不高兴,就会愤怒和痛苦。同样一件事,你认为它是好事,你就会高兴。可见引起我们情绪反应不在于这件事的本身,而在于你对它的认识。就拿你现在的心情来说,你现在的悲观情绪完全来源于你的认知,但这种认知是歪曲的,是不符合实际和常理的。你的家人怎么会骗你、害你呢?如果你真的戒掉了毒瘾,你的妻子会离你而去吗?人的认知是可以改变的,思维方式也是可以改变的,所以你只要改变了,摒弃了负性自动思维和情绪,你就会感到愉快的。”张某点头表示赞同,并表示一定改变错误思维,改变对家人的偏见和误解,争取家人的谅解和支持。
在心理矫治的同时,心理咨询师对张某展开行为矫正,减轻和改善其不良行为。心理咨询师首先采用代币疗法,将休息时间的看书娱乐、拨打亲情电话、购物、日常考核奖励等张某非常期待的行为作为后援强化物,把认真参加学习、康复训练和习艺劳动、遵规守纪、控制情绪、搞好个人乃至集体卫生等行为设定一个代币,通过后援强化物刺激代币行为的产生,从而使张某身上喜欢运动、喜爱跳舞、愿意参加劳动等一些有益的、规范的目标行为得到正性强化,逐步矫正其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爱发脾气等不良习性,重塑其健康行为。其次,采用厌恶疗法使张某对毒品的危害性以及相关禁毒法律有一个科学、全面的了解,引发其产生对毒品的畏惧感和厌恶感,筑起防复吸的堤坝,增强对毒品的心理抵抗能力。第三,进行系列必要的放松训练和体能康复训练,特别是张某具有舞蹈特长,就鼓励他积极参加“八段锦”训练和表演,张某表现积极,动作规范认真,受到大家一致好评,增强其重塑自我的自信心。通过一系列的体能和康复训练,不断促进其体能恢复,减轻、改善和矫正其不良行为。
(三)矫治效果
经过数月的不懈努力和一系列的教育戒治措施,张某的情绪有所好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劳动积极性高涨,能够主动与他人交往和沟通交流,晚上失眠症状有所改善。对家人的行为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意识里积极排斥负性自动思维,每天积极的情绪逐渐多于消极的情绪。
了解了他的现实表现后,心理咨询师和他进行了会谈,在会谈中张某说:“最近我一直在回忆您以前对我的谈话,很有道理,对我的帮助很大。原来我认为我是天下最可怜痛苦的人,然而通过您对事件与认识、思维、情绪和情感、行为之间的分析,使我很快找到了情绪困扰的根源,我今后会乐观面对每一天的。”会谈后,心理咨询师相信张某理解和掌握了自动思维对情绪和行为的相互作用,相信他是这么理解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近期的两次亲属探访会见中,张某都能面带微笑、心平气和地与家人进行交谈,他的母亲和大姐激动地流下了幸福的眼泪,专门找到大队领导表示感谢,他的母亲哽咽着说:“谢谢你们对我儿子的教育和培养,他的变化出乎我们的意料,你们真的用心了,在这里我相信我儿子一定会彻底戒除毒瘾的。”
在之后的教育戒治中,包教警察感到张某明显的变化,他身影矫健,动作麻利,言语幽默风趣,充满着阳光和正能量,用自己的霹雳舞动作耍宝搞笑,经常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近期,张某找到包教警察反映,自己想尝试减少治疗抑郁和失眠的药量,慢慢摆脱对药物的依赖。包教警察及时将张某的意见反馈给大队领导及所医生,通过会诊,调整其药量。张某目前状态较为稳定。
【案例思考】
(一)改变错误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是促进戒毒人员教育戒治的关键所在。当一个人置身于事件之中时,他的思维以及感受都会受到局限性,甚至是相反的主观感受,从而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负性情绪,这就需要心理咨询师帮助他们扭转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向,消除负性情绪。本案例中,张某就是置身于家人送他强制隔离戒毒这个事件中,被事件中“家人骗他,把他送去强戒,使他失去了人身自由”这个表面想象所困惑,对家人产生误解,导致内心出现了仇恨、敌对、恐怖、焦虑、抑郁等负性思维和情绪,从而产生了严重的抑郁心理症状。我们要帮助他改变错误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三)心理咨询矫治,需要双方的相互尊重和信任。通过对张某的心理咨询矫治,心理咨询师深刻体会到: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学会自助,咨询双方是平等的、相互信任的关系。咨询师最重要的工作是听,其次才是说。给来访者创造一个安全和受保护的空间,让他们能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从而渐渐打开心门,迎来万里晴空。
(三)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为戒毒人员身心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各种疾病的躯体症状,不同程度地会影响戒毒人员接受教育戒治的心理、情绪及效果,需要医疗救助方面的积极配合。如,该患有抑郁症的张某案例,通过及时诊断和跟进,调整适合患者的药物进行治疗,减小药物副作用和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使其能够逐步脱离药物依赖,恢复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