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女性戒毒人员的综合性教育戒治案例

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女性戒毒人员的综合性教育戒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毒品直接作用于脑神经,长期吸食毒品,对戒毒人员的记忆力、意志力、耐受力、注意力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同时,通过对现阶段所内部分戒毒人员进行抽样,结果发现,这些戒毒人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道德情感缺陷:81%戒毒人员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不强,无责任心、自暴自弃、不思进取;87%戒毒人员价值观念扭曲,金钱至上、好逸恶劳、挥霍无度;65%戒毒人员认知片面直观,偏听偏信、狭隘易变、是非不分;77%戒毒人员意志力薄弱,缺乏自尊心、自控力差、劳动力明显下降。从当前戒毒人员的特点来看,戒毒人员吸食毒品,表面是追求毒品所带来的欣快感与刺激,但本质上,是其价值观与人生观错位的外在反映,要真正实现戒除毒瘾的目标,就要从扭转观念上着手,在这种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生命力和德行教矫功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推行文化戒毒势在必行。

【案例基本情况】

(一)方案制定

吉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引,在全体戒毒人员中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旨在汲取传统文化智慧,把握戒毒模式改革时机,精心探寻出一条推行文化戒治,助力科学戒治的新路径。

1. 以文化戒治为导向,营造和谐环境。

2. 以教育戒治为手段,提升认知能力。

3. 以医疗戒治为保障,恢复健康体魄。

4. 以活动展演为载体,强化戒毒动力。

(二)具体实施

1. 文化浸染,打造戒毒人员生活家园。

环境对于戒毒人员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所收治的戒毒人员主要来自于吉林省,这里民风淳朴,文化和历史底蕴雄厚,将东北地区的传统人文元素融入到场所建设中,既展现了吉林白山黑土的质朴之美,又清晰呈现了省女所和谐的院区文化。

走进省女所新址,浓厚的文化气息迎面扑来,随处可见的展板、雕塑、石刻、喷绘、文化墙等艺术形式,使文化落地为文明。镌刻着《弟子规》的石壁伫立在宿舍楼前;刻有“镜”、“醒”、“归”的“问心石”交相呼应;各种国学特色的展板、挂饰、摆件营造出轻松、平和的生活环境,形成女所特有的“一石一墙一文化,一楼一队一主题,一处一室一特色”戒治文化,赋予场所文化新寓意。

“在这里戒毒,仿佛回到了校园时光。”戒毒人员A某对民警说。A某年仅18岁,是戒毒所年龄最小的戒毒人员之一。“我初二就因为不爱学习辍学,现在想想其实自己也很后悔,这里和我原来的初中有些像咧。”A某不好意思的笑笑,有失落也有释然。

2. 理念教矫,构建戒毒人员精神家园。

女性戒毒人员这一特殊群体,侧重于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加之情感细腻、丰富,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而产生心理偏差,普遍存在认知片面、金钱至上、利己主义思想,她们需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激发自身戒毒动力与信念。

传统文化教育为戒毒人员恢复社会功能奠基铺路。根据戒毒人员年龄、受教育程度、生理及心理状况开设戒毒人员“国学讲堂”;引入《弟子规》、《了凡四训》、《朱子家训》等课程;增设图书阅览室,丰富阅读载体;设置国学专职教师,开展戒毒人员教学活动,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借古典诗词激发爱国情怀,彰中华文化之大雅,滋养精神,浸润灵魂,重塑人格,教育挽救戒毒人员。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戒毒人员B某的学习笔记上工工整整的摘录了这句话。B某生长于吉林的一个小山村,由姥姥抚养她长大,她的父亲与母亲离婚后各自再婚,但双方家庭都不愿意接纳她,尽管年迈的姥姥尽了最大努力照顾B某,年轻的B某依然自暴自弃地放纵了自己,她选择背井离乡,沉溺于毒品的快感中不可自拔。入所后,B某每天都与其他戒毒人员一起学习,在一次小队组织的《弟子规》比赛中,只有小学文化的B某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民警在小队会上突出表扬了B某,并动员其他戒毒人员向B某学习。“这是我人生的另一个起点,”B某说,“通过学习《弟子规》不仅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在学习中受到了肯定。”B某开始沉溺于学习带来的充实与满足感,她增加了学习国学知识的时间,并热衷于向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3. 医疗助力,维护戒毒人员健康家园。

戒毒人员因长期吸食毒品,普遍存在免疫力低下、疾病多发、身体素质差等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医、饮食等文化与戒毒矫治具有许多共通之处,引入传统文化对戒毒人员实现生理戒毒、恢复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在营养膳食中融入饮食文化。结合戒毒人员不同阶段身体恢复情况,省女所为戒毒人员设置了科学营养的配餐方案。处于生理脱毒期的戒毒人员常伴有较重的躯体症状,在急性脱毒期,营养供给注重清淡、易消化,帮助戒毒人员实现身体脱毒;教育适应期注重蛋白营养供给,补充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康复巩固期注重低脂、粗纤维供给,巩固趋于平稳的身体。

(2)在身心康复中融入传统养生文化。戒毒人员经过生理脱毒后,身体仍比较虚弱,不适宜进行高强度的剧烈运动。针对这种情况,引进中华养生文化,每天组织戒毒人员学打太极禅、太极扇,科学安排运动强度,实现强身健体的目标。此外,大队还组建书法、绘画、茶艺、舞蹈等兴趣小组,寓教于乐,使戒毒人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生活品味,重塑人生追求。

(3)在戒毒医疗中融入传统中医文化。我国传统医学,对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具有悠久的历史,从脱瘾戒断、戒后调养到防止复吸,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为突破戒毒医疗难题,创新戒毒方式方法,在日常的戒毒医疗工作中,大力推广“艾灸”、“针灸”等中医辅助戒毒治疗手段,经实践,中医对痛风、癔症、高血压等病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中医还具有痛苦小、无副作用等优点。因此继续探索中医中药助力戒毒的方式方法,也将是今后戒毒实践的方向。

(4)活动展演,搭建戒毒人员文化家园。

以各种活动展演为载体,使戒毒人员在活动实践中升华感悟,实现戒毒人员从“要我戒”到“我要戒”的理念转变,强化内在动力。

以春节、中秋节、母亲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为节点,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学活动:每月组织一场“国学团体辅导”;每季度开展一次“国学文化活动”;每半年进行一次“国学教育成果汇报”,不仅调动了戒毒人员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也坚定了他们戒除毒瘾的信心,营造了浓厚的戒治文化氛围。

戒毒人员C某整日郁郁寡欢,十分抗拒与他人交流。“从前我也是爸爸妈妈心中的骄傲,每次考试我都是班中的前几名,而现在,我却成了一名戒毒者,我无颜面对爱我的父母。”得知C某内心的想法,民警明白了C某为何戒治积极性不高,结合正在开展的母亲节大型帮教活动,民警专门安排C某负责大队的领舞工作,还悄悄联系了C某的母亲,向她说明C某的情况,邀请她作为特别嘉宾出席活动。活动当天,C某凭借自己多年的舞蹈功底出色的完成了表演,当她走下舞台见到满脸激动望着自己的母亲,听到母亲说自己仍是她的骄傲时,C某的双眼模糊了。事后,C某对民警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谢谢你们让我知道,我并不会因为自己曾经有过戒毒的经历就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的父母永远爱我,并为我的每一点进步而自豪。”C某成了大队的文艺骨干,她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对自己解戒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与向往。

【案例思考】

文化与信仰紧密相连,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关乎人民福祉,构建大教育格局,切实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在矫治戒毒人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传统文化生命力,关键是科学定位。

切实提升传统文化生命力,找准传统文化与戒毒人员特征、时代特点的结合点,做好顶层设计,从立意构思到内容形式,从目标措施到具体部署,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形成完整体系。着重数据戒毒应用平台的开发,通过对戒毒人员生理、心理、行为、家庭等状态的科学分析,有针对性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矫治,增强教育实效。

(二)提升传统文化驱动力,要点是夯实教育。

《大学》有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中华民族对崇高精神的追求从未停止。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太宗皇帝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对个人道德品质的追求。本案例中,戒毒人员B某通过学习《弟子规》,不仅使个人修养得到提升,还以此为契机将所学知识内化为精神动力,激发戒治信念,主动学知识、学技能,摒弃好逸恶劳恶习。

立足于强制隔离戒毒基础工作,切实发挥课堂化教学在教育戒毒人员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安排国学课程、传承国学经典,帮助女性戒毒人员开启智慧、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三)增强传统文化渗透力,重点是创新方式。

传统文化,具有随物赋形、度己以绳的约束力和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塑造力,在基础教育矫治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利于戒毒人员接受,使其服从管理,规范言行,对提升品德修养,转变不合理认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民警通过安排C某在母亲节活动中担任领舞,不仅为C某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增强其自信心,还通过与C某母亲的配合,调动C某的戒治积极性。在开展教育矫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契机,创新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应用,引领戒毒人员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观念,为其再社会化夯实精神基础。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