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运用心理矫治、亲情帮教等措施帮助“三无”戒毒人员田某综合教育戒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吸毒严重摧残人的身体,破坏人体的生理机能,并导致多种疾病。同时,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对家庭成员会造成巨大的精神摧残,甚至导致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在戒毒所里,有一部分戒毒人员“无亲情支持”“无戒治意愿”“无生存技能”。此类“三无”人员由于缺少家人的情感支持,在社会上没有必备的生存技能,与人交往相处有一定障碍,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表现出态度消极,缺乏戒毒动力。本案是一起综合运用心理矫治、亲情帮教、国学教育、技能培训等措施,正确引导戒毒人员积极戒治的典型案例。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 个人情况
田某,女,1987年出生,吉林松原人,初中文化,2011年初次吸食冰毒,2017年7月入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入所时已有近7年吸毒史。
田某原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一次不经意间,田某从邻居口中得知自己是被父母收养的,而非亲生骨肉,自此以后,怀疑的种子就被种下。一方面不敢向父母求证怕伤了家人的心,一方面又总觉得父母偏向哥哥。交织在复杂情绪中的田某感觉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在与家人相处过程中时常表现出缺乏安全感、自卑、偏执、敏感多疑。童年的经历使田某渴望爱,成年后,不顾父母反对,执意嫁给丈夫。结婚后,她和丈夫有过一段幸福时光,但是因为两人性格不合,她的丈夫最终选择与其离婚。田某心情很沮丧,对生活的态度更加消极,开始酗酒。随后,无业的田某在所谓“朋友”的引诱下,走上吸毒道路。
2. 入所表现
田某入所后沉默寡言,情绪低落,在教育学习、康复训练、习艺劳动等戒治活动中都表现得不积极。同时,多次给家里拨打电话,盼望家里能够对其提供帮助。但由于田某在结婚和吸毒的事情上违背了家人的意愿,伤透了家人的心,入所后家人始终未进行探访。民警发现田某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不愿和其他戒毒人员交流,经常因琐事与人发生争吵。在教育课堂上、习艺劳动现场等都表现得态度消极、行为散漫。
3. 分析诊断
缺乏亲情支持:在戒治过程中家人无亲情电话且从未探访过。
缺乏戒治意愿:对强制隔离戒毒有抵触心理,自身不想戒毒,而且也认为没有必要戒毒,自己也戒不掉毒。
缺乏生存技能:没有工作经历,缺少吃苦耐劳的劳动观念与就业生存技能。
(二)方案的制定
1. 开展心理矫治,使其正视心理存在的问题。
2. 帮助田某修复亲情关系。针对田某家属对其失去信心和希望,存有心结的现状,做田某和家属的思想工作,恢复亲情联系,改善亲情关系。
3. 运用传统文化、法律知识教育,坚定戒治意愿。
4. 深入挖掘田某特长,进行教育,使其克服自卑心理,加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5. 增强就业能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掌握一技之长,提高生存能力。
(三)方案实施情况
1. 心理矫治,改变认知
通过谈话技巧,明确该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童年的心理创伤是对人的行为有影响的因素,田某在戒毒所内的大部分行为得以解释(敏感多疑、偏执、抑郁、攻击倾向等),这些不合理信念及非理性行为的症结在于童年心理创伤(非亲生事件),并存在固着、退化等现象。明确田某的心理症结后,做出针对性方案:利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田某不合理信念,为田某介绍心理学中埃利斯ABC理论,“A代表(事件),B代表(态度),C代表(结果)”。使田某逐渐认识到并不是父母对自己不好了,而是自己在听说是“非亲生”事件后,逐渐带着有色眼光看待父母对自己和哥哥的态度,忽略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
2. 建立亲情联系,解开心结
经过第一阶段的心理矫治后,田某逐渐意识到父母对自己和哥哥并没有什么不同,而是自己认知上存在偏差。为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解开其多年来形成的心结,民警在对田某开展教育矫治的过程中鼓励其通过书信方式传递信息,将难以宣泄出口的情感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信寄出后,田某日日盼望家人回信,但是与家人的通信却石沉大海。民警及时发现并与其家人取得联系,说明田某的现状处境,希望家人能来戒毒所进行亲情帮教,但其家人明确予以拒绝,且态度坚决。民警多次与田某家人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经过民警的几番沟通,终于其家人被说服,愿意配合戒毒所进行帮教活动。民警特意邀请田某的父母参加有田某参与的读书分享会。对此一无所知的田某深情地读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读书分享会上田某真情流露、涕泪俱下,感动了在场的戒毒人员,同时也感动了她的亲人。田某与养父母相拥而泣,说出了埋藏于心底的悔恨与愧疚。随后,在民警的积极引导下,田某与家人进行多次探访,相互沟通越来越顺畅,关系也逐渐融洽。田某心结至此解开,由只知索取的女儿变成了知恩感恩的女儿。
3. 运用传统文化、法律知识教育,坚定戒治意愿
田某刚入所时,对强制隔离戒毒有抵触心理,认为吸毒是自己的事情,没有影响他人。但是通过民警对其亲情关系修复和教育后,田某抵触戒毒的态度有所软化。随后民警通过所内课堂化教学宣讲戒毒常识和法律常识,以《毒品的生理危害》、《毒品的心理危害》、《毒品的家庭危害》、《毒品的社会危害》、《毒品的违法性》等系列课程,令其深刻了解到毒品的危害。开设传统文化小讲堂,通过对《弟子规》、中国古诗词、《论语》的讲解及感恩教育的渗透,让田某学会换位思考。在民警的引导下,通过四个维度的自我唤醒,实现了由“我不戒”到“要我戒”“我要戒”“我能戒”的思想转变。转变思想后,田某的戒治表现越来越好。
4. 挖掘特长,重拾成功体验
民警通过谈话了解到田某擅长唱歌跳舞,以此为突破口,民警鼓励其发挥特长优势,积极参与大队组织的戒治展演并担当领唱角色。起初她对自己没有信心,不停地推辞,“我能行吗?我没学过英语,唱英文歌能唱好吗?”每到这时,民警都会真诚地鼓励她去尝试。民警发现田某虽然嘴上推辞,但私下还是在偷偷练习英文歌曲。在一次小队会上,民警在他人面前表扬她有天赋、肯努力,这大大增强了田某练歌的热情。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田某击败了其他竞聘者,担任了领唱一职。在大队新年联欢会前夕,田某主动找到民警,希望能在联欢会上表演自创小品和歌曲。通过民警的帮助和与小队其他人的配合表演,小品《小拜年》获得了大队一致好评,在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发人深思。此后她的能力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田某也开始自信起来,冷漠自私的外壳逐渐被打破,多疑、偏执、抑郁等表现减少,与人相处逐步和谐。
5. 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
田某喜欢吃蛋糕,她的理想是开一家自己的蛋糕店,这样不仅能够自食其力,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够愉悦身心。民警鼓励她参加所内西点技能培训,最终经考核鉴定,获取了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同时,田某还参加了社交礼仪培训班,学习后,田某非常激动地对民警说:“没学过社交礼仪,从来没觉得自己待人接物有问题,学习后才发现,以前自己做过很多在别人眼里不礼貌的事情。回归社会后,我要对自己所学技能进行深造,身上有一门手艺,任何时候心里都有底气!”培训后田某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职业技能培训为其再社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思考】
本案例具有个性同时也兼具共性,在戒毒场所里有一群以田某为代表的“三无”人员,他们长期缺少家人的帮扶及关爱,没有生存必备的技能,缺乏戒治意愿,任其发展,会成为场所整体戒治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帮助此类戒毒人员重新获得健康、乐观、积极的人生,教育矫治工作任重而道远。通过对田某的教育矫治,做好戒毒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全面了解。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戒毒人员家庭情况、生活轨迹、交往人群等,由此分析其存在的症结和致吸原因,从问题根源出发,这样才能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科学方案。
(二)对症下药。根据了解到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思想教育出发,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和思想观念,将消极被动的戒毒意愿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戒毒意愿,以思想带动行为,达到积极戒治的目的。
(三)持之以恒。戒毒过程独有的长期性、反复性、复杂性注定这是一场长久战,因此完善跟踪回访机制,大力开展跟踪帮教与延伸帮扶是降低复吸率的一项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