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罪犯吴某某的矫治个案

罪犯吴某某的矫治个案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报送时间】
2018-05-30
【检索主题词】
监狱;抑郁症罪犯;教育矫治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吴某某,男,1986年10月3日出生,广西宾阳人,高中文化,未婚。因故意杀人罪于2011年11月24日被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现余刑24年8个月。

经司法鉴定,吴某某患有“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入监服刑后,长期沉默不语,拒绝与他人接触。罪犯危险性评估结果显示,吴某某具有极高度的自杀危险性,监狱将其列为危险犯,进行严格管控。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犯罪原因分析

(一)成长过程:吴某某幼时,父母离婚,父亲出走,至今未归。在校时期,长期被同学嘲笑是没有父亲的“野孩子”,经常受到一些坏孩子欺负。母亲是文盲,靠务农独自抚养姐弟三人,十分辛苦,对其缺乏关心。高考落榜后,吴某某外出打工,与同事之间关系处理不好,受到排挤,于是整日沉溺于网络,在虚拟世界中寻求安慰。

(二)心理因素:失去父爱、缺乏关心导致吴某某性格内向、自卑,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工作后受到排挤,把网络世界当做自己的精神寄托,一个素未谋面的女性网友成为了他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当遭到这名女网友的冷落后,内心受到打击,患上了抑郁症,产生了轻生的想法。但是他没有自杀的勇气,于是,杀害了被害人,希望法律能够判处他死刑。杀人是求死的手段,求死是杀人的目的。

二、入监改造表现和心理行为表现

吴某某自入监改造以来,对周围的任何人都沉默不语,对所有事都漠不关心,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伴有严重的失眠、焦虑,且不配合治疗;曾企图以触电的方式自杀,被民警及时发现并制止。

入监心理测试结果:scl-90抑郁项目标准分4.31分,为重度抑郁。敌对项目标准分4.5分,程度为极重,总分340分。

三、教育转化难点与优势

难点一:躯体症状。其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不配合治疗,长期失眠、焦虑,食欲不振,精神萎靡。

难点二:认知因素。吴某某认为自己是孤独的、被遗弃的,没有人理解他、关心他、爱护他。

难点三:性格因素。其性格极其内向,内心极度自卑,不能与人正常交流,心理承受力低。

优势:家人对其非常关心,积极主动的配合监狱对他进行教育引导。

四、预期矫治目标

(一)总体目标:

使吴某某放弃轻生念头,树立信心,投入正常改造。

(二)阶段目标:

1.两种手段并用,减轻抑郁症状。

2.消除抵触情绪,建立情感链接。

3.重树生活信心,投入正常改造。

五、矫治方案

(一)药物治疗与心理疗法并用,缓解抑郁症状。

吴某某患有严重的抑郁症,监狱医院根据其实际病情和身体状况,邀请安宁医院的医生前后两次进入狱内进行诊疗,制定了科学的治疗方案,要求其每天服用抗抑郁药物,由监区民警监督用药,并根据身体状况随时调整用药剂量。

此外,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积极采用心理咨询手段缓解其症状。一开始,吴某某态度消极,始终沉默不语。后民警咨询师采用音乐疗法对其进行放松训练。在治疗过程中,播放曲调舒缓的钢琴曲,以及风格悠扬沉静的宫调式音乐,让吴某某靠在躺椅上,伴随音乐慢慢放空心灵。每周两次或三次的治疗,极大地改善了吴某某失眠、精神萎靡等生理状况,同时也减轻了抑郁症状。多次接触,民警感觉道吴某某存在不合理认知主要表现为绝对化要求和糟糕之极。针对这种不合理信念,采用认知疗法对吴某某进行多次心理咨询。

(二) 生死救援,真诚感化,建立情感链接。

将近半年时间的治疗和咨询,终于换来了吴某某的心门大开。2012年6月3日,吴某某从禅音中慢慢醒来,猛然间看到了墙上的日历,眼中渐渐的含满了泪水,“你怎么了?说说吧,说出来会好受一些。”吴某某沉默了一会,突然放声大哭,开始了倾诉。原来6月3日,是他的父亲离家出走的日子。经过几次谈话,民警耐心地听吴某某倾诉自己的过往和内心感受,逐渐取得了吴某的信任,建立了初步连接。

2015年10月16日下午,吴某突然按着腹部不断呕吐,情况紧急,民警立即联系监狱值班医生到场抢救,由于吴某病情严重,监狱决定立即将其送往海南省司法医院救治。警车变成了“救护车”火速将吴某送医抢救,许小品监区长全程陪着吴某身边,一连四个小时,连水都来顾不上喝一口,直到吴某脱离生命危险。手术后医生告诉民警,吴某是因胃穿孔导致大量胃肠液流入腹腔,引起中毒性休克,再晚一步就来不及了。吴某某以前经常认为自己在世上是多余的,自己的心早已死了。是监狱民警的用温暖的手又一次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并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三)千里家访,耐心疏导,转变不合理认知。

通过长期的倾听与了解,我们判断吴某某存在认知偏差具体表现为:母亲为生活所迫对其缺少关心关爱被他视为遗弃;女网友的冷落被他看作是背叛。错误的认知造就了他的痛苦与绝望,产生了生不如死的念头。想要使其能够转化,前提是要转变他的认知。

吴某某一直认为家人对其漠不关心,为了打开吴某某的心结,缓解和家人之间的关系,五名民警赶赴广西宾阳县进行家访。民警向吴某的母亲和姐姐详细介绍了他的改造情况,并为她们播放了吴某改造近况的视频。吴某的姐姐说,吴某从小性格内向,有心事经常憋在心里,很容易走极端,为了他的事情,她和母亲不知道哭过多少次,一直想去监狱看他,由于母亲身体的原因,一直未能成行。随后在民警录制家访视频时,吴某的母亲和姐姐含着泪反复叮嘱他一定要好好听警官的话,努力改造,早日回归与家人团聚。

回来后,民警将家访的视频放给吴某看,吴某的眼泪夺眶而出,失声痛哭,对着视频中母亲的影像连说:“我错了,我错了……”,此后,民警鼓励吴某某常写家书,向家人汇报自己在监狱生活和改造的情况。

吴某某此次犯罪直接原因是遭受失恋的打击,万念俱灰,心理失衡,作出了极端行为。这是失恋后的急性应激障碍的极端表现。吴某某谈起当时的心境,向民警说道:“当时感觉到一切都完了,既绝望又愤怒,想报复,想发泄。”民警抓住机会进一步引导其尽情的宣泄,让他将内心的痛苦完全诉说出来,并采用角色扮演法让他大声吼叫,质问,尽情发泄自己心中的痛苦,在过程中给予他积极的理解和共情。等到他冷静下来后,民警结合自己的恋爱经历向他说明,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内容。大多数恋爱都不会一帆风顺,失恋是正常的,失恋不应失志,不应失德。后经过反复疏导,吴某某逐渐认识到自己偏激,并有意识的学习管理情绪。

(四)多措并举,助其重树信心,引导其积极改造。

吴某某辍学较早,长期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其心灵空虚,眼界狭窄。民警通过大量的图片以及影音资料,丰富其知识,开阔其眼界,并不断暗示,改造生活中依然有许多精彩,许多知识可以学,许多事情可以做,引导其从现在做起,活在当下。在日常的改造生活中,民警有意培养吴某某的兴趣爱好,鼓励其参加监区举办的各种文娱活动和兴趣小组,注重体育锻炼,丰富改造生活。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长达六年的心理治疗与教育转化,罪犯吴某某的抑郁症得到了有效控制,并树立起了一定的生活信心,虽然在转化过程中,有过反复,但总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在,吴某某能够正常改造,每天都进行体育锻炼,人际关系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最近一次的scl-90测试和入监时测试结果对比如下:


维度名称

入监

最近

 

原始分

标准分

原始分

标准分

总分

340.0

 

296

 

总均分

3.78

 

3.29

 

阴性项目数

10.0

 

6.0

 

阳性项目数

80.0

 

84.0

 

阳性症状均分

4.12

 

3.45

 

躯体化

36.0

3.0

35.0

2.92

强迫症状

41.0

4.1

34.0

3.4

人际关系

36.0

4.0

31.0

3.44

抑郁

56.0

4.31

48.0

3.69

焦虑

44.0

4.4

37.0

3.7

敌对

27.0

4.5

19.0

3.17

恐怖

14.0

2.0

18.0

2.57

偏执

24.0

4.0

18.0

3.0

精神病性

36.0

4.0

33.0

3.3

其他

26.0

3.6

23.0

3.29

抑郁项目标准分为3.69分,仍然属于重度抑郁, 但分数有所下降;敌对项目标准分为3.17分,降为中度,总分296分,有所下降。

通过这个案例民警深刻体会到: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对罪犯的教育转化工作是个漫长的过程,对患有抑郁症罪犯的教育转化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一方面我们要客观看待抑郁症,积极使用医学和心理手段治疗;另一方面,我们要灵活运用教育改造手段,想方设法建立其内心和外界的联系,使其找到寄托和希望。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