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变故罪犯的认知行为矫治个案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刘某,男,1983年生,福建泉州人,初中文化程度。2011年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九个月。刘某入狱后,面对漫长的刑期,感到迷茫而无助。2015年9月接见时得知妻子带着最小的儿子离家出走后,多日失眠,忧心忡忡,情绪焦虑抑郁,对未来失去信心。改造中沉默寡言,精神状态萎靡,无法完成劳动改造任务。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成长过程和社会经历
1、成长过程:刘某幼年时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老人忙于农活,对其管教较少。缺乏家庭的关怀和管教。成长期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常体验到孤独感。生活中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常体验到挫折感,并产生焦虑、抑郁、烦躁、自责等消极情绪。
2、社会经历:刘某初中辍学后,2002年在深圳打工,认识了现在的妻子,2007年形成事实婚姻,婚后与妻子感情良好,育有3个子女。他在深圳养猪,妻子在老家卖菜。因刘某自身好逸恶劳,嫌养猪劳累且赚钱少,又结识了一些社会不良人员,开始参与盗窃,专门到各个政府事业单位盗窃电脑。2011年因盗窃被判有期徒刑十四年九个月。
(二)入监改造表现
刘某于2011年3月9日入监服刑改造后,面对漫长的刑期,感到希望渺茫。接见时得知妻子带着儿子离家出走后,刘某深受打击,当时就觉得头晕胸闷,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从当天晚上开始,连续多日失眠,整日处于心慌意乱的情绪中。通过写信、电话多番求助亲友帮忙寻找妻子的下落,始终没有消息,妻子的电话号码也停机再也没能联系上。近3个多月来,经常感到焦虑、烦躁,晚上睡不好,吃饭吃不下,体重下降了很多。提不起劲,什么都不想做,不想与人打交道,劳动改造的生产任务也完成不了。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和现实改造情况分析,刘某存在以下症结:
1、个性原因
性格内向、自卑、敏感。情绪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受抑郁、焦虑等情绪困扰无法摆脱;缺乏人际交往策略和技巧,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2、社会原因
在监狱服刑时间较长,人际交往与社会支持不足,缺乏内心表达和倾诉的有效途径。将妻子和儿女视为生命中唯一的支柱。面对重大家庭变故,精神上受到重大打击。
3、直接诱因。
妻子带孩子离家出走后,刘某不能正确看待妻子离家出走的挫折事件,片面夸大了该事件的负性影响,继而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绝望感。
(三)心理行为表现
运用90项症状量表(SCL-90)对刘某进行心理测试,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刘某有重度的焦虑、抑郁、恐惧症状、中度的强迫与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结合刘某自述、心理咨询师观察、民警与其他罪犯反应情况,可以据此诊断为家庭变故后情绪不良。
(四)教育矫治的难点
1、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刘某心理问题的发生原因是对妻子离家出走事件的不合理认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分析刘某的症状,可以看出大部分问题出于他固有的观念,成长期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和呵护,初中辍学,过早步入社会,常体验到孤独感和挫折感。在缺乏关爱的成长环境中,逐渐形成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如“我是不受欢迎的,没人喜欢我”,“我总是会被拒绝,没人愿意帮助我”。这些不合理信念,影响着刘某生活的许多方面,在遇到妻子离家出走这一严重负性刺激后,让刘某产生“妻子抛弃了我,我再也找不到她了”,“我的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了”等不合理认知,陷入焦虑、抑郁的情绪困扰不能自拔。
2、严重的自卑、自责心理:受成长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刘某自身解决问题和应对挫折能力较低,在社会生活和改造生活中逐步形成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妻子的出走,进一步导致刘某自怨自艾,认为自己没用,什么事都做不好;自卑自责,觉得对不起妻子,对不起家人。对未来失去信心,对劳动改造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
3、不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刘某个性内向,沉默寡言,既缺乏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又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在服刑生活中既缺少家人亲友的支持,又缺乏与其他罪犯的交流沟通。因此,一旦在生活中遇到消极事件或挫折时,往往无处倾诉,内心的矛盾冲突和负面情绪无处宣泄。
(五)预期矫治目标
1、近期目标:改善消极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增强环境适应能力。修正不良认知,重建社会支持系统,提升挫折应对能力。提高自我评价,增强改造积极性和服刑生活适应能力。
2、远期目标: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促进人格完善,形成合理的认知模式。增进自我掌控感和自我效能感,更好的适应刑满后的社会生活。
(六)矫治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在确定刘某妻子离家出走无法取得联系后,民警咨询师决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刘某进行矫治。认知行为学派认为,困扰当事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当事人对事件的认识。在矫治过程中,民警咨询师不追求改变刘某妻子离家出走的事实,而是致力于改变刘某对此事件的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促其重新投入改造的矫治目的。
第一阶段:建立咨询关系,开展问题评估。在摄入性访谈中,民警咨询师运用关注、共情等技术,营造理解、接纳、尊重的咨询氛围。运用放松训练,帮助刘某宣泄抑郁和焦虑不良情绪。在刘某情绪稳定后,运用心理测试,进一步评估刘某的处境、问题。建立问题清单,按照优先级的排列,将刘某的困扰具体化为“抑郁、焦虑、生产任务完成不了、失眠和缺乏社会支持”五个问题。围绕着五个问题,对刘某进行认知行为教育。
第二阶段:推进咨询关系,修正自动思维。与刘某分享个案概念化信息,帮助刘某分析他的情绪障碍和认知模式之间的关系。让其认识到心理问题的发生原因是对妻子离家出走事件的不合理认知。帮助刘某将问题转化为目标,设定目标清单,并在改造生活中去执行。运用思维记录表,引导刘某理解事件的触发情境,自动思维,情绪,行为之间的联系。从改造生活的日常小事着手,帮助刘某识别在生活中存在的错误自动思维,并用更合理的思维进行替代。
表一:目标清单
1.减少对妻子的焦虑 2.多和同号犯罪犯交谈 3.多参加集体活动 4.多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 |
表二:思维记录表
时间 |
情景 |
自动思维 |
情绪 |
适合的反应 |
结果 |
5月10日 |
早上在卫生间洗脸,王某走开 |
“他不愿意和我站着一起,想离我远点”相信程度100% |
伤心 程度90% |
其实我不知道他走开做什么 |
自动思维50% 伤心50% |
5月12日 |
同号房老乡在看来信 |
“再也收不到妻子的信了”相信程度100% |
难过 程度90% |
我很想收到妻子的信 |
自动思维60% 难过60% 写信给家人 |
5月21日 |
和同号犯林某打招呼,没有回应 |
“他讨厌我,不想和我说话”相信程度80% |
难过 程度80% |
也许他没有听到 |
自动思维50% 难过50% 下次继续打招呼 |
表三:家庭作业表
1.每天阅读前几次咨询中完成的思维记录表 2.多和同号犯罪犯交谈 3.多参加集体活动 4.多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 5.给父母写信 6.继续完成思维记录表 |
第三阶段:进行认知重建,修正中间信念与核心信念。采用角色扮演技术和苏格拉底式提问技术修正刘某的不良信念。引导刘某检验信念的益处与弊端,并构想一个更适应的信念替代旧信念,发展适应性的行为。比如用“如果我努力了,或多或少会有好转”的新信念替代“就算我努力工作,也不会有好转”的旧信念。
表四:中间信念替代表
旧信念 |
更适应的信念 |
如果我向别人求助,没人会帮我 |
如果我寻求帮助,有些人会帮我 |
就算我努力工作,也不会有好转 |
如果我努力了,或多或少会有好转 |
如果妻子离开了我,我就再也找不到她了。 |
如果我努力寻找,还是有希望找到妻子的。 |
如果没有父母照顾,孩子就会变坏 |
父母不在身边,还有其他亲人照顾孩子 |
表五:核心信念工作表
支持新的核心信念的证据 我是个普通人,通常是受欢迎的 |
支持旧的核心信念的证据 对我是不受欢迎的信念进行重新建构 |
我很讲卫生 我很擅长电脑 我学习新的东西速度很快 我对家人很关心 我很愿意帮助别人 |
妻子离开了家,但并不是因为要抛弃我。她只是想找个更好的环境教育孩子。 在监狱里我没有得到足够的帮助。这是因为监狱特殊环境的限制。每个人在监狱里都差不多。并不是因为我不受欢迎。 我的朋友很少,这是因为我现在没有主动和别人交往。以前我有不少朋友。 |
第四阶段:巩固矫治效果和防止复发。回顾矫治过程的进展,对刘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进行充分而不夸张的合理赞美,让其从赞美中认识自己的优势,增长自我效能感。帮助刘某设定改造规划,建立对未来的希望。刘某希望能平稳渡过剩余的刑期,并争取减刑的机会。出狱后,希望找到妻子和孩子,重新找个工作。教会刘某再次发生情绪困扰时如何应对,可以运用在这次咨询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自我治疗。如果情况严重,可以再次寻求民警咨询师的帮助。
表六:咨询中学会的知识和方法
1.识别、检验自动思维和信念,并作出合适的反应。 2.用思维记录表记录自动思维。 3.目标清单。 4.放松训练,包括肌肉放松、呼吸放松和想象放松。 5.角色扮演技术。 6.行为实验技术。 |
表七:自我治疗指导
1.回顾过去的一个星期 ○发生了什么积极的事?我为什么值得表扬? ○出现了什么问题?如果问题反复出现,我可以做些什么不同的事。 2.回顾家庭作业 ○我做了计划要做的事吗?如果没有,是什么阻碍了我?下次我能做什么? ○这个星期我应该继续做什么? 3.当前不确定的问题 ○我是不是现实地看待这个问题,还是我有点反应过度?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角度看? ○我应该做什么 4.预测将来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几天或者几个星期将出现什么问题?我应该做什么? 5.布置新的作业 ○什么样的作业会有帮助? |
【教育改造成效】
在四个阶段的教育矫治后,再次进行的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刘某的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明显好转,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得到了修正,学会了自我调控消极情绪的步骤和方法。与人交往也开朗乐观了,与其他犯人的交往,家人的来信联系都增多了。睡眠状况得到改善。虽然还是担心老婆和孩子的生活,但不像以前那样悲观了。改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注意力转移到改造生活中来,能够较好完成生产任务,开始关心自己的劳动改造任务,希望能够得到减刑早日回到亲人身边。对改造生活和未来刑满后的生活又有了信心和希望。
案例启示:亲情是罪犯在监狱服刑的重要精神支柱。突然性的家庭变故如配偶要求离婚或离家出走,常使罪犯陷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之中。针对这种由现实问题引发的罪犯心理问题,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与方法,对罪犯进行心理干预与矫治。其原理在于: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现实事件,但可以通过改变罪犯对事件或情景的解释,从而改变罪犯的情绪与反应。帮助罪犯学会识别、修正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达到改善消极情绪,增强服刑生活适应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