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罪犯陈某的矫治个案

罪犯陈某的矫治个案

分享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陈某,男,1993年生,陕西宁陕人,小学文化程度。2015年2月2日被宁陕县人民法院以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该犯入狱后,因多次无法通过服刑人员应知应会内容的背诵,逐渐产生悲观、退缩、逃避的情绪,进而自伤自残,幸亏及时发现,未产生严重后果。2015年5月7日被监狱设为危险犯,实行重点管控和挂牌攻坚。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陈犯幼年时,父亲因犯罪服刑,母亲离婚后离家出走,幼年和少年时随其爷爷生活,后回到母亲身边。因家庭贫困及亲人生病等因素,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贫困且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里,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孤僻、情感脆弱、悲观厌世。捕前曾因生活贫困,怨恨父母,有过服农药自杀未遂的经历。

(2)社会经历:陈犯小学毕业后便辍学在家务农。17岁时,陈犯被母亲接到身边,随母亲在建筑工地打工生活。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教育,陈犯很难融入工地的生活,性格变得越发孤僻,身边缺乏朋友。后来空虚的陈某迷恋上打扑克,打麻将等赌博活动,将打工赚来的钱都输了,遂走上盗窃的犯罪道路。

2.入监改造表现

陈犯入监后,就表现出很难适应监狱内的生活状态,沉默寡言,很少与同犯交流,内心世界相对封闭。对自己个人改造十分悲观,尽管刑期为四年,但陈犯总觉的自己一无是处,出去以后也干不了什么,没有树立改造目标,丧失改造信心,因而改造状态十分消极和被动。主管民警多次对其进行谈话教育,了解该犯轻生原因及想法。

(1)家庭原因

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贫困,爷爷奶奶只能满足其基本的物质生活,无法给予陈犯太多关爱,导致陈犯缺少安全感,对亲情冷漠。陈犯17岁回到母亲身边时,母亲已组建新家庭,并有了子女,陈犯很难在母亲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陈犯认为:母亲只是将自己当成了免费干活的劳力而已。由于缺乏亲情关爱,陈某在性格方面有较大的缺陷,在社会上朋友也很少,内心十分自卑、孤独、脆弱、敏感,服刑中了,陈犯对回归社会和生活缺少热情。

(2)自身原因

陈犯入监时年龄小,没有收到过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低,导致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还停留在比较简单的水平。陈犯做事情全凭自身喜好和一时的兴趣,自制能力较差,具有多种负性心理。陈犯没有特长和爱好,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沟通能力较差,不愿意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对外界的事物显得漠不关心。

3.心理行为表现

监狱对其入监时的心理进行了测试,经过艾森克个性测试:该犯十分悲观,封闭,不关心他人。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对人抱有敌意。典型的情绪不受控,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在遇到问题时,想法十分偏激,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睡眠不安,容易出现各种心身问题。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认知因素

由于该犯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监规纪律的背诵对该犯略显困难,加上该犯的改造态度十分消极,因此对于自己的服刑改造完全没有计划和目标。在服刑期间,抱着混日子的态度,不愿意去学习和了解外界的事物和人,因此,对各种鼓励性的措施和政策都有抵触心理,对监狱内的开展的各项活动不愿积极主动参与。

(2)性格因素

由于该犯家庭环境影响,缺乏亲情关爱导致该犯内心孤僻,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改造中,与周围人和事显得格格不入,常常觉得别人开玩笑是在针对自己,内心脆弱且敏感。情感脆弱,耐受能力差,稍微受到批评,便会痛哭流涕,遇到困难,总想逃避。

(3)心理因素

该犯性格属于内向自闭型,对人和事没有判断的标准,全凭自己内心的感受来决定,缺乏自我管控能力和情绪宣泄的方法,在与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不善于沟通,往往采取较为偏激的处理方式,经常将一些小矛盾转化为较为严重的违规违纪行为。

5.矫治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并结合罪犯陈犯的现实改造表现,民警决定对症下药,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让该犯尽快适应监狱内的改造生活,认识改造的意义,端正自己的改造态度,更好的在服刑期满以后回归并且适应社会,重新燃起对社会和生命的热爱。

(1)打开“心门”,走入陈犯的内心世界 

民警多次找陈犯教育谈话,一开始陈犯表现出的只是普通的个人情况汇报,但是,随着谈话次数和频率的增多,内容逐渐转移到陈犯捕前生活。在谈话中,民警迅速联系陈犯的大伯来监帮教,会见后,陈犯逐渐对民警敞开了心扉,对监狱民警产生了信任感。

(2)助其树立改造目标,激发陈犯改造动力

陈犯被列为危险犯,监狱专门挑选出改造态度积极,个性较为开朗,乐观并且心思缜密的服刑人员和陈犯组成劳动和生活互监。营造积极改造氛围。在劳动改造中,警察因人施教,为陈犯选择了适合的工序,从一开始的小额劳动任务逐步递增,让其在劳动中感觉到自身的进步。民警通过对陈犯劳动任务完成的表扬,让陈犯在其他犯人中增强了自信,劳动改造态度越来越积极。

(3)加强亲情帮教

由于陈犯从小缺少家庭的关爱,因此,陈犯特别需要亲人的关心。监狱多次和陈犯家属沟通,邀请陈犯的家属前来帮教。2015年以来,该犯父亲、母亲、爷爷多次来监狱与该犯会见,其父母也保持每个季度都与其通信,使该犯感受到父母虽然离异,但亲人对他仍十分关心爱护。每次在拨打亲情电话之后,民警都会询问陈犯最近家里的情况,向陈犯提出“有困难找干部”的承诺,让陈犯不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更感受到来自监狱民警和社会的人文关怀,增强了其早日回归社会的强烈愿望。

(4)做好心理矫治和阶段评估

矫治过程中,对该犯不断进行反复、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育,强化在教育过程中的耐心,恒心,和细心,了解其每一阶段的思想动态与心理变化,及时做好情绪疏导和行为管控工作。梳理分析该犯违规违纪的类型、目的、形式、影响、后果,针对性的开展管理与教育,将每一过程作为一个单体小项目思考,阶段性进行教育管理效果的评估,适时调整对其教育管理策略。

6.预期矫治目标

(1)增强陈犯的改造积极性,端正其改造态度。让其有明确的改造计划和目标。


(2)监狱改造认识增强,熟知监狱服刑人员应知应会,不违反监规条例和规定。让其在改造中学的一技之长,为以后回归社会的生活提供保障。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民警近一年的教育矫治,陈犯在监区内成为了一名积极改造的服刑人员,该犯的性格已经变得开朗和乐观,也多次主动找民警汇报思想,对当时自伤自残的行为感到非常后悔,并表示再也不会做类似的傻事。在与他犯发生矛盾时能主动向民警汇报,避免矛盾升级。民警多次找其谈话,勉励和表扬其改造中好的表现,指出其改造中的不足,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法。同时,监区抓住该犯性格中自尊心强的特点,引导该犯与身边年龄相仿的同犯进行改造比赛。2016年底至今,该犯未发生一起违纪事件,且每个月都能超额完成改造任务,改造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该犯对民警信任且感谢,表示在今后的改造,以及刑满以后,一定会好好生活。


通过这个案例,民警深刻体会到:对服刑人员内心世界的了解是完成服刑人员改造的重要环节。只有帮助服刑人员树立一个正确的改造目标和观念,才能促其更积极主动的完成改造,回归社会。家庭建设的断裂、扭曲,家庭教育的缺位、错位,是一些服刑人员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为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帮助罪犯修复与亲人的关系,发挥亲人的帮教作用,是教育转化的有效手段。对于个别服刑人员家庭、性格等方面有缺陷的,要对症要药,要针对其改造难点,抓住其主要问题进行攻克,那么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另一方面,营造一个良好的改造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监狱内组织的各种活动,都能让服刑人员在封闭和枯燥的环境中,释放自己内心的不安情绪。加上各种报刊书籍的学习,和定期和定时观看电视,能让服刑人员不与社会脱轨,更新服刑人员的眼界和知识,在完成改造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