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罪犯自律意识是提升教育效果的关键 ——甘肃省金昌监狱一名年轻罪犯的个别教育案例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王某某,1993年出生,初中文化,甘肃张掖市人,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现有余刑一年五个月,2015年6月26日入监,总体改造表现较差。
2020年6月1日,王某某因损坏设备受到了处罚,对处罚结果不满,随后在车间劳动时乘人不备吞服了一根机针,让主管民警十分着急,所幸机针顺利排出,后被处以警告处分。本人亲眼目睹了此事的整个过程,自此牢牢记住了王某某。2022年7月,本人因工作调整,成为罪犯王某某的主管民警。王某某还是那块难啃的“骨头”,作为主管民警,本人开始认真了解这名罪犯,并尝试教育转化。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个人成长经历
王某某生于工人家庭,自小家人对其十分溺爱,养成了飞扬跋扈、为所欲为的性格。因王某某屡犯校规,多次被学校劝退,在小学期间他先后换了八所学校。家人为他四处奔波,他不仅没有愧疚之心,反而对家人恶语相向,渐行渐远。到初中后,只上了一个月学就离家出走了,偷拿父母的钱跑到外地去游玩,结束了学业。从此王某某天南海北四处游荡,游手好闲,非偷即盗,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2009年不满16岁的王某某先后在监狱、看守所服刑。2014年,刚刚刑满释放一年的王某某又因抢劫罪被判入狱。
2.犯罪心理特点分析
心理测试报告显示王某某人格无明显的外向或内向特征,人际交往能力一般,思维较为敏锐,凡事较有主见,独立性较强。情绪比较波动易变,起伏不定,比较感情用事,冲动鲁莽,暴力倾向较强。有轻微的变态心理倾向,犯罪思维程度严重。
3.教育矫治的难点
(1)从小形成的错误认知根深蒂固,思想矫治困难。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和过早的入狱服刑,导致王某某性格偏激,思想扭曲,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在日常改造中他总是忿忿不平,振振有词。入狱后人际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和他犯很少交流。对家人态度蛮横,百般指责,抱怨家人不去为他疏通关系。
(2)原有的犯罪心理转化为抵触心理,反社会性较强。王某某入狱后不服从管理,对抗改造,与民警有严重的对立情绪。经常收集民警的执法瑕疵和漏洞,以此为要挟,以达到逃避处罚的目的。经常违规违纪,在民警教育过程中总是强词夺理、胡搅蛮缠,从来不正视自己的错误。
(3)因病住院,使原本就很困难的管教工作增加难度。2022年1月王某某被查出患有肺结核,随后送至康泰医院住院治疗,两个月后康复返回监狱。在隔离期间,不服从隔离制度,与监督岗发生争执。隔离期满,王某某回到原分监区。之后多次找民警谈话,要求调整劳动岗位,被拒绝后王某某又开始拒绝服药,要求降低劳动任务等,总之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借故患病,小病大养,千方百计逃避改造,使得民警对他的教育难度再次升级。
4.个别教育措施
(1)找准症结,培育自律意识。王某某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拈轻怕重、随心所欲的恶习,要纠正这些恶习首先要从强化自律意识,强化责任担当着手。作为主管民警,严正的告诉王某某,劳动岗位不会调整,如果继续无理取闹将对他进行严肃的处理,这样将彻底失去减刑的希望,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要自暴自弃、自毁前程。并在以后的教育中不断告诫他,现在是成年人了,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要为自己的家人着想。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严肃教育,王某某逐步打消了试探的心理,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处境和前途。其迫切的希望减刑,眼看自己的各种“招数”都已用尽均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开始有所收敛了,不再无理取闹、违规违纪,改造的态度有所转变,劳动表现也有了起色。
(2)及时肯定,帮助树立自尊心自信心。王某某是个比较聪明的人,稍加努力表现就有明显进步。主管民警适时公开对王某某进行了表扬,对他端正改造态度、积极完成劳动任务的表现予以肯定。王某某在大家面前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显然他对这种“礼遇”还不太适应。之后民警只要一发现王某某的进步就进行表扬,同时苦口婆心地在犯群中说道:尽管王某某以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现在大家都看到了他的改变和进步,大家要给他足够的信任,真诚的帮助他取得更大的进步。慢慢的王某某恢复了自信心,自尊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在改造中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别人认为自己是被“吹捧”出来的,将他当成一个笑话,无论是遵守纪律方面还是在劳动改造中,都更加积极,和其他罪犯也有了有益的交流和互动。此时,对王某某的个别教育初见成效。
(3)亲情支持,激发改造动力。王某某康复返狱后,监区民警多次和其家人取得联系,最终其父母同意前来会见。会见前,主管民警当面将王某某病情康复情况进行告知,同时将他在近期改造中的一些负面表现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分析。王某某的父母很是感激,感受到了民警在自己儿子身上付出的心血,也讲了王某某入狱前的事情,感慨他们如果早一点对孩子加以管教,不要那么溺爱孩子,也不会走到今天的这一步,更是热切希望儿子能够浪子回头,好好表现,争取早日回家。会见结束后,让王某某看了民警与他父母会面的视频,王某某从视频中再次看到三年未曾谋面的父母两鬓斑白、行动迟缓,没有了往日的神采,听到父母的声音更加沧桑,王某某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口中不住的说:没想到父母沧桑成这样,会见时自己都快认不出来了,并恳请民警也给他录制视频让其父母看看。此时,双方面对面时说不出的好多话,在视频中得以满足。事后,王某某主动找主管民警谈话,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给社会、被害人和家人都带来了伤害,以前总想着破罐子破摔,这就是自己的人生轨迹了,可是这次的服刑生活让自己切实感受到了政府没有放弃自己,给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监狱民警在改造其思想、授其谋生之技的同时,还不忘及时救治其身体疾病直至康复,这要是混在社会上他自己都不见得重视自己的身体。王某某真诚地感恩,并向主管民警深深地鞠了一躬,声称一定会好好改造,让民警监督他。在以后的改造中,王某某没有食言,再也没有违规违纪行为,改造越来越好。
(4)正向激励,强化责任担当。王某某的改造表现一直向好发展的同时,主管民警适时教育引导其不要一有不满情绪或是自己的目的未达到,就想着靠调整岗位、违规违纪或是逃避劳动来要挟民警,无论在哪个岗位只要积极改造,遵规守纪,都有获得减刑的机会。现在作为劳动生产线上的骨干,要勇于担当,更要为其他罪犯做好榜样,巩固自己的改造成果,你不再是烂泥扶不上墙,无论在哪个环境下都要活出男子汉的尊严,就是出狱后也要堂堂正正的靠勤劳的双手获取幸福。王某某面对民警的认可,更是树立了改造的自信心,表示一定靠自己的改造表现来获取减刑,今后不会以不合理的要求、各种违规违纪和顶撞民警等行为达到无理诉求。
【教育改造成效】
此案例中,民警准确把握王某某的思想动机,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教育方法,最终实现了对他的教育转化。目前该犯在监区改造表现较好。通过此案例,有如下启发和感触。
1.充分尊重,才能消除对抗。通过对王某某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成长环境对人格的塑造影响巨大。从小到大王某某一直没有被别人尊重过。通过民警不断的表扬和他犯的认可,让王某某找到了自童年起就一直缺失的认可和尊重,对他来讲就是弥足珍贵的。
2.利用亲情进行感化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亲情感化,往往会触及到罪犯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唤醒泯灭的良知,激发改造的动力,促进罪犯认罪遵守监规纪律。
3.厚积薄发,锲而不舍,方能见到成效。教育罪犯看似是比较简单的工作,但是在遇到冥顽不化的罪犯时,总是会感觉到能力不足,办法不多,知识匮乏,甚至是社会阅历不足,人情世故参悟不透。只有不断地投身于罪犯的攻坚转化,才会有增强知识储备,丰富生活阅历,提升能力素质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类似王某某的罪犯还有不少,在教育过程中不宜早下结论,只要方法恰当,持之以恒,罪犯才能得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