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康监狱自杀极高危病犯常某的教育改造 案例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常某,男,74岁,北京市朝阳区人,初中文化,育有一子一女。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未改判)。因慢阻肺、恶性肿瘤于2022年6月25日转入北京市新康监狱治疗,危险性评估结果为自杀极高危。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拟解决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问题:“自杀倾向”
问题描述:癌症患者承受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易产生恐惧、抑郁、焦虑、和厌世情绪; 晚期病情恶化,癌痛难忍,患者生活质量低下。 常某罪重刑长,因杀害妻子与子女关系对立,冲突明显;情绪变化剧烈异常,排斥外界,拒绝交流,生活动力不足。在住院治疗期间,有以下具体问题表现:①常某年龄大,患有慢阻肺和恶性肿瘤。病程长(慢阻肺20年)恶性肿瘤感受极度痛苦。自我认为癌症是绝症,必死无疑。不能正确的看待和理解病情且不配合治疗,拒绝检查、服药、输液等治疗手段。②常某因确诊恶性肿瘤后怀疑妻子与他人有染,将妻子杀害,其子女无法理解和原谅常某的行为对家庭造成的恶劣影响,家属不来接见,信件没有回应,父子关系基本破裂。常某自认这是因果报应,死亡是唯一的解脱。③病情突然恶化,出现病情加重、消瘦、吐血、精神萎靡等情况。强烈的痛苦感受促使常某想尽早结束生命摆脱痛苦的折磨。④在班内多次说:“活着没意思,死了算了”“真不想活了,太受罪了”“孩子没有消息,活什么劲呐”等悲观言论。夜间梦魇纠缠,经常半夜惊醒,大喊大叫。
2.罪犯心理评估及危险性评估结果
入监评估:自杀极高危
符合危险因子分析:常某74岁,年龄大,生活不能自理。故意杀人罪属于暴力型罪犯,捕前有过从军经历,患有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对于病情,常某不能正确的看待和理解。认为病情严重、极度痛苦且没有积极治疗的动力和意愿。
现实表现:常某不愿与他人交流,民警谈话时持谨慎、回避态度,不愿意与民警交流沟通。对家人有深重的内疚感和愧疚感,同时渴望得到家人的谅解和关爱。对周围他犯很冷漠,对病情很绝望。同班组罪犯反映其时常唉声叹气,乱发脾气、胡言乱语,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态度。原押单位民警介绍时也说常某沉默寡言、心思很重。
3.问题原因分析
(1)生理方面:常某病程长,慢阻肺20年,癌症1年。病情重,癌症扩散进入中晚期,身体严重消瘦,体重骤降40斤,进食、呼吸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病情恶化癌痛难忍,发生吐血情况。试想任何人在生理上遇到如此巨大的病痛都是难以承受的折磨。
(2)心理方面:
①肿瘤本身给患者带来的心理负担。常某在获悉自己患上肿瘤后,大多数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和感受是人面对危机时的一种自我防卫的心理反应。通常患者会把肿瘤跟死亡联系到一起,觉得患了肿瘤就是绝症,必死无疑,他们会感到整个世界都瓦解了。
②刑期长犯罪性质恶劣导致绝望。常某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目前未改判,年龄74岁,属于典型的年老、罪重、刑长的罪犯。这一类罪犯通常容易感到刑期漫长,没有出头之日,很难活着走出监狱大门。特别是新入监的罪犯,本身在陌生的环境中就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加之常某为弑妻犯罪。可以想象常某因案情和刑期带来的绝望感是相当强烈的。
③缺乏家庭、社会支持。家庭往往是患者最强有力的后盾,人在患重病时是最脆弱的时候,最需要家人、亲人和朋友的支持。然而罪犯这个特殊群体,往往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过重大的伤害,难以获得外界的帮助。他们对于生活更加绝望,从而走入人生低谷,这往往也是导致病犯走上死亡之路的直接因素。
④对子女关爱的渴望和罪错的愧疚。常某在个别谈话中,表现出由于自身罪行对子女造成重大恶劣影响的愧疚,常说“这件事最对不起的是孩子”,“孩子们因为我的事情肯定压力很大”,“当时别那么冲动就好了”等话语。同时又多次询问监狱能否联系亲人,能否接见等话题。
(二)制定攻坚转化方案
常某的核心问题是自杀倾向明显,民警在制定攻坚方案时时刻围绕如何缓解和消除此问题开展,沉珂还需猛药。
1.监管安全是重中之重,确保常某不出现自杀、自伤、自残等重大监管问题是首当要务。
2.拉近与常某的距离,获得常某的信任。只有建立信任关系才能了解其真实想法并开展教育转化工作。
3.疏解常某的负面思想和悲观情绪,为其树立活下去的勇气和积极改造的意志。
4.密切关注常某的言行举止,敏锐捕捉“战机”。精准寻找突破口,直击其心灵深处最关心、最在意的问题。彻底突破其心理防线,从根源上彻底转化常某。
5.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最大限度营造有利于其改造的环境。
(三)攻坚转化过程
1.建立全方位管控,确保安全底线
常某入监伊始,针对其自杀极高危的情况,制定包夹措施。要求护理犯时刻关注其言行举止,重点防范自杀自伤自残及摔倒等重大安全事故,有异常行为及时报告。安排同班组病犯对常某进行暗包夹,作为护理的补充,真正做到不留时间死角,不留空间死角。在民警监控器屏幕上将常某的班级放大并用红笔标注出常某的病床位置,使每一名监控民警都能醒目的监控到常某的一举一动,遇到异常情况能第一时间迅速反应。清监中将常某作为重点人重点清查,做到全方位检查不留隐患。与医护人员沟通,在治疗常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医疗器械随进随出及时清点数目,不给其可乘之机。如针头,输液器等等都可能成为常某用来自杀的工具,做到医护民警同把关,双保险。一些护士年龄小经验不足,提示她们常某不配合治疗时要克制情绪,不要刺激他,避免发生冲突。与医生探讨常某的病情,做到了然于胸,这样在与常某交流时,他会感觉到民警是真正关心他的病情。
2.预想立必先破,破除沟通屏障
与常某的沟通一开始是十分困难的,他处于半自我封闭状态,对于民警的问话能不说就不说,能少说就少说。说话总是带脏字,公德意识差,影响他人正常休息和生活。与他犯经常发生矛盾,性格孤僻,关系紧张。根据常某特点,民警认为对其进行正式的个别谈话教育,容易使其产生戒备心理,沟通效果不理想。于是决定用“捧杀”的策略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捧杀”要先扬后抑,将其行为准则和为人处世拔高起来之后,再针对监狱生活和病情进行教育。民警充分利用治疗,发饭,发药等日常管理时段,刻意多与常某进行沟通。多与他聊一些社会上的事和其过去的经历,找到他身上的闪光点,有的放矢。谈话中常某讲他从参军到回地方工作几十年间取得了一定成绩,社会上的朋友多。民警从这一点入手“捧”他:“你那拨人,就是吃苦耐劳,奋斗拼搏的一拨”“你朋友多是因为你做人做事讲究”“一看你就是好面子,要脸面的人”等等。目的是让他认为自己过去的经历得到了民警的认可,获得认同感。从而拉近与常某的距离,便于开展下一步工作。之后开始对他进行针对性教育:“在外面的种种经历造就了你的行为准则,你也获得了一定成绩和人际关系。那么在监狱服刑也应该继续遵循你长久以来的标准。”明确指出:日常生活中,你有很多地方做事不够“讲究”,影响了别人的正常生活。比如别人休息的时候,你经常自言自语,弄出响动影响他人休息;医护进行治疗和检查的时候,你不够配合,有故意刁难的苗头,影响医护工作效率,干扰正常的医疗活动;再者,护理照顾你的日常起居生活,你对人家态度恶劣,人家是在帮助你,没有任何回报,你这样做“讲究”吗?是不是太“不玩儿”了!?几次三番的交锋下来,常某被“架起来”,生活中与他犯的矛盾少了,公德意识提高了。一次民警去找他谈话,他说“队长,我今天实在难受,坐都坐不起来,您站着我躺着真不合适。”民警一看这是“讲究”了,立刻俯身到他床头“今天怎么了?是不是天气闷的难受?需不需要找医生看看?”物理距离近了,心理距离也近了。
3.把准心脉,对症下药
随着工作的深入,民警与常某的交流越来越顺畅,谈话时开始引导他谈及家庭。常某说,在确诊癌症后,回家与妻子商量不想治疗了,把钱都留给孩子。从自首到入监一直没有见过孩子,也不知道近况。自己的事情对孩子肯定影响很不好。在个人生死关头,常某还是惦念子女,说明他对子女感情很深厚。受疫情影响,监狱的接见一直是停止状态,在刚刚恢复的时候,监狱组织罪犯发接见信。常某将写好的接见信交给民警的时候,民警从他的脸上读出了憧憬、焦虑、自责、不安等情绪。常某肯定是特别想见孩子,又怕孩子不能原谅他的罪行,同时又怀有一丝希望。要是能联系上他的家人,一起做常某的思想工作,给他鼓鼓劲,肯定效果很好。机会来了!常某因医疗检查需要家属签字,这个偶然的机会使民警可以联系他的家属。起初,家属在得知来意后,简单询问了常某的病情,反应比较冷淡。接见通知书也收到了,说忙,来不了。民警对家属介绍了常某的现实表现,着重讲了常某在内心深处对子女的牵挂和眷恋,并告诉家属,常某目前的心理状态很不稳定,特别需要得到家人的关爱和鼓励。毕竟血浓于水,家属犹豫之后表示到时候会来接见常某。2022年8月27日常某与家属通过视频接见的方式,第一次会面。常某从监舍到接见室一路上明显情绪紧张。民警安抚他,“没事,把心里想的跟孩子直说,别紧张。”子女喊出“爸,您瘦了”那一刻,双方都哭了。会见中常某对儿女表达了深深的歉意,儿女则鼓励常某好好改造,积极治疗,给予了常某支持与鼓励。会见结束后,常某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整个人状态一下就好起来了。
4.“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攻坚转化瞬息万变”——常某带着欣慰的笑容回到监舍后,民警通过监控关注其后续表现时,听到常某说:“今天见到孩子了,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我可以去了”等话语。面对常某突发的心态转变,民警没有慌乱。从问题导向的角度向前推演,寻找常某心态转变的根本原因。本来常某已经从悲观厌世的低谷中走出来了,心心念念想着获得家人的谅解和关爱,现在得偿所愿,有一种心愿已了,可以“离开”的想法。警情就是命令,民警马上行动,连续不间断地找其谈话3天10余次。明确指出一了百了是极其错误的思想,是懦夫的行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不论东方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还是西方的“自杀者不能进入天堂”都是教我们人类要珍惜生命。孩子来看你给你存钱,原谅了你对家庭造成的巨大伤害,给你无限的关爱与鼓励,是想让你能够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好好改造,好好生活下去。“说白了一个家庭已经失去母亲,孩子们不希望再失去父亲!”谈话进行到这里常某久久无语,神情茫然。几小时后民警又借发药的时机与其谈话,常某说:“之前确实没有想到我这个有罪的父亲,对于孩子们的重要性。以后不再胡思乱想了,为了家为了孩子也要好好活着”。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攻坚转化,常某能够正确的看待和理解自身病情,情绪趋于稳定,树立了活下去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他犯关系融洽,充分融入到改造生活中。
(一)常某目前能够服从管理,遵守监规纪律,主动与民警医护问好,举止规范。这说明从思想上有了服刑意识、纪律意识和积极改造的想法。
(二)平时与他人的交流多了,社会变迁、国家大事都很关心。思想的压力小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发生质变,从消极改造向积极改造转变。
(三)通过亲情电话、信件、会见的形式,常某与家属沟通顺畅,充分感受到来自家庭的鼓励和关爱,为其提供了改造的动力。
(四)现在常某能够按时服药,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工作,并且主动与医生探讨病情,积极参与制定治疗方案。消除了悲观厌世思想,有了活下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