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甘肃省白银监狱重点犯胡某矫治个案

甘肃省白银监狱重点犯胡某矫治个案

分享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服刑人员胡某,男,1983年5月出生,初中文化,无业,陕西省铜川市人。2011年8月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在四川绵阳监狱服刑。2020年5月26日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5000元,刑期自2019年10月12日至2029年10月11日止。2020年10月16日入监,现在白银监狱十监区服刑改造。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改造表现

(1)认罪悔罪意识淡薄

胡某于2020年10月16日入监,自称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和边缘型人格障碍,自己在作案时正值精神性疾病发作,不应被判刑,而甘肃省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所做的司法鉴定结果表明其在案发时精神正常,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胡某认罪悔罪意识淡薄,行为养成差,借装病来逃避劳动改造,总体表现一般。

(2)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COPA-PI测试结果:胡某不爱社交集体活动,不太愿意与别人打交道。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情绪比较波动易变,起伏不定。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没有足够的信心,有自伤、自残、自杀等倾向。

2.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胡某初中毕业后就辍学进入社会打工,但不愿意吃苦,几年后又回到了老家。回家后胡某没有工作,便与一些社会上的闲散人员交往,整天无所事事,养成了一些“江湖义气”。

(2)认知因素

胡某初中毕业后就辍学,文化程度不高,法律认知较弱。被判刑进监改造后,他认为是社会造成了他今天的局面,从而产生不满情绪,遇到困难或在劳动上完不成任务时更加显化,不服从管教,并经常将不满和积怨转移到民警或同犯身上,在心理上抵触劳动改造。

(3)心理因素

胡某不善与他人沟通,因其父经常打骂胡某和其母亲,胡某从小就和父亲关系不好,对父亲有仇视心理。

3.预期目标

(1)思想认知上有提高

帮助胡某接受现实,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和认罪态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定位,从而放弃原先抗改的错误认识。

(2)与民警和同犯的关系有改善

帮助胡某改变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让其在改造中融入集体,正确处理好与民警和同犯的关系。

(3)遵规守纪的意识增强

树立遵规守纪观念,认识犯罪行为的危害,自觉遵守好各项监规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沟通能力有提高

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心理和性格上的缺陷,增强沟通能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4.矫治方案

针对胡某的情况,监区领导高度重视,在监区2022年1月狱情分析会上将胡某定为监区重点犯并上报监狱,监区安排由我来对胡某进行包教转化。通过对胡某的分析及其所表现的各方特征,我发现胡某并没有完全脱离正常的社会,其仍有重新融入正常社会的心理和愿望,并且有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针对这一特征,我在教育转化胡某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构建心理初步信任

在摸清胡某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后,我开始尝试和胡某建立一种彼此信任的警囚关系,为今后的转化工作打好基础。在刚开始几天我并没有主动找胡某谈话,而是在车间巡查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对他报以鼓励的微笑,有一次我从他的眼神中发现他有和我交谈的意向,此时,我并未和他急于交谈,而是在两天后故意制造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单独与其谈心。刚开始谈话时,他一言不发,我装作不经意地问了他一句:“你们铜川那地方是个好地方,比我们这儿富多了吧?”他回答说:“铜川那个地方是个产煤的地方,多少年都没有回去了,不知道家里现在是个什么样子,哎!”说完他轻轻地摇了摇头。第一次也没敢谈太多,问了一下他的基本情况后谈话就结束了。在第一次谈话中我捕捉到这样一个信息:胡某在内心深处还是很想家的,很渴望亲情的。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次的接触后,接下来的谈话就顺利多了。在随后的多次沟通中我巧妙运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等技能,取得了胡某的信任,使其长久压抑在心里的不良情绪得到了发泄,并逐渐建立起了良好的警囚关系。在和他的谈话中,再次印证了他和他父亲关系不好的事实,胡某说有一次他父亲把他逼急了,他用刀抹过脖子,但他说很想念自己的母亲和小姨。

(2)畅通情感宣泄渠道

在和胡某多次谈话之后,我发现胡某说话喜欢咬文嚼字,我就问他是否喜欢看书,他说特别喜欢,但是没有书看。于是我联系图书室,为胡某借了几本法律、中华传统美德、创业方面的书籍。他看完后说收获很大,并且开始写一些读书心得,我发现他在书写时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随即鼓励他和我用卡片交流,他每次将自己的心里话写给我后,我都会认真地去读,读完后将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些想对他说的话也通过卡片反馈给他。通过这种和胡某之间搭建“桥梁”的沟通方式,胡某觉得民警没有架子,消除了他对民警的恐惧心理,开始和民警诉说他想好好改造的想法,但担心自己前面表现太坏,现在好好表现已经来不及了,再怎么努力也减不上刑了。我鼓励他,让他放下思想包袱,好好改造,告诉他周围的人都是很关心他的,只要认罪悔罪并踏实改造,每名罪犯都有减刑的机会,机会始终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经过耐心细致的开导,胡某的心结终于慢慢打开,主动要求在机位上干活,并变得礼貌了起来,见到民警就会主动问好。

(3)寻找改造优势亮点

我在和胡某谈话时,从不训斥他,每次都是和颜悦色,经常鼓励他,让他明白他并不比别人差,没有人看不起他。在集体教育时我当着分监区罪犯的面表扬胡某所取得的每一次进步,并号召大家要多帮助胡某并向胡某学习。我发现胡某的文章写得好,就鼓励他多写,并寻找机会让他在集体场合朗读自己的作品。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的胡某变得开朗了起来,开始热爱生活了。

(4)重塑健康亲情关系

在做好说服教育的同时,我更注重对胡某的人文关怀。我经常找准时机和胡某开玩笑,每当这时总能从他的脸上见到难得一见的灿烂笑容。通过细心观察,我发现胡某在内心深处很渴望亲情,表面上满不在乎,其实内心对家人的牵挂比其他罪犯更强烈。在日常的管理中我抓住他的这个特点,鼓励他多给家人写信,刚开始他只给自己小姨写,在写给小姨的信里打听其父母消息的也仅只言片语。后来在我苦口婆心地劝说下开始给其父母写信,表达对其父母的思念之情。看他对其父亲的态度有所缓和,我又趁热打铁,让他给父亲打了两次亲情电话,每次通话虽然都很简短,但一根电话线将消失很久的亲情联系了起来。后来我在胡某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其父亲打了电话,要求前来接见胡某,起初胡父以在山西打工路途遥远为由不肯来,但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劝说成功。两周后胡父来监狱探视了儿子,在半个小时的会见时间里双方都是泪流满面,胡某也表示原谅了父亲,并向父亲承诺要痛改前非,踏实改造。

(5)分析心理矫治特征

胡某走上犯罪道路,心理特征是主要的要素之一。针对胡某的心理问题,我对胡某进行了心理咨询。在咨询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合理情绪疗法和阳性强化法。通过咨询,胡某的认知结构有所改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基本能正确对待和接受现实,容纳积极的自我,摒弃消极的自我。经过几个阶段的咨询,胡某渐渐有了较为正确的自我认知,首先明显的表现就是能和同犯正常的相处。别的罪犯都说,胡某正常了,不再犯神经了。于是我乘胜追击,加强对胡某的正面引导,鼓励胡某多进行学习,继续辅以激励措施,巩固其转化效果。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教育改造,胡某基本树立了正确的改造观,能遵守监规纪律,积极、努力参加劳动,能较好地与他犯接触和交流,遇到矛盾和问题懂得寻求正常合理途径解决,在改造过程中出现困难时能及时向民警报告,逐步摆脱了困扰其形成消极改造的思想,学会珍惜生活、热爱生活,坦然面对改造事实,现胡某情绪稳定,能正常改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罪犯个别教育转化工作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古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只要秉着因人施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个别教育原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再难啃的骨头都能拿下,制约罪犯教育改造成效的瓶颈也会被打破。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