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湖南省女子监狱罪犯侯某的矫治个案

湖南省女子监狱罪犯侯某的矫治个案

分享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侯某,女,1994年11月生,未婚,初中文化,2015年6月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同年8月入监。2019年1月29日减为有期徒刑二十二年,剥夺政治权利十年;2021年9月28日减刑五个月,剥夺政治权利十年不变,现在湖南省女子监狱服刑。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侯某出生于农民家庭,家庭比较困难,有一个弟弟,母亲患有精神病早逝,父亲常年在外打工,重男轻女思想较重,对侯某言辞淡漠,对儿子关爱有加。长此以往,让她产生了强烈的落差感,极力想获得父亲的认同,但现实事与愿违,为逃避而选择外出就业。

2.社会经历。侯某初中毕业后与社会闲散人员交往密切,多次与被害人等同行因抢客源而谩骂、争执及推搡。她又疑心别人会因恨而报复自己,便“先人一步”准备刀具杀害了受害人。  

3.性格因素。侯某性格孤僻倔强,遇事喜欢钻牛角尖,自我价值感较低,极力渴望被认同、被需要、被肯定。

(二)入监改造表现

入狱之初,侯某心浮气躁,无法静心学习、劳动。其父耻于女儿的所作所为,多次换号码不愿接听亲情电话。侯某感知到父亲不接电话的刻意疏远,将警察的耐心劝导视为欺骗,联想刑期漫长无期,情绪越来越低落,逐渐封闭自我,甚至想通过乱喊乱叫、乱发脾气、绝食、自杀等方式获得关注。侯某犯罪时患有未特定的精神障碍,经精神专科医生看诊后,持续服用抗抑郁的精神类药物。

(三)心理行为表现评估

评估结果反映:侯某情绪不稳定,敏感多疑、自卑、抑郁,报复欲较强。

(四)管理矫正的难点

1.认知因素。侯某患有精神障碍,喜欢重复说话,对他人言行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认为别人看不起她,甚至认为警察的正常管理是故意针对自己。

2.心理因素。侯某性格自卑又倔强,思想极端、戒备心理较强,渴望获得肯定又胡思乱想钻牛角尖,较难建立良好的矫治关系,参与矫治活动意愿不强。

(五)个别化矫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根据侯某的认知模式和思想变化特征,分监区民警通力合作,分内线、外线、心理辅助三方面着手开展矫治工作,内线结合心理辅助工具,着眼于引导侯某将对负面情绪的关注转移至劳动改造中;外线致力于劝导侯某父亲参与亲情帮扶,鼓励侯某以积极的劳动成果展示其具备自食其力甚至报答父亲的能力。通过外拉内推的综合发力,引导侯某走出自卑、抑郁的漩涡,将对父亲的思念与依赖转化为克服困难、奋力前行的动力,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感同身受父亲生活的不易,并逐渐理解父亲日夜打拼的不易,以父亲为榜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成果,养活自己、回馈父亲,从而达到全面矫治的效果。

1.内线引动——劳动改造,自食其力 

(1)第一阶段:以减刑奖励为契机,激励侯某树立目标,转移注意力至劳动改造,时间为两年八个月。

2019年1月,侯某获得了一次减刑奖励,其情绪与状态明显好转,但很长时间无法拨通父亲的亲情电话,也收不到家属汇款,喜悦的心情无法与家人分享,在漫长的等待中侯某刚萌芽的希望又开始模糊起来。民警多方辗转联系,才得知侯父为供养儿子读书,奔波多地打工,经常换工作,难以获取稳定的联系方式。侯某得知后十分心疼父亲,民警以此教导侯某体谅父亲的艰难与不易,鼓励其埋头做事,努力赚取劳动报酬,早日获得下一次的减刑奖励,以实际行动向父亲证明自己知错就改的决心。

侯某便将满心的期望都寄托在了下次减刑中,她开始关注自己手中的劳动工序,耐心请教他人,不断揣摩技巧并改进手法,也逐渐意识到看似简单的工序,要做得又快又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否则稍不留神就会产出废品、残次品。有了期盼后的侯某不再消极怠工。2021年9月,侯某再次获得减刑奖励。

(2)第二阶段:以生产转型为契机,帮助侯某建立自我认同,培养学习技能的兴趣,时间为一年。

侯某急于告知父亲自己又获得了减刑奖励,并且有了一技之长。虽然民警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父亲的手机号码,但其父亲目前所在工厂的工作方式是白天休息晚上上班,难以接听电话。民警便让侯某将想说的话写下来,拍给了侯父。信中洋溢着侯某因自己劳动陆续获得奖励的喜悦与激动,充满着侯某自食其力的充实与自信。民警便引用侯某在信中对父亲做出的承诺,“好好生活、努力改造、早日回家”,以此鼓励侯某勤学苦练,在弄懂弄通各产品间和而不同的原理后,开始向更高难度的关键工序挑战,以后凭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还能让家人刮目相看。侯某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复杂的任务,十分犹豫踌躇。分监区便利用学习日等契机,组织产品线的交叉学习与交流,通过视频学习、工序分享会、现场实践等各种活动,让侯某看到了自己劳动方面的优势,也建立起了学习的信心,主动报名上岗关键工序操作。

(3)第三阶段:以家人为动力,将侯某的依赖性转化为同理心,并付出持续积极改造的行动,时间为一年。

看着他人与家人会见的激动,打亲情电话的笑逐颜开,看家人信件时的喜悦。侯某不禁联想:自己近三年来始终没有拨通父亲的亲情电话,也未收到家属汇款,是不是民警在用“父亲白天休息晚上上班,难以接听电话”的谎言来欺骗自己,父亲其实早就死了,或者不要自己了。为避免其再胡思乱想,民警将侯父解释自己诸多不便的短信回复打印成图片,“儿子在家考研、自己在外打工.......”,侯某这才停止无端猜疑。

民警趁机反问侯某,当家人都在为了未来努力奋斗时,自己在做什么?出去后报答家人的承诺为什么不以现在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作为成年人,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劳动报酬告诉父亲自己可以养活自己,不会成为负担,会成为帮手?一连串的追问下,侯某也在深思自己改进的方向。

侯某的改变在一点一滴中,现在侯某每天劳动之余还会想方设法钻研工序的操作要点、改进方法,会在难题来临的时候主动承担:“让我试试,应该能够解决问题。”从无人给自己汇款、无钱点购消费的悲伤,转变成了自己每月定期获得劳动报酬的笑逐颜开,还会主动和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奖励物资。

2.外线助推——亲情支持,激发改造希望 

侯某入狱之初,民警联系侯父前来会见时,侯父言辞拒绝,不愿与侯某相见。民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侯父,侯父勉为其难同意了与侯某的第一次会见。但侯某全程一直说是别人的错,全然没有对家人的关心与愧疚,这让侯父更加失望。数年间,民警先后多次辗转联系上侯父,希望侯父能够会见或者接听亲情电话予以关怀安慰。侯父也深深表示了对民警、对社会的愧疚,以及自己生活的艰难。但等下一次再联系时,侯父又已换了手机号码。民警只能再次辗转问询以得知侯父的新号码,民警多次短信留言,告知侯父侯某的现状和转变,将侯某写的信、画的老家竹林拍给侯父,“爸爸,都是女儿不懂事,做错了事,让您受累了。请放心,我现在有一技之长了,每月能赚钱养活自己,不是家里的负担了,以后出去也能养活您和弟弟。一定要等我!”

侯父得知侯某的好转又有了跌入谷底自杀倾向的反复后,接听了侯某的亲情电话:“女儿,你要好好活下去,出去也就四十多岁,不要闹自杀了。”听着电话里久违了的父亲的声音,侯某泪流满面,一直向父亲认错,告诉父亲自己现在做得很好,以后也会做得更好。

3.心理支持——健全人格,实现自我成长 

一是真诚接纳、建立关系。几年来的个别谈话教育,侯某对民警的态度都是半信半疑,应付了事。后来,侯某从父亲电话中得知,是民警锲而不舍地联系父亲,才使得自己每月都能给父亲拨打亲情电话。侯某这才放下心理防线,多次主动找民警谈心,表达真实想法和困惑。

二是循循善诱、自省自悟。在和侯某建立了良好矫治关系的基础上,民警采用认知疗法,首先针对侯某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引导其不要一味认为都是别人和自己过不去、看不起自己,认真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有问题。民警在引导侯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让其逐渐改变自己人际交往方式,紧张的人际关系也有所缓和。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侯某将自己的现状从外归因开始向内归因转变。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作用,侯某逐步建立改造信心,基本消除了自杀的想法,能与民警正常沟通,并主动承诺一定踏踏实实改造。

(六)矫正目标

1.引导侯某全面认识自己的性格缺陷,主动扬长避短,让其自然面对疾病、配合治疗,提高自律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再沉迷于悲观情绪,树立积极改造的目标,分解成每日任务,以更好地获得成就感与认同感。

2.指导侯某充实提升生活技能,回归正常的改造轨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良性的支持系统,对自己回归社会制定目标规划。侯某从完不成劳动任务的沮丧,到超额完成劳动任务获得奖励的喜悦,以及转至关键工序的提升,都在不断突破自己、丰富自己。

【教育改造成效】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消除侯某的现实危险性,找到导致其产生现实危险的致因性问题是关键。侯某童年的伤痕也是她现在耿耿于怀的羁绊,父亲的疏离牵动着她的改造行为。化恶因为动力,侯某不再是负面情绪的俘虏,而是用行动来和父亲站成一线,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的实干者。侯某脸上的阴霾也随着她认真努力的钻研技术而逐渐散去,满脸洋溢着满足与充实。侯某一直在努力,期待着日后减刑,早日与家人团聚。鉴于侯某性格与认知的形成受人生经历影响较大,容易反复波动,需要民警给予长期的心理支持和家人的认同,才能逐渐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夯实矫治改造的持续效果。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