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拳头哥”脱胎换骨的178天 ——安徽青山监狱冲动型罪犯鲍某的教育转化案例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鲍某,男,32岁,安徽阜阳市人,小学文化,因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罪被判3年6个月。鲍某性格暴躁爱冲动,习惯于用“拳头说话”。此前已有3次服刑经历,均为暴力性犯罪。服刑期间,鲍某多次因琐碎小事与他人发生矛盾并动手打人。2021年,鲍某因狱内动手殴打他人构成轻伤,被以破坏监管秩序罪加刑1年1个月。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犯罪成因分析
1.成长过程:鲍某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上面有五个姐姐,从小父母对其就十分溺爱,养成其稍有不顺就发脾气的冲动性格。小学三年级,因为与同学打架而辍学。鲍某未满二十岁就因为故意伤害判刑入狱,在其28岁第三次服刑出狱后,家人煞费苦心为其张罗成立了小家庭,但是好景不长,鲍某安分不到两年时间,就又一次因为暴力性犯罪而锒铛入狱。
2.社会经历:鲍某社会经历比较复杂,多次服刑经历不仅没有让其有所收敛,反而助长了无知无畏的任性,将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加当作是一种魄力,将多次服刑经历当成“混社会”的本钱,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3.认知因素:鲍某自身认知存在严重的不足和缺陷,家庭溺爱和不良“朋友圈”的负面作用,让其养成了漠视法律、好逸恶劳的恶习。
4.社会支持:鲍某家庭关系虽然相对稳定,但缺乏应有的支撑作用。其恶劣表现让父母和姐姐们“恨铁不成钢”,无能为力,失望透顶。
(二)入监改造表现
鲍某在服刑过程中,经常发生违纪。在日常劳动中拈轻怕重,斤斤计较,常因琐事与他人发生口角并动手打架,人际关系非常紧张。一天,鲍某因产品质量问题对其生产组长夏某怀恨在心,突然动手殴打夏某,将夏某打成鼻骨粉碎性骨折,构成轻伤二级。经法院审判,鲍某被加刑1年1个月。
(三)心理情绪状况
对鲍某进行卡特尔16pf人格量表测试,发现鲍某稳定性得分仅3分,说明其性格冲动极不稳定,聪慧性得分仅2分,说明其认知能力较低;世故性得分3分,说明其头脑简单,做事不计后果;逞强性得分高达8分,说明其爱逞强,易冲动;自律性得分仅4分,说明其自控能力很差;独立性得分仅3分,说明其独立判断能力低,容易受环境影响和别人教唆。经危险性评估分析,认为鲍某存在明显的冲动型性格缺陷,在受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打击后,存在走极端报复行凶的较大危险性。
(四)教育矫治难点
对鲍某进行教育矫治最大的难点就是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暴脾气性格;其次就是其犯罪恶习深,日常行为养成极差,日常改造中反复性大;最后,就是鲍某对遭遇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此次狱内犯罪被加刑可能会导致其彻底“破罐子破摔”。
(五)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相结合的认知行为疗法
为了有效治愈鲍某爱冲动的暴脾气,教育转化小组多次进行会诊,全面分析转化难点,缜密制定精准教育转化方案,最终决定针对鲍某认知上的偏差性、性格上的缺陷性、行为上的顽固性,充分利用立案侦查较长时期隔离审查的有利条件,对其进行长时期、多疗程的认知行为疗法。对“拳头哥”进行的行为治疗分为三个阶段,对其进行的认知治疗也分为三个疗程,每个疗程进行12次以上的治疗。对不同阶段不同疗程的每次治疗,攻坚小组都按照进度和不同情景分别制定了认知行为问卷。
1.第一阶段:矫正错误认知,为其痛改前非“指路子”
攻坚小组成员轮流交替对鲍某进行询问和个别谈话教育,每天安排鲍某写认罪悔罪思想汇报,观看2个小时的心理健康讲座,进行2个小时的反省反思。在这1个多月“头脑风暴”强化认知期间,攻坚小组制定了一整套认知行为治疗问卷,反复进行问答,终于让鲍某认识到“暴脾气”不是有个性,而是一种可以治愈的心理疾病。
2.第二阶段:规范行为养成,让其遵规守纪“有样子”
攻坚小组决定对鲍某实行至少三个月的准军事化队列训练,目的就是通过反复性的机械训练,让其形成“肌肉记忆”,全面规范其日常行为养成,强化其身份意识和改造意识,让一贯自由散漫、豪横不羁的鲍某做到循规蹈矩,令行禁止。在行为矫治强化训练的初期,鲍某存在明显的抵触情绪,但经过三个月的坚持,鲍某媒体都感觉到自己的变化和进步,训练也更加刻苦认真。对其进行的认知行为问答,也变得更加轻松愉快。鲍某在与提问者的沟通交流中,发自内心的感受到监狱警官们的良苦用心,甚至一向不善言辞的他,也开始变得健谈起来,做到了有问必答,有时还会向民警治疗师主动提出问题。
3.第三阶段:进行特殊训练,促其静心养气“磨性子”
针对鲍某遇到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问题,攻坚小组为其量身定制了修心养性的“三个大招”,来化解其爱冲动的暴脾气,控制其易发怒的坏情绪。
第一招叠被子。要求鲍某在3分钟内,将被子叠成有棱有角的“豆腐块”,然后再将被子完全抖开重叠,早中晚各10次,每天完成30次。
第二招夹豆子。攻坚小组找来100粒绿豆,放在一次性纸杯里面,让鲍某用2根饮料吸管当“筷子”,将豆子全部夹到另一个纸杯里面。规定达标时间为5分钟,每天完成10次。
第三招拼图案。攻坚小组将地图图案打印在一张A4纸上,然后对撕6次,撕成64张碎片,让鲍某恢复原状拼出来。一天一张A4纸,每天重复完成10次。
在第三阶段的训练中,虽然“三个大招”让鲍某吃尽苦头,屡次遭受失败的打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鲍某终于从生疏到熟练,从抓狂到平静,尝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挑战的乐趣。随着时间推移,他完成挑战的成绩越来越好,急性子得到有效磨练,暴脾气也消失地无影无踪,其控制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在这一阶段中,鲍某与民警治疗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交流沟通也更加流畅。在多次治疗中,“拳头哥”鲍某的头脑变得不再简单,行为举止循规蹈矩,整个人从里到外,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显著变化。
【教育改造成效】
(一)教育改造成效
在对鲍某教育转化的178天里,攻坚小组累计进行了108次个别谈话教育,1000多个小时的行为养成训练,300多个小时的特殊训练,57次认知行为治疗,这些坚持和努力不仅让鲍某改掉了“暴脾气”,还给他注入了积极向上的“精气神”,让其眼中有光,心中有爱,实现了脱胎换骨般的新生。之后的改造中,鲍某不仅做到了零违纪,还多次在监狱和监区现身说法,为其他服刑人员表演叠被子、夹豆子和拼图案的“拿手绝活”,成为监区的改造积极分子。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鲍某刑满释放后,还给监狱寄来感谢信,说自从在服刑期间改掉了坏脾气,自己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自己更有信心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
(二)本案的启示
一是宽严相济,综合施策。在本案中,监狱对鲍某的狱内违法行为没有姑息纵容,而是用严厉公正的惩戒手段和科学的精准教育方法对其进行教育转化,让其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教育转化期间,得益于个别谈话、行为矫治和心理矫治等各种矫治手段的充分灵活运用,让鲍某彻底改掉了暴脾气。
二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育改造工作艰辛复杂,过程反复无常,只有坚持用真心去教育感化,保持足够的耐心去尝试等待,潜移默化,久久为功,才能有效发挥精准教育的攻心治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