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解心结 多管齐下融坚冰 ——服刑人员窦某转化的几点做法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窦某,女,1988年生,小学文化,湖北省南漳县人。2016年10月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2018年1月投入湖北省武汉女子监狱服刑。
入监后,窦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总体上能够遵规守纪、服从管理。但终日沉浸在个人的感情纠葛中,对自杀时留下的刀疤十分介怀,一度精神高度紧张,封闭内心,拒绝与人交流。情绪上的巨大波动,导致在日常改造中消极颓败,防备甚至敌对他人,无法正常融入改造环境。2018年被监狱认定为顽危犯。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罪成因分析
(1)成长过程:窦某出生在一户农村家庭,父母在家务农,文化程度不高。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加上还有年幼的妹妹要抚养,窦某小学就辍学外出打工。自小离家没有亲人陪伴,加之生活的艰辛,导致窦某性格孤僻、思想偏执、极度缺爱和缺乏安全感。
(2)感情经历:窦某过早踏入社会,情感上比较脆弱且依赖性强,非常渴望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个心灵的港湾。但经历了两段失败的感情后,内心极其脆弱、极易受伤。与吴某恋爱后才得知对方已有家室,窦某认为受到欺骗,内心无法原谅,但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2.现实改造表现
窦某入监后表现一直不稳定,本身个性偏执纠结,极度敏感多疑,加之受过感情创伤,对过往经历难以释怀,总是将领子高高竖起挡住疤痕。对周遭的一切始终处于高水平的应激反应,表现为过分警惕和防卫,不愿与人交流,做事小心翼翼。
3.心理状态
Copapi10测试报告显示:缺乏同情心和爱心,有较高的人身危险性,尤其在面临冲突事件或存在潜在隐患时,有轻微的变态心理倾向。
卡特尔16种个性测验测试报告显示:学习理解能力较差,容易信任依赖他人,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较弱,受到打击时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急躁不安。
4.教育矫治难点
(1)认知因素: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其认知水平较低,遇到外界环境刺激时,容易将善意或中性事件理解为贬义,曲解为针对自己的“阴谋”。
(2)性格因素:性格纠结、爱钻牛角尖,内心敏感自卑,缺乏主见。
(3)心理因素:情绪不稳定,不善与人沟通,容易受周围人和即时环境影响而产生冲动行为。
5.矫治方案
通过全面深入摸排窦某的整体情况,民警制定了针对性的个别教育方案,在加强管教的同时帮助其舒缓改造压力,树立改造信心,让其认识到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才是人生正途,做到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1)情感施教,从细微着手
了解到窦某因沉迷于过往的感情经历而心事重重,无法正视已入狱服刑的现实,一方面,民警充分利用好周记这个载体,搭建好初始沟通的“桥梁”。起初,窦某不愿配合,每次的周记内容只有只言片语、敷衍了事。但民警坚持在批语中或鼓励或答疑或肯定,画上笑脸、留下诗句,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寄语。慢慢地,窦某也开始写下所思所感,篇幅从几个字增加到几段话,但内容始终围绕自己的感情纠葛和脖子上的疤痕。民警并不刻意制止,而是继续向她潜移默化地说教,鼓励她学会放下过去,心态向阳。渐渐地,窦某倾诉的内容由感情话题转移为日常改造生活,有时还出现自我鼓励、安慰的文字。在周记对话的过程中,民警注重定期帮其回顾总结自己的进步,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适时给与针对性的建议,不断巩固前期成果。
另一方面,通过寻找共同话题,进一步夯实沟通的基础。民警根据窦某爱好和年龄特点,寻找其感兴趣的话题,以平等交流的方式,从她愿意开口的话题切入打开话匣子,让她感受到“朋友”间被倾听、被关怀的温暖。同时,民警注意从生活点点滴滴对其加强情感关怀,使她增强“被爱”的感受,比如,过年过节送上贺卡和福袋,让内心敏感的她感受到温情。窦某非常感动,在周记中写到“没想在高墙之内也有这样关心我的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窦某由初期的抵触,到后来主动向民警表达自己的心情,聊爱情和家庭,与民警之间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关系。正是这些点滴细节,在民警和窦某之间逐步架起了信任桥梁,就像蝴蝶效应,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累积,也会实现惊人的质变。
(2)唤醒亲情,从点滴出发
窦某自小在外漂泊,内心十分渴望亲情,但心里始终认为所犯之罪给家人蒙了羞,所以不愿主动与家人联系。为了解开其心结,民警多次与窦某家人沟通,让家人主动多给其写信,多讲述家长里短的温馨细节,让窦某虽不能身处家中,但也能感同身受地重温亲情的温暖。一次,窦某的妹妹寄来一张全家福照片,是全家老少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欢庆新年的场景,旁边还留下“我们都在等你回家”的字样,窦某看后留下了悔恨的眼泪。民警适时进行亲情启发与感恩教育:亲人间有着任何事都割不断的血脉相连,爱你的亲人们不会因为你一时冲动犯下大错就疏远或放弃你,其实他们一直在等你回去。窦某动情地说:原来我辜负了大家的期待,浪费了太多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以后一定要好好改造,争取早点回家,和家人拍一张久违的全家福!
这张意义非凡的照片,彻底融化了窦某内心的坚冰。在民警引导下,窦某开始主动给家人写信、打电话,从嘘寒问暖到回忆往事,再到谈自己的改造生活和点滴进步,表达了对全家人的愧疚,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悔恨,更表达了要以实际行动让家人放心,争取早日重获自由的决心。之后的窦某,整个人都变得充满希望和动力。
(3)转变认知,换个角度看世界
客观来看,窦某扭曲的情感观是造成其所犯罪行的重要症结:得不到就同归于尽。因此,只有转变她的认知模式,植入科学正确的三观,才能促使她以全新的视角,理智地对待感情和生活,改造也才能走上正途。
首先,民警分析了窦某在心理认知上的误区,帮助其剖析个人感情中的错误认知及消极做法。在经历了三段失败的感情后,窦某心理极度怨恨,觉得上天不公,让自己遇人不淑,看一切都是黑暗的,对未来彻底绝望,只想一死了之。这是窦某当时的内心写照。但是,如果以积极的认知模式来重新看待,心境就大不一样:将失恋看成是对个人情感成长的一次历练,是给未来那个“对的人”一个机会,生活中还有更多有意义的事等着自己去体验。如果这样想,就会让自己从悲观失望中振奋起来,以阳光的心态投入新的生活。
其次,针对窦某在意的疤痕,民警引导其换个角度正确看待:每个人的过往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在身体上留下记号,也许是皱纹和白发,也许是肢体的残缺,也许是抹不掉的疤痕。虽然难看,但这都是独特且珍贵的人生记忆,要接纳不完美不成熟的自己。与其在意疤痕,不如珍爱生命、珍爱自己,学会拥抱过去,直面未来,身体有疤,心灵无痕就好。窦某对民警的教诲深有感触,他说:我终于体会到换个角度看问题,心情完全不同,如果早点知道这些,我当初也不会走错路。
(4)发挥特长,树立改造信心
窦某思维活跃,对外界事物存在好奇心,民警充分发挥这一特长,鼓励其积极参加监区文化活动。鼓励其学习制作手工作品,磨练耐心,陶冶思想情操,经她制作的串珠摆件精美绝伦,栩栩如生,受到大家一致好评。同时,民警鼓励她参与音乐舞蹈、健美操等充满活力的活动,用充满青春激情的氛围去感染她,促使其走出淡漠消极的状态。
根据窦某动手能力强的优点,民警着重培养其车间缝纫技术。但窦某性格敏感,做起事来畏首畏尾、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挨批评。于是民警经常找其谈话,对其表现作出较高的期待和及时的肯定,给她正向心理暗示:你可以!慢慢的,民警惊喜的发现其出现了好转的态势,在生产上出现了明显的进步。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正向心理影响,使对方取得所期望的进步。在对待窦某的过程中,正是民警树立起了正面的期望和鼓励,使她感受到民警的关怀爱护,才让她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改造,树立起自信。
经过不断的努力,窦某从无从下手的“小白”到现在的生产能手,成长为生产上的佼佼者。为了进一步激发窦某的改造积极性,民警安排其对新手进行“传、帮、带”,负责教授新下队的服刑人员缝纫技术。在师带徒的过程中,窦某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树立了坚定的自信心,也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和沟通。
【教育改造成效】
付出终会有回报,在民警的关怀帮助、家人的亲情支持和窦某的自身努力下,她一点一滴的改变与进步,民警都看在眼里。现在的窦某,乐观开朗,能够积极主动与民警沟通交流、能够与她犯和谐相处、改造积极,成绩优异。2018年至今减刑一次,并累计获得了七次行政奖励。
通过这个案例,民警深刻体会到:如果教育转化只停留于空洞的讲道理,并不能让罪犯真正转变思想、戒断恶习。只有通过亲情感化、换位思考、心理矫治等多种方式多管齐下,才能从思想上彻底改造罪犯,才能真正凸显教育“攻心治本”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