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找回曾经的自己 ——一例因创伤性应激障碍引发的心理危机干预个案

找回曾经的自己 ——一例因创伤性应激障碍引发的心理危机干预个案

分享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一)基本信息

贺某,男,38岁,湖北十堰人,初中文化程度,2020年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因给妻子信件中流露自杀倾向,且对他人进行攻击,被监狱列为重大危险犯。

(二)家庭情况

贺某在煤矿打过工,后做生意、娶妻生子,家庭幸福。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村人,弟弟当过兵,复员回来后在贺某支助下成家立业,开始关系融洽,后来因合伙盖房子,父亲和弟弟不愿意出钱而引起家庭矛盾,于是贺某单独在外盖了房。

(三)犯罪情况

因为家庭纠纷请村支书来协调,在此过程中,其弟弟突然拿砖头砸向贺某的头部,造成贺某受伤,俩人发生争斗,贺某发现打不过就跑,其父亲帮着弟弟追赶着打贺某,贺某捡起一根棍子打向其父亲,造成其父亲受伤,在医院治疗未醒,而贺某被抓后不久,其父亲死亡,被判十年。

(四) 现实改造表现

贺某入狱后不认罪、不服判,认为自己导致父亲死亡属正当防卫,是弟弟害自己,因此复仇心理特别强烈,坚持申诉,改造消极,情绪低落,有时哭泣。在车间劳动时,有人经过自己位置就认为是要袭击自己,就进行反击,一有动静就扭头。生产质量出现严重问题,受到民警的批评教育时,则出现惊恐状、不说话等异常症状。两眼呆滞,平时不和他人交流。在与家人的信中说要申诉,觉得活着没意义。

(五)综合评估

通过摄入性谈话、心理测试、贺某的自述以及其异常行为表现,结合其案情事实,心理咨询师诊断贺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在面临异常强烈的精神应激,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亲人的突然丧失等意外事故后,出现的应激相关障碍。主要表现为创伤再体验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以及回避或麻木症状。贺某出现警觉性增高、不愿意说话、睡眠不好、麻木等符合该症状。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教育矫治中的难点和优势分析

1、改造难点:在遭遇父亲死亡的重大事件后,贺某心理状态产生严重的失调,愧疚、自责、无助、绝望、麻木,害怕受攻击、指责,有强烈的恐惧心理,缺乏安全感,警觉性很强,会不由自主地再现与案发现场有关的情境,极易产生攻击性、自伤或自杀等极端的想法和行为,同时伴随抑郁症状,这种体验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已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范畴,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改造生活

2、改造中存在的优势:贺某恶习程度不深,能够吃苦耐劳,冲动之下犯罪,家庭支持尚好,如果异常心理得到矫治,会发生较大的改变。

(二)危机干预方案的制定

针对贺某实际情况,包管民警和服刑指导办公室心理咨询师们的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制定危机干预方案并实施:根据心理评估和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在与贺某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上采取放松疗法、认知疗法、空椅子技术等方法,充分激发其自愈功能,改善睡眠不好状态、降低焦虑感、增强稳定感、控制恐惧感,修复以前的功能水平,帮助贺某改变不良认知,并学会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促使其人格发展和完善,缓解其心理症状。

1.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初次咨询时,咨询师明显感受到贺某的局促不安,于是教他放松训练的方法、效果及反应,通过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的方式帮助贺某减轻紧张状态,并嘱咐他以后可以主动进行训练并坚持下去。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导贺某诉说其成长史、家庭情况及犯罪情况,仔细倾听他所诉说的一切,站在贺某的立场上真切地关心他的感受和体验,对其仇恨和痛苦表达了共情,对他以前取得的成绩予以鼓励,创造一种信任、支持、安全的氛围。

然后通过暴露疗法让其反复、详细地说出当时与创伤事件有关的细节,这些细节里可能有很多让他感到恐惧、震惊、难过、受伤的信息,让他不要回避、不掩饰地呈现出来,从而释放情绪,释放的过程能够逐渐放下过往,使其个体焦虑降低。

通过其诉说了解到他的真实想法:思想压力大,无法面对现实,难以面对家人;认为自己冤屈,是其父要打他才正当防卫,都是弟弟造成的,想报复弟弟,是弟弟让自己家破人亡;见不到家人,见不到自己的儿子、女儿,让孩子遭人指指点点,自己是他们的累赘,让他们以后的生活也没有了前途,再也回不到从前,感到绝望;经常处于担惊受怕的状态中,担心有人攻击自己。

2.通过认知疗法进行认知重构。贺某的思维方式大多是负面、消极的,很容易将创伤性事件进行错误归因,咨询师引导其直面自己的违纪事件:为什么会攻击他人?通过认知疗法让其认识到自己攻击他人的深层次原因:弟弟突如其来向自己砸砖头、自己不计后果地拿棍子打父亲,这些创伤性事件使其感到了恐惧,形成了高度的警觉感,是一种不正常的反映,让其认识到监狱是非常安全的,民警时刻关注着,会保护好每个服刑人员的生命安全,让其安心,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认识到自己对他人进行攻击对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危害性,引导贺某以合理思维分析问题,学会与自己和解,主动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帮助他接纳、正视现实,告诉他害怕的事情可能依旧害怕,但要面对,再难受,再逃避,也终究要学会与它共处,学会自我调整。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树立对生活的勇气。从其自述中,一起找出贺某的不合理信念:

一是糟糕之极的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的入狱让自己和孩子没有了未来。向其说明父亲死亡这件事情确实非常令人痛心,是自己非常不愿意发生的,但已无法更改,就要努力接受现实。母亲已经原谅了自己他,因为自己也是父亲,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好好抚养后代,虽然暂时不能陪伴在他们身边,使孩子们缺失了父爱,但不代表孩子就没有未来,在妻子和其他亲人的抚养下,相信他们也会健康成长,孩子们还需要他,母亲还需要他养老,其实自己也是很爱父亲的,以后还要亲自到他墓前去忏悔,让贺某相信再困难都能够坚持下去,树立自信,看到未来。

二是过分概括化,认为弟弟打自己、举报自己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要让他也生不如死,产生极度愤怒和仇恨的情绪。引导贺某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如果自己的父亲被别人打死,自己是否会报警?是否会愤怒?从而体会弟弟当时的心情,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我们要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可能性,引导贺某放下心中仇恨,轻松改造。

3.通过空椅子疗法缓解内心冲突。让贺某向父亲、弟弟倾诉,表达对父亲去世的内疚、伤心、痛苦,通过对空椅子指责、漫骂其弟弟,使贺某的内心得到平衡。同时反过来,把自己当做父亲或者弟弟,椅子当做自己再进行交流,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站在父亲、弟弟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去理解他们的心理和需求,在表达的过程当中,充分体验内心的真实感受。所有的情感都需表达,只有感受是不行的,如写信、写日记、自言自语等方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与他人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让贺某将自己当时的感受、情绪都说出来,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宣泄,需要得到满足,内心冲突得到缓解。

4.亲情帮教给予心理支持。贺某夫妻关系非常好,因疫情影响,只能通过视频会见。民警联系其妻,和她分析贺某现状,让其妻在会见时和写信中少说家里不良信息,多说孩子的情况,多说以前成功的经验,多给予鼓励,让贺某感受到被需要。其妻认为在当地视频会见不能让其感受到真诚,马上来监狱进行视频会见,认为这样距离丈夫更近一些,也能够更多了解丈夫情况。在会见中,其妻肯定了丈夫以前的努力,为家人创造了好的生活条件,虽然犯了罪,但只是刹那间的冲动,会一直等着丈夫回去,好好抚养孩子。并诉说这一年的情况,自己在外面工作如何取得了好的成绩,孩子们每天都在认真学习,心理上没有受到影响,让其放心。贺某在会见中几次落泪,诉说着自己的情况,说会好好改造,让妻子照顾好老人和孩子。

5.药物治疗。同时请精神专科医生进行诊断,辅以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选择,并且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贺某情绪逐渐平稳。


【教育改造成效】

民警反映,贺某近月情绪逐渐稳定,能主动与他人说话,脸上也有了笑容,表示想积极改造,争取减刑。

咨询师认为:贺某由以前的被动咨询转为主动咨询,有了主动改变的愿望,情况逐步好转,恐惧心理逐渐好转,能够主动交流沟通、能够认罪、不再说复仇,想早日回去、为家人出力,想积极劳动、早日新生,慢慢找回了创伤以前的自己。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