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自伤自残倾向罪犯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摘要】
秉承“以文化人 治本攻心”的理念,结合以监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狱园的契机,根据高某因有自伤自残倾向、不服从管理的特征,制定教育矫治的方案及实施,本文主要充分利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量熏陶为手段,通过经史合参教育活动的学习、感悟、践行为切入点,再对监区品牌文化的实践,逐步攻坚转化。
【罪犯基本情况】
高某,1988年6月出生,小学文化。2018年6月,高某因犯猥亵儿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高某由于身体状况、病情等原因致思想极端,多次与他人产生争执、偷取他人物品、私藏违禁品,经教育多次仍不悔改,且有过自伤自残行为,是典型的抗改分子。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高某父亲早逝,被母亲从小带大,其在家排行第二,姐姐已出嫁、弟弟无业在家。因从小患病、家庭情况较差、文化水平低致自卑感强、缺乏生活自信。
(2)社会经历:高某自卑感较强,社交能力较差,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长期在家待业。
2.改造表现和分析
高某改造消极,与他人相处不合群,自身违规违纪多次,处罚后仍不悔改,且因经常偷他人物品而被周围人排挤。在日常改造中犯错误时,认错态度差,不接受警察对其的教育,甚至会采取自伤自残等过激行为以逃避问责。
3.心理行为表现和分析
高某人格内向,不成熟,思维迟钝,欺善怕恶,缺乏同情心,依赖性较强,比较感情用事、冲动鲁莽,有很强的自卑感、敏感多疑,缺乏自信心,焦虑感较强,犯罪思维较强。
4.教育矫治难点
(1)自卑心强烈。高某11岁时父亲突然离世,由其母亲打工抚养带大,家中的姐姐已出嫁、弟弟无业在家。高某因从小家庭条件差、身患疾病等因素,甚少敢与他人交流,缺乏社交经验,且除家人之外,很少得到他人关爱与尊重。
(2)抗压能力低。高某自身缺乏主动思考能力,容易被他人误导,也容易被生活中的小事情影响情绪。在面对困难时,经常性选择逃避,不愿意面对现实。
(3)人生无规划。高某小学学历,社会认知度低,缺乏好学精神,身无一技之长,总是秉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面对生活,此刻面对刑期的考验,又对出监后的生活没有规划,实属难以收获改造成效。
5.矫治方案
针对高某的矫治难点,监区攻坚转化小组制定方案,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经史合参教育活动,实施“读、写、悟、演、省”的步骤,后期督促高某以实际行动践行,让高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学习、感悟、践行的效果,从而引导及帮助高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1)开展经史合参教育活动
在教育实施之前,导引师要向高某设定作为一名“普通学员”的身份学习,按照步骤有序实施。
A.第一步:读
组织高某参与到经史合参的团体教育中,让高某共同参与到其中诵读《论语》,并告知其为什么要读?怎么读?从高某第一次接触经史合参教育活动的表现来看,高某会出现常低头、多动的现象,反映高某难以适应、社交恐惧、无助的心理。本环节后期,高某逐步积极配合并用心大声朗读出来,既是缓解高某的紧张,也是打开高某的心扉,促使高某尽快融合到课堂当中来。
B.第二步:写
在“写”的环节中,导引师应告知高某在抄写《论语》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规则进行:不能写连笔字,要一笔一划,如有错别字、超出格子等要另起一格重新写。从高某抄写过程来看,高某前期写错字、连笔、超格的现象频繁,后心情平静后进步改善,主要目的培养高某的耐心。
C.第三步:悟
在组织高某开始“悟”的环节时,应指定一两句论语让高某进行思考,可以适当提醒高某结合个人的理解来谈谈,不需要用专业性术语表达。在这个环节中重要的是,无论高某表达的水平如何,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要当场及时给予表扬,让高某内心得到肯定、获取价值感,从而提升高某的自信心。
D.第四步:演
本环节开始之前,需要提前告知高某全力配合,按照导引师的步骤实施。通过情景剧角色扮演的形式,让高某展现出前面四个环节的成果,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及课堂氛围,助于高某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学习定位,也是进一步锻炼高某的沟通能力、交往能力,能够让高某在合作当中找到快乐,逐步灌输学习是快乐的认知理念。
E.第五步:省
“省”的环节是经史合参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施的过程中,引导高某回顾前期学习的过程及内容,梳理学习的收获及感悟,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撰写心得体会,并鼓励高某上台分享。
在教育活动结束时,高某在心得体会上分享到:一开始,我对经史合参教育不是很理解,但是我挺喜欢课堂氛围。在这里,我明白做人首先要懂得孝顺,对亲朋好友要忠诚老实,做人做事需要把握分寸。过去,我埋怨家庭的不负责任,心里很是自卑,也总是爱与他人对比。因为自己的自私及任性,深深伤害了身边的人,最终我也走入歧途。从前我也很少反省自己,也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对人生也毫无规划。通过本次经史合参的课堂,再一次感染了我,我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原来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往后,我会每日三省,继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心改过自身,洗刷自己的罪恶。
(2)持续引导,付出行动。
为进一步巩固对高某的学习和矫治效果,监区攻坚转化团队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以《弟子规》中的“和”文化为品牌亮点,推崇互相尊重、礼让共处、友好共存等教育准则,相继开展“以和为贵”、“集和故事”、“文化大合唱”等活动,鼓励高某参与其中,付出行动,实践情况如下:
A.“以和为贵”:要求与人相处时应文明礼貌,每个小组人员应共同维护小组氛围,尽量避免小组人员发生违规违纪的行为,并鼓励服刑人员间相互帮助帮忙。每月月底由监区综合评定后对表现好的小组及个人给予考核奖励、生活物品奖励。在这过程中,高某既尝到了安稳改造的动力,也使高某感受到了他人对其的尊重,打破了其长久以来对他人的防备心理。
B.“集和故事”:收集与“和”字有关的古人古事,了解正确的处事方式方法,要求每个人撰写心得体会,点出自身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而高某在了解到自身的优缺点后,逐步地调整自身状态,积极向他人请教生活技巧,通过学习弥补自身文化水平的不足,而不知不觉间,高某也慢慢地改变了自己偏激的性格。
C.“文化大合唱”:由监区协调安排,选定部分人员和鼓励自主报名两种方式,成立监区文化大合唱团参与服刑人员合唱比赛。此次合唱活动的核心,指在让改造信心不足、自信心不强、人缘关系差的服刑人员在服刑改造间隙,能参与到团队中配合协调,在与他人交流中促进彼此关系,营造和谐改造氛围,增添改造生活的乐趣,加强对改造生活的信心。而监区选定高某参与本次比赛,在警察的鼓励下,高某积极参与其中,在最终比赛获奖,高某不仅收获了其他人的认可,更减轻了其长久的自卑心理。
6.预期目标
高某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培养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学习,高某练就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借此消除其对立情绪、排除其心理障碍、提高其认知水平,由此树立改造信心,建立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教育改造成效】
1.方案实施后的效果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监区警察的持续关心关怀下,高某的心态逐渐端正,服从管理,身份意识、纪律意识有了明显改变,不仅与人和谐相处,还积极主动参与改造,为自己争取到了减刑的机会。
高某在等待减刑裁定公示前表示,非常感谢警官长久以来的鼓励和关心,自己一定会认真规划自己的前路,不让关心他的警察与挂念他的家人失望。
2.案例总结和个人体会
(1)经史合参教育活动,是团体性教育活动,可以通过团体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人际交互作用,促使服刑人员在教育学习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学习新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促进其以良好心理状态适应今后改造生活。在教育高某这类服刑人员过程中,避免过度用高标准去衡量他们;对表现出来的缺点应循序渐进,切勿操之过急。我们需要正确引导,寻找切入点,给予他们希望,同时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当他们在认识或行为上有一点进步时,就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巩固改造成果,激发他们振作向上、痛改前非的信心和决心。
(2)经史合参教育活动,有别于普通的课堂教学,课堂阅读经典时沉下心安静的阅读,讲心得、排演剧本时氛围活跃无拘束,无考试不合格扣分的压力,参加人员接受度较高,能够放下防御、抵触心理,积极参与内省检视活动,对个人心理自我成长起到较大促进作用。在矫治过程中,少数服刑人员对警察管理往往具有对立情绪甚至逆反心理,直接表现在对警察的不信任或不服从管理上,这种情绪和心理是接受教育的严重障碍。只有排除了这种障碍,使他们对警察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才能出现转化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