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抑郁症罪犯绘画治疗心理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摘要】
本案例罪犯是一名抑郁症患者,近期因刑期漫长,改造动力不足,情绪焦虑不安、抑郁难受,产生自杀念头。监狱运用绘画治疗矫正技术项目对其实施干预,辅以静心训练等教育矫治手段,有效修复其心理创伤,消除其心理困扰,改变其错误认知。经过疗程式的绘画治疗,莫某的自杀念头得以消除,危险程度逐步降低,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服刑改造回归正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罪犯基本情况】
莫某,男,1983年2月出生,广西富川人,未婚,犯绑架罪,患有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精神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莫某因有过前科、现实中难以找到工作而缺钱,加上以前在社会上认识的不良人士唆使,在惠州先后两次实施绑架,被判处无期徒刑。
投入监狱服刑改造后,莫某因患抑郁症且刑期漫长,情绪焦虑不安、抑郁难受,曾于2012年9月26日实施自杀行为,但因未割到动脉,自杀失败。2018年调入明康监狱服刑改造。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犯罪成因分析
1.家庭方面:莫某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姐一弟一妹,从小父亲对莫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莫某在家里和母亲、弟妹的关系较好,但母亲于莫某12岁时去世,弟弟也在莫某14岁时去世。两人的先后去世对莫某打击很大,莫某开始不愿读书,性格变得更加内向孤僻,与父亲的关系也变得更差。
2.社会方面:莫某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两年后辞职回家,后因没钱,抢劫他人入狱。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改造5年,2005年出狱。出狱后,因有过前科、现实中难以找到工作而缺钱,加上以前在社会上认识的不良人士唆使,莫某在惠州先后两次实施绑架,被判处无期徒刑。
(二)现实改造表现
1.刑期漫长,难以接受现实。莫某认为自己有前科,且判处无期徒刑,减刑出监无望,对刑满出狱失去信心。莫某否认漫长刑期的事实,痛苦抑郁,焦虑加剧,不想吃喝,不肯睡觉,经常彻夜难眠,面对困难,孤僻内向的性格,不懂也不愿表达和寻求帮助。
2.身心受缚,产生自杀念头。莫某因再次失去自由内心焦虑不安,心理落差大,因抑郁症加重的焦虑无助,渴望自由与严格管理的心理冲突等更增加莫某被束缚的痛苦。近期,莫某因刑期漫长,改造动力不足,情绪焦虑不安、抑郁难受,产生自杀念头。
(三)心理行为特点
莫某性格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合群,自卑心理重,抑郁症影响认知,情绪负面消极,自我压抑,适应能力弱,行为冲动极端。
(四)教育矫治难点
1.认知方面:莫某存在不正确的认知模式,对服刑改造缺乏信心动力。
2.个性方面:内向孤僻,沉默寡言,自我封闭。
3.心理方面:情绪负面消极,行为易冲动,自卑心理重,存在自杀念头。
(五)预期目标
1.促进莫某与心理咨询师交流,了解其病情及内心世界。
2.稳定和调节莫某情绪,减少心理困惑,引导其重构认知模式。
3.帮助其消除自杀念头,增强改造信心,激发改造动力,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六)教育矫治方案
为消除莫某自杀念头,增强其改造信心,攻坚团队围绕这个目标,邀请医院与相关业务科室参与评估其危险程度和危险类型,并研究制定教育矫治方案。
1.对症治疗,稳定罪犯情绪
针对睡眠问题,经综合评估和多次研究,医院决定开具有助睡眠的药物,缓解睡眠问题,稳定该犯情绪。同时,监狱运用接纳承诺疗法(ACT)技术,安排莫某参加静心训练,引导莫某学会放松身心,辅助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2.绘画治疗,消除自杀念头
绘画治疗是让绘画者运用画笔和色彩,将潜意识内压抑情感呈现,帮助其进行情感的表达和不良情绪的宣泄,发挥绘画治疗自我治愈机制,增强绘画者内心的力量,从而稳定情绪,重塑健康人格。绘画治疗有助于心理咨询师评估其心理状况,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
为消除莫某的自杀危险性,攻坚团队决定采用绘画治疗帮助其消除自杀念头。在确保安全条件下,监狱采用疗程式的方式对莫某开展绘画治疗,每周开展一次,每次指定绘画主题,并注重主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治疗规律性。绘画结束时,心理咨询师倾听莫某的感悟,结合绘画反映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绘画治疗的具体过程如下:
(1)主题《我的存在,我的痛苦》的作品是《亲人的离去》,自述画的是年少时母亲和弟弟相继离去,那时感到巨大的痛苦和悲伤,内心就像子弹穿过头颅一样令人难受。亲人相继离世,服刑遥遥无期,有时候真想一死了之。
心理咨询师及时介入干预,对其遭遇的困境和心境表示理解,在感受到被理解和信任之后,莫某倾诉了内心难以启齿的话语和经历,自述这一生过得很艰难、很痛苦,就像在烈火中煎熬一样。母亲于莫某12岁时去世,弟弟也在莫某14岁时去世,两人的先后去世对莫某打击很大,成为伴随自己一生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每次想起都会觉得很孤独、无助,甚至伤心落泪。心理咨询师及时安抚和引导宣泄,使其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同时帮助其重新建构对事件和自我的正确认知,客观、正确对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告别过去,活在当下,创造未来。
(2)主题《我的自画像》的作品是《煎熬》,画面中,一个人在黑暗中痛苦呐喊,投射了作者坎坷人生路和压抑情绪。
访谈中,莫某诉说减刑幅度太少,监规纪律太严,自己刑期又还长,心情很烦躁,很想大声呐喊来发泄心中的不快。心理咨询师首先对其开展放松训练,及时引导其宣泄负性情绪,然后为其普及减刑政策从严等的出台背景,客观分析其处境和问题,引导其正确处理好渴望自由与严格管理的心理冲突,鼓励其坦然面对刑期,积极面对困难,理智处理问题。
(3)主题《我眼中的社会和人生》的作品是《充满爱的世界》,画作中心有一对父母和一对儿女两大两小的人影,他们周围闪耀着爱心的光芒,照亮身旁的黑暗。莫某自述社会是黑暗的,让人恐惧,只有温馨的家人才能带来光芒。
对比前两幅,第三幅画多了阳光、能量和温情,阳光开始照射到莫某压抑、黑暗的内心。莫某开始打开自己封闭的内心,开始关注内心的需求和自身的成长,长期压抑的负性情绪得到有效释放,渴望关爱的心理能量正被激活。这是绘画治疗的最有效和关键环节,也是绘画治疗自愈机制的神奇作用。
(4)主题《经历过的疾病与死亡》的作品是《自杀放弃的一瞬间》,自述画的是入狱后心理压力非常大,自己想自杀然后放弃的一瞬间,突然就像心中吐出了一条蛇,心理舒服多了。
通过前几次的绘画,使莫某与自己内心有了深入地对话。莫某虽然情绪仍焦虑不安、抑郁难受,但是能够开始正视自己的困境和病情,摒弃自杀念头,心理能量在上升。莫某是抑郁症患者,心理咨询师适时讲解抑郁症病理机制,引导其正确认识和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缺陷、目前的困境和负性情绪,学会与过去的自己和负性情绪和解,强化积极认知,积蓄内在能量,才有可能突破目前的困境和瓶颈,获得成长和力量。
(5)主题《我感受到的爱》的作品是《母亲的爱就像大自然的爱》,莫某自述看到主题时,想起了母亲,母亲永远那么温暖。通过绘画主题的深入,使莫某慢慢回忆起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内心动力和面对漫长改造生活的信心得到增强,抑郁焦虑情绪逐渐得到缓解。莫某感觉亏欠家人太多,主动申请给家人拨打亲情电话。莫某心中有了寄托和期盼,爱和温暖的力量正在滋长。
(6)主题《我的悔过与自新》的作品是《脱胎换骨》,画作构思奇特,一个人正脱去一层皮肤,象征着自我的蜕变,喻示着告别过去、重塑自我的决心和勇气。访谈中,莫某自述很后悔当初犯下的罪行,从现在起,我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要把班房当书房,把刑期当学期,出去以后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通过绘画治疗的深入,莫某逐渐重构了改造和人生的认知模式,开始由负面悲观向积极乐观的方向转变,内心有了阳光和能量,自杀念头消失了,生活开始有了方向和目标,这是正能量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教育改造成效】
(一)教育改造效果评估
在两个月后的跟踪回访中,心理咨询师发现莫某较之前变得积极乐观,对情绪的自我觉察力和处理能力明显提升,自我价值感明显提高。访谈中,莫某表示能坦然接受刑期,不刻意去想它,不想因此而烦恼。其他罪犯反映莫某与人交流多了,变得爱笑了。监区警察反映莫某能够积极参加监区活动,责任心较强,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主动参与监区创建规范化建设文化墙的绘画任务,同时起好带头作用,传授绘画技巧和经验给其他罪犯,医院也减少了他的药量。近期,危险性评估结果显示,莫某的自杀倾向得分从之前的高度危险等级降为低度危险等级,危险程度已降低到正常范围内。
(二)案例总结
莫某的个案让我们认识到,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既要考虑个案自身特点,也要考虑到矫正技术的匹配度。本案例成功在于: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应用绘画治疗等矫正技术,既医身又医心,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回顾本案例,案主是抑郁症患者,但其关键特征在普通罪犯中普遍存在,比如不善言谈、自卑、刑期长、不接受事实、适应不良等都是常见情形,因此本案例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典型性,绘画治疗效果比较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