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接纳自我 拥抱美好——一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矫治案例

接纳自我 拥抱美好——一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林某,男,现年48岁,小学文化,汕尾市海丰县人,已婚,育有一女。2018年3月20日因贩卖、运输毒品被公安机关抓获,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7个月,于2019年4月送至河源监狱服刑。

林某3岁时父母离异,从小就过上了四处流浪的日子,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跟随母亲改嫁到海丰后,继父对其关心关爱较少,导致其长期缺乏父爱,养成了任性叛逆的性格。小学六年级开始辍学,逃课逃学是家常便饭,经常与社会闲散人员打成一片。11岁时继父去世,再次过上了流浪的生活。17岁时在好奇心的驱使和毒友的怂恿下,第一次尝试了毒品,飘飘然的幻觉让他暂时忘记生活的不快,毒品也逐渐侵蚀着林某未谙世事的心灵。那种快感让他一发不可收拾,自此以后,毒品成为林某生活的必需品。为获得毒资,林某不惜抢劫偷盗,逐渐再发展到后来的以贩养吸,就这样一步步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入监改造至今,经常违规违纪,屡教不改,被监区列为重点教育对象。由于参加劳动改造的积极性不高,林某多次与生产线长发生争吵的情况。2019年8月,林某母亲离世,使得林某情绪低落,遂萌生自残的想法。同月,林某被发现用劳动工具剪刀进行自残导致左手掌被划伤,后经医生及时治疗,现已痊愈。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案例评估

1.由于长期吸食毒品海洛因和冰毒,导致身体有多处疼痛情况。

2.家庭亲人离世,使该犯心生愧疚、焦虑及自卑等多种消极情绪,同时,在人际关系上缺乏有效沟通,加速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出现了长期夜间失眠、精神恍惚、自伤自残的状况。

3.心理测试报告,个性分测验显示:PD1(外倾)6分,PD2(聪敏)为7分,PD3(同情)为7分,PD4(从属)为2分,PD5(波动)为5分,PD6(冲动)为4分,PD7(戒备)为2分,PD8(自卑)为6分,PD9(焦虑)为6分,PD10(暴力倾向)为2分,PD11(变态心理)为1分,PD12(犯罪思维)为4分,L(说谎指标)为4分,S(认真指标)为4分。根据评估,结合日常了解,林某性格内向,情绪波动易变,有很强的自卑感。

(二)方案制定

针对林某实际情况,监区成立教育攻坚小组,制定教育转化方案,明确以“接纳自我、拥抱美好”的心理矫治目标为抓手,实施以合理情绪治疗为主,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的心理矫治。

(三)方案实施

1.监区高度重视,压实转化责任

监区坚决贯彻落实教育改造工作责任,始终把教育改造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根据上级部门会议精神,积极召开监区会议,认真传达教育转化要求,要求干警深刻理解其行为特征和管理方法,进一步解决部分改造人员“管得住、难转化”的问题。

一是提供精神指引。针对林某特殊情况,监区警察耐心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教育林某应认真服从监狱管理,积极参与劳动改造,弥补前期扣分造成的影响,早日获得减刑与家人团聚。其次就恢复体能提供医疗帮助和心理咨询。最后,强调劳动改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要学会正视自己的过去,主动承担犯罪恶果,更要放眼未来,坚定改造决心,承担起对家人、对孩子的责任。

二是定期教育疏导。加强对林某的文化教育,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引导林某在学习传统文化中理解为人相处之道,使其学会正确与周围人交流沟通,主动适应团体,共同为建设和谐监区而努力。

三是成立互助小组。监区经过综合考虑,为林某安排了同地区、行为表现较好的服刑人员作为互助小组成员,与其统一行动、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同时,互助小组也成为其第一时间倾诉与安抚的伙伴,陪在身边倾听、对其进行鼓励,及时避免因情绪反应过度而出现自伤自残行为。

2.家庭温暖支持,照亮归家之路

为进一步提高林某改造积极性和主动性,监区多次与家属沟通,积极邀请林某家属共同参与教育改造工作。

一是视频会见,温暖流动。2019年11月,林某结束集训后,经常出现夜间失眠、心情烦躁状况,究其原因,是林某放不下内心对家庭的深深思念。针对此种情况,监区民警在符合会见的规定下,安排林某家属参与“远程”视频会见。在视频会见中,林某见到了思念多时的女儿,并了解到女儿目前生活状况良好,并且在学习上有较大的进步和突破,林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多日低落情绪得到明显回升。同时,家庭其他成员也鼓励其要认真改造,争取早日减刑,回家共同参与女儿的成长。通过此次视频会见,进一步提高了林某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之后的谈心谈话中,林某多次表示,一定会认真反省,积极改造,争取早日回家团圆。

二是家书传情,让心回家。原生家庭伤痛是导致林某自暴自弃重要原因,19年林某母亲的离世更是加重了他内心的伤痛。为解开林某内心的郁结,正逢监区举办母亲节的家书活动,监区民警鼓励林某将内心对母亲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一开始,林某还有点不好意思,但在民警的引导下,林某慢慢地开始书写,言语虽简单,但句句可见其对母亲的真挚情感。家书活动结束后,林某情绪有了更积极的回升,他多次表示,一直以来,他对母亲的感情很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的清楚,但这次的家书活动,文字让他内心的情感得到了释放,也让他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内心。其实他一直渴望母亲的爱,也从未想过让母亲失望,只是年少迷途,失去了正确的方向。监区民警抓住这一契机,多次与林某进行沟通,告诉他要珍惜眼前人,在监狱改造期间多学习多思考,早日回归正途,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3.专业团队支持,塑造全新自我

为帮助林某解决心理难题,监区引入专业团队的力量,进一步帮助林某建立健康心理情绪。

一是疗法介入,走出困境。合理情绪疗法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性而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短期内其可帮助求助者降低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减少因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情绪困扰和不良后果。长远来看可以帮助求助者建立更为理性宽容的人生态度。在合理情绪疗法核心理论—ABC理论模式中显示,林某因母亲离世(A1)后变得沮丧(C1),其不合理信念可能是“我是一个对社会、对家庭都毫无贡献的废人”(B1),由该信念主导的行为是改造意愿淡漠,以自伤自残方式来宣泄情绪,如不加以引导,沮丧情绪(C1)很可能会继续又发另一种更为严重的不合理信念,从而导致更为难以控制的情绪反应。针对林某情况,心理咨询师主要任务是帮助林某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意义,重新构建其认知体系。首先,通过沙盘模拟、绘画等方式,走进林某内心世界,对林某从某小原生家庭关爱的缺失以及母亲的离世表示充分理解,适时安抚林某情绪,使其逐渐趋于平和状态。再者,通过对林某心理的分析梳理,使林某明白,引起其情绪困扰的并非是母亲离世这一表面事件,而是自身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是其对事件的信念引起的情绪和行为后果,并非是诱发事件本身。通过不断强化家人认同和女儿的关心,让其感受家庭温暖,提高对自我价值感的认同。

同时,为进一步帮助林某解决人际关系困扰,心理咨询师积极运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方法对其施加正面影响。首先是厘清问题,扫除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师尝试了解林某对劳动改造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矛盾的主观阐释。林某表示,自己在劳动改造中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并且和生产线长的矛盾让其更加心烦意乱。针对这一情况,心理咨询师采用正常化技术让林某明白,每个人都会遇到不一样的难题,但这只是暂时的困境,学会接纳自己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其次是协商目标,共同描绘美好愿景。心理咨询师通过引导林某树立美好愿望,即“我最期待达成的结果”,林某表示,他最希望“在劳动改造上的努力可以得到的认可”。针对此况,心理咨询师从多方面提问、层层递进,通过对问题的细化和深入帮助林某更好制定改变计划。

心理咨询师:“你今天希望改变的是什么?”

林某:“我希望组长可以不要针对我。”

心理咨询师:“在此之前你是否尝试过用沟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林某:“我有想要好好说,但是很多东西又表达不清楚,容易让人误会,被误会以后我就更加不想干活了。”

心理咨询师:“你是如何与人进行沟通的?你认为这种沟通方式的效果好吗?”

林某:“好像确实是不太好,脾气一上来语气就冲,事情就更难说清楚了。”

了解了林某的沟通方式后,心理咨询师并不一开始就对其沟通方式做评判,而是给出具体的说话内容,帮助林某从小细节做起,以及多次给予积极鼓励,暗示林某拥有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完成激发内生动力的目标。

二是多措并举,巩固效果。监区组建心理辅导小组,对林某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心理放松训练等心理辅导,缓解林某的狂躁症与焦虑症;每月安排林某参加监狱心理会诊,让专业的心理医生对其予以专业的心理治疗,缓解林某失眠和情绪失控情况;在林某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与之沟通,发现林某出现情绪激动、躁狂等苗头时,警察及时带其至心理矫治室进行宣泄,让林某对着假想敌宣泄,释放不良情绪。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6个月的教育矫治工作,林某已基本克服心理障碍,各项生理、心理、行为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同时,在劳动改造中,林某逐渐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脸上的笑容明显增多,与同改人员相处融洽,并对回归以后的生活充满期待。

本案例呈现了面对因故导致思想不稳定改造人员时,监区警察发挥自身能动作用,着手实施有效干预的成功经验:

一是立足实际,确定改造目标。针对林某因家庭变故而引起的情绪波动较大,思想极其不稳定而产生的各种行为的可能,设立“接纳自我,拥抱美好”的心理矫治目标,再根据林某改造过程中的动态,进行及时的调整,确保林某心理矫治目标顺利实现。

二是安全管控,防止偏激行为。帮教安全管控小组及时开展有效的谈话教育,了解其心理及家庭情况,结合教育矫治工作进行疏导与矫治措施,调节其心态重新融入改造环境,防止自伤自残自杀和伤害他人。

三是强化效果,心理家庭同发力。心理咨询师的提前干预为其接受其他教育矫治措施提供了可能,而家庭的支持又强化了心理干预的积极效果,从改造结果来看,家庭系统的支持作用对监狱改造工作的促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