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女子监狱服刑人员周某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周某,女,浙江杭州人,1982年8月生,高中文化,离异。2015年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投送浙江省女子监狱服刑。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成长经历
周某无重大疾病史,自幼身体健康,本人及三代以内直系亲属无精神病史。父母初中文化,均为杭州本地工人,目前已退休,家庭经济情况尚可,因周某为家中独女,自小备受父母宠爱,有求必应。
周某自述中小学阶段学习中等偏上,高中之后略感吃力。2000年开始在杭州及周边地区打工、学做生意,期间认识了前夫,育有一女,与前夫感情一般,后因前夫出轨选择离婚,女儿抚养权归周某所有。2010年起,周某虚构开婚纱店、去莫斯科做生意等理由,向朋友借贷数百万,后因无力偿还被判入狱,入狱后女儿由父母抚养。
2.服刑表现
周某入监后能积极投入改造中,2020年获得“局级优秀安全员”的称号。其表示对以前的行为很后悔,多次让父母代自己转达歉意,也曾让父母筹款还给债权人,补交罚款,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弥补对朋友的伤害,早日与家人团圆,承担起为人女、为人母的责任,父母也承诺尽量帮其解决财产刑问题,周某在父母的支持和警官的教育下一直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改造。
2021年10月,周某计划申请呈报假释,民警告知减刑假释相关政策,履行财产性判项是服刑人员应尽的义务,必须符合法定条件才可呈报假释。自得知呈报假释有困难后,周某开始食欲不振、情绪起伏大,与父母电话时情绪激动,认为父母欺骗她;时常哭泣、自责,自述悔不当初;日常改造时常出错、无法集中注意力,自述失去了目标,感到焦虑迷茫。
3.心理行为表现
周某COPA人格测试显示其趋于外向,同情心一般,很有主见,独立性强,想法天真、幼稚,阅历肤浅,自我保护意识差,过于理想主义;自述心情不佳、食欲不振、心浮气躁、经常生气;劳动时精神不集中经常出错,与他人多次发生口角,有不自觉哭泣现象;其他学员认为周某最近变得很难相处。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62分,显示中度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躯体化量表、睡眠量表显示正常。
4.教育矫治过程
结合周某的现实表现及性格特征,民警制定了具体的改造方案和计划,旨在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修复家庭关系,平稳渡过本次危机事件,并帮助其在接下来的改造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目标。
(1)打破幻想,认清现实
周某认为父母承诺帮其解决财产刑问题,但未做到,是在欺骗她,因此对家人感到愤怒;同时觉得自己无法实现既定改造目标,感到焦虑,对之后的改造道路感到迷茫。民警通过查阅信件、亲情电话记录,还原周某与父母的沟通全过程,周某父母告诉周某,家庭情况确实困难,一时间拿不出那么多钱,会想办法尽力帮助,但并未承诺一定能做到,而周某却固执地认为“想办法尽力帮助”就是父母必须要兑现,父母必须要穷尽每一种办法为自己解决问题。周某目前的认知信念是偏执和过分理想化的,为打破周某不切实际的幻想,民警与周某展开了谈话,帮助周某建立正确的信念和思维方式。
谈话摘录:
民警:这一次呈报假释遇到困难,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原因?
周某:就是因为我父母没有给我交罚金导致的,他们之前说会尽量给我交,现在又不交了,说话不算数。我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了,都怪他们。
民警:听你现在的语气,我感觉到你是因为父母没有给你交罚金而感到生气,是吗?
周某:那肯定是生气的呀,他们一直都跟我说会给我交罚金的。
民警:你父母在电话和信件里是怎么和你沟通的呢?
周某:他们说会给我交罚金的。
民警:你父母原话是什么?你还记得吗?
周某:(沉默)
民警:你之前告诉过我,你父母已经退休了,退休工资不是很高,家里面的财产只有一套房子,还需要供你女儿上学。你也觉得你们家经济条件困难。这次你要补交的罚金数额也挺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很好奇,你父母到底是如何跟你说关于交罚金的事情的?在这么拮据的情况下,他们也承诺你一定会办到吗?
周某:(拿出信件)信上面写他们会尽量帮我想办法。
民警:尽量想办法和一定可以办成之间是不是存在没有办法完成的可能性?
周某:是的。
民警:那你现在再看到这些话,你的感受是什么?
周某:感觉很羞愧,对不起爸妈。这么大年纪了,还要为我操心。(哭泣)
(2)人文关怀,度过危机
在认识到自己思维的偏执和过分理想化之后,周某开始逐步接受自己呈报假释有困难的现实,但仍有心情低落,频频哭泣的行为表现,为尽快帮助周某度过情绪应激期,民警再次开展心理咨询,用人本主义的精神无条件接纳周某的情绪与想法,为其创造安全的环境,帮助其合理地宣泄内心郁闷。民警的关注、陪伴、倾听和关怀,让周某能够尽情倾诉宣泄出心中苦闷,让她感受到了、被关心、被理解,与民警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为之后的矫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改善思维,提升认知
改善自我应循序渐进,在周某对现实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情绪有了良好的控制后,民警对其开展进一步的帮助和教育。对周某来说,一切的苦闷都是源于对现实有着不合理的信念和期待,一旦事与愿违就会造成情绪的崩溃。根据周某的情况,民警选择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周某和自己不合理信念辩论,改变其不合理的信念;为其布置任务,加强正确信念的塑造,改变思维盲区,改善性格中过分理想化的劣势。
谈话摘录:
民警:咱们也聊了这么多次了,你现在对你假释这件事情怎么看的呢?可不可以跟我分享一下?
周某:我父母没有钱还债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帮我去协商债主出具谅解书,我还是有希望呈报假释的。我很希望他们能够帮我试一下。
民警:如果能成功的话,那当然是好的,但是万一你父母那边还是没有办法协商成功呢,你会怎么想?
周某:不可能不成功的。我债主跟我是关系比较好的朋友,我爸爸只要好好去跟债主说,他们肯定是同意的。我早点出去也可以早点还钱。只是我爸他非常的骄傲,不愿意跟人家低三下四的求,他不去求债主就没有办法办成。
民警:你认为只要父母去协商,就一定能成功。如果他们没有办成这件事情,只可能是他们没有尽力去协商。这是我对你刚才话的理解,请问我理解的和你想说的一致吗?
周某:是的,他们好好去沟通就肯定能拿到谅解书。
民警: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我说“只要你现在奋发图强,你就可以通过自考本科。”你认同吗?
周某:我都那么多年没看书了,肯定不行的。
民警:“只要你好好工作,就一定能年入百万?”
周某:现在做生意很难的,我在外面做生意一年也就十几万。
民警:“只要你努力学习唱歌,你就一定能成为一名歌唱家?”
周某:我五音不全,不可能的。
民警:“一个你已经很久没有见过面的朋友、一个你利用各种理由从他手中取得了大量钱财却又不还他的朋友,一个你曾经伤害过感情的朋友,现在只要你爸爸去求他,他就可以轻易地原谅你?”
周某:(沉默)
民警:你是怎么想的?
周某:我明白你的意思,有些事情不是我想要怎样就能怎么样,还是得看实际情况。
(4)亲情帮教,树立目标
通过民警的多次谈话,周某对自己之前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有了较大的反思,并且制定了以减刑为目标的服刑计划。但之前周某知道父母无法帮自己后,在电话中和父母有过激烈的争吵,现在她感到非常羞愧。为了提升周某的改造动力,帮助周某放下包袱安心改造,民警安排周某通过可视电话会见、亲情电话、信件的方式与父母沟通。周某担心和父母沟通有问题,还特地找民警学习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经过几次沟通,周某和父母冰释前嫌,修复了家庭关系,周某也表示心中的负担已放下,会努力认真改造。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民警的数次干预,周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
1.情绪得到明显改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躯体化量表、睡眠量表均显示正常,与其他学员相处融洽。同宿舍服刑人员认为周某又回到了之前开朗活泼乐于助人的状态。
2.认知得到较大改变。逐渐开始学会辩证的看问题,能够认识到自己心中认为的“应当”和现实生活中的“能为”之间存在差距,能够更加好地管理自己对事物的预期。
3.亲情得到较好修复。能够充分理解父母的难处,放弃之前固执的想法,懂得体谅和感恩家人,能与家人更好地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