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林某的教育转化案例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林某,男,1982年5月生,初中文化,未婚,有精神病史,家住重庆市沙坪坝区,父母均已退休。 2016年8月30日被人民法院以信用卡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8个月,2016年9月22日投入重庆市九龙监狱服刑。
“我跟父亲关系不好,平时在一起,经常三言两语就吵起来了。”每当提到父亲时,林某翻来覆去地总是这几句话,若再问下去便是沉默,抿着的嘴唇中不愿再多吐露半个字。由于长期得不到亲情关爱和及时治疗,林某在服刑前曾多次发病失去自主意识,与家人的联系也一度中断。
由于长期未服用药物得不到有效治疗,在投入九龙监狱二监区服刑一个多月后,林某的精神病便发作了,不但情绪变得激动暴躁,嘴中也总是念念有词,眼睛里充满了血丝,看上去十分吓人。“我当时连续七八天没有睡觉,只感觉脑袋里天旋地转,有个小人在跟我不停地讲话……”这是林某回忆当时自己发病时的感觉描述,当监区民警主动与其谈话了解病况时,他连日来紧绷的神经终于断了弦:“我事后听当时看护我的两个同改讲才晓得,当时我一下子就冲上去抓住了警官的衣领,脑袋一片空白,然后啥子都不记得了。”
事后,清醒过来的林某对冲动行为悔恨不已,主动向民警道歉,请求民警按监规纪律处理。没想到民警在向其他人员了解林某的日常表现、仔细询问其本人状况后,不但表示了谅解,没有对其进行任何处理,还主动询问其病史和以往发病情况、家庭情况,并及时将林某情况向监区领导作了汇报。监区及时向监狱汇报,经监狱同意后及时安排其到社会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治疗。
通过收集资料、谈话等方式了解,林某性格内向、敏感,心理较脆弱,有时会因为别人对自己不理解而感到痛苦、产生敌意。性格固执,有孤独感;自控能力差,易冲动;不喜欢与陌生人相处,对团队和集体的活动兴趣不大,合作与适应性显得不足,有一点自卑、烦恼悲观的心理。林某患精神类疾病,有严重暴力倾向。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监区针对林某的情况,制定了具体的教育改造方案,安排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民警谭某某适时介入,掌握、了解林某的心理状况,按照心理咨询方案对其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布置监区四包民警谭某某、陶某某随时掌握林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并及时向监区分管领导和心理咨询师通报林某相关情况,坚持每周至少和林某谈话一次,并做好谈话记录;监区分管领导、副监区长李某某,坚持每月至少亲自和林某谈话一次,每半月了解四包民警、心理咨询师开展工作的情况,并进行指导;监狱联系监区领导、政委朱某某深入监区一线与监区民警一道研讨,制定对林某的“1124”包夹管控和一对一的教育转化方案,同时还直接参与对林某的谈话教育转化工作。
针对林某这一特殊情形,监区领导和民警坚持从情绪疏导、治心入手,把思想教育和心理矫治有机结合,多次找林某谈心,真诚相对,轻言细语,深入了解其成长经历、犯罪过程和心理动态。针对其心理症结,讲法律法规和犯罪危害,举事例、讲道理、叙人情,以法教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切实加强对林某的思想引导。在关心帮助的同时,也将政策形势教育灵活地穿插其中,教导其作为一名罪犯,有疾病必须治疗,但也要自觉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有力的思想教育既有效巩固了林某的身份意识、遵规守纪意识,又达到了稳定林某情绪、排解心结、增强战胜病魔、加速改造信心的目的。
考虑到林某发病时,生活上有一些不便,可能给其他人带来影响,监区民警安排了2名人员对其进行看护帮扶,密切关注其动向,第一时间制止其发病时出现的过激行为,避免造成自身和他人身体伤害。并布置人员替他打饭、接开水、洗衣服,及时、尽力解决其生活中的具体困难,让他从细微处真切感受到监区的温暖。
由于林某入狱时,残疾证和病历都落在了家中,为了准确掌握病情,对症下药,确保良好治疗效果,监区派民警专人到其家中拿取相关证件,并向其亲属详细了解病史及入狱前诊疗情况,全面清楚地知晓了林某患病的具体细节。监区安排民警带林某到社会医院进行治疗,民警将林某的病史及入狱前诊疗情况转述给了医生,积极配合医院,为医院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鉴于林某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监区向监狱汇报后,还及时与医保中心联系,特事特办,为林某办理了医疗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其治病费用的难题,减轻了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监区民警希望能够借助家人和亲情的力量来抑制林某发病和对其进行教育转化,监区长薛某与监区民警带上摄影器材,驱车30多公里赶往林某位于沙坪坝的家中进行走访,将林某在监狱的表现向其父母做了通报,希望他们能谅解包容林某,经常给林某写写家信,多到监狱来会见林某,和监区民警、医生一起帮助林某渡过这个难关。并特地为林某的母亲录制了一段亲情帮教视频,让林某真切感受到亲情的关爱,来安抚林某躁动易怒的情绪。
【教育改造成效】
“当看到视频中我妈一边感动地流泪,一边讲要我感谢民警带我看病,要我积极改造争取早日出狱时,我原本躁动的心立刻就平复了下来,剩下的除了感恩还是感恩……”林某说,他内心深处原本对监狱、对民警高筑的心墙,在看到视频的那一刻开始瓦解、崩塌,不复存在。
“我的病情经过服药和警官的多次心理疏导后,已明显好转,以前常在脑子里对我乱下命令的“小人”基本绝迹了,说话做事,嘴和手脚都听招呼了。我自己觉得病情基本痊愈了。但为了让我病情得到更好的恢复,监区特别安排我暂时停工病休。可是,我很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杂事也好,既可以给其他人分担一些劳动任务,也让监区领导和警官少为我操些心。”为此,林某多次找到监区领导和民警,提出参加劳动的请求。
监区通过对林某多次心理测试和行为表现评估后,认为让其适当参加轻微劳动能够更加有利于林某融入集体生活、缓解心理孤独、树立改造信心。经上报监狱同意后,在严格落实包控措施,确保监管安全的前提下,给林某安排了力所能及的清扫食堂卫生工作。于是,每天清晨、晌午、傍晚的监区服刑人员食堂中,开始出现了一个略显笨拙而又努力的身影。十月的重庆,早晚的寒意已经有些沁人。只穿着短衣短裤囚服忙碌的林某,额头上却满是细密的汗珠,脸上挂着自信、愉悦的笑容。刑满释放前半个月,林某身上突然起了大片的红疹又痛又痒。“本来监区民警带我打针吃药后,同意我休息一段时间,但现在监区清洁组人手不够,我休息了,那别人就要辛苦了,这点小皮炎,没得啥子不得了的,能挺得住。”哪怕在出狱前的几天里,林某心中念念不忘的依然是监内改造的事情。
2017年10月8日,国庆中秋长假的最后一天,林某迎来了他重返社会喜迎新生的日子,监狱高大的铁门外,明媚的阳光难得地透过连日的阴霾,重新挥洒在人间大地。从家人管得少,发病时精神恍惚,不服从改造甚至对民警动粗的“莽娃”林某,到病情治愈、心态健康、主动为他人着想、积极服从改造的“乖娃”林某,发生在林某身上这看似神奇的转变,背后是监狱领导和监区民警对罪犯日常思想改造工作常抓不懈,坚持以春风化雨、不弃涓细的精神最直接而生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