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监狱服刑人员刘某某的矫治个案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服刑人员刘某某,男,1974年1月出生,湖北省监利县人,初中文化,无业,因犯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无期徒刑,2018年11月6日到贵港监狱服刑。刘某某入监以来,无幻听幻视,无攻击行为,与同犯之间极少交流,生活自理,睡眠尚可。警察找其开展入监谈话时,其反复多次提到“活着没有意义,我现在只想死”的话题,流露出较严重的轻生念头。针对刘某某的犯罪情况,采取如下有计划性的措施。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自小父母就对刘某某疏于关心和管教,初中辍学后跟家里的兄妹联系较少,被捕时无儿无女。
2.社会经历:初中后辍学与社会上的小混混交往,在看到别人贩毒赚钱快后也走上贩毒之路。
3.其他因素:文化程度较低,平时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法律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和放任心理。
(二)寻找产生轻生念头的原因
小组成员轮番与刘某某谈话,采用关注、倾听、鼓励、情感反应、具体化等心理学技术,耐心、细心、诚心地对待刘某某。经过小组成员的努力,逐步打开刘某某的心扉。刘某某将一直以来积压在心中的情绪和事件倾诉出来,小组给予充分的理解、同情和安慰,并鼓励其将不良情绪表达出来,以缓解压抑的内心。
经过了解,终于弄清了刘某某产生轻生念头的原因,一是认为法院草率结案,不给自己上诉的机会,急匆匆就把自己送到了监狱,家人又不理自己,在监狱估计也是申诉无望。自己被判无期,无儿无女,死了也无所牵挂。二是自己小便不通畅,一天要上无数次厕所,但又拉不出尿,拉不出还被人嘲笑,自己的下肢冰冷,尿胀导致腰酸背痛,因此也不敢喝水。申诉无望加上身体患疾,因此悲观绝望想以死了结生命。
(三)心理行为表现
在人身危险性检测量表中(以下简称RW量表),发现刘某某在六项因子中,其中有4项在危险等级,特别是“心理和生理状态”一项高达14分,有较严重的轻生念头,改造难度大。
(四)教育矫治的难点
1.认知因素: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道德修养差。过早进入社会,恶习较深,劳动能力不强,对劳动改造存在畏难情绪。
2.性格因素: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懒惰、自私、自控能力差,做事不考虑后果,个性偏执、固执己见,容易钻牛角尖。
3.心理因素:表现为不适应改造环境,不能接受现实;感觉被全世界抛弃,感到别人都不能理解、同情自己,亲人也嫌弃自己。
(五)矫治方案
综合各种因素及对刘某某个人资料的分析与评估,发现刘某某有渴望获得亲情的愿望和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针对这一特征,对症下药,开展对刘某某的教育矫正工作。
1.以政治改造为统领,开展法治教育、珍爱生命等正面教育,促使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增强法治意识和改造信心。
2.建立严密细致的犯情控制网络,强化监规纪律,打好打实监管改造的基础地位。
3.坚持“以文化人、以德塑心”,突出亲情感化力量,瓦解罪犯的轻生心理。
4.通过服刑指导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改造手段树立正确的改造观,矫正不良恶习,根除犯罪思想,从被动改造到主动改造。
5.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运用认知疗法、合理情绪、呼吸放松等技术,解除心理危机状态,消除轻生念头。
6.开展劳动教育,发挥劳动改造职能,消除罪犯好逸恶劳的思想,增强就业谋生的技能,使其回归社会以后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干预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到目前为止刘
对于重刑罪犯的管理与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要求监狱警察要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践行,方式上创新,内容上丰富。要保持一颗诚心、恒心、耐心和信心,要运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方法,要坚持不懈的付出巨大的努力。要有针对性,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宽严相济,不断加强、反复抓,坚持持久战才能促进教育的效果,累积改造成果,保障监狱的教育改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