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焦虑状态罪犯沙某的心理矫治个案

焦虑状态罪犯沙某的心理矫治个案

分享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沙某,男,47岁,北京籍,中专文化,离异,育有一女,捕前系职业编导。

2015年,该犯因诈骗罪被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初犯。

沙犯与同监舍罪犯王某有矛盾,有时发生争执。2017年3月,沙犯向监区民警反映王某在生产劳动期间不遵守劳动纪律。经查证属实。事发后,该犯感到被监区其他罪犯排斥、隔离,进而表现出明显焦虑状态。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入监以来表现

2015年11月入监以来,沙犯整体表现尚可。能够服从民警管理,自觉遵守监规纪律,参加监狱和监区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自律性较其他罪犯相对较高,极少因违反监规被扣分。

该犯内心对罪犯身份并不接纳,经常独自一人写写划划,意在创作剧本;人际关系不够融洽,对他犯不接纳,总是对周围的人和事耿耿于怀,觉得自己同周边的人不是同一类,与他人沟通交流较少。据他犯反映,沙犯给人的感觉,是与其他人格格不入,显得有些封闭。

2.成长经历

该犯父母均在演艺界,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自幼备受关注甚至溺爱。在该犯书写的成长史中,其着重记载的一段经历是:在上戏剧学院学习时,母亲担心他吃不好饭,无论天气好坏,每天中午都要送来亲自做好的热腾腾的饭菜。同学都非常羡慕。该犯毕业后就业经历较顺,一直从事编导工作,并先后在某戏剧学院和著名电视台当过导演,后自成公司直至犯案入狱。

3.心理评估

经SAS(焦虑自评量表)测试,显示其为中度焦虑状态。

该犯具有较好的自知力,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该犯言行举止正常、思维表达清晰、改造生活正常,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其焦虑状态有直接诱发原因,且为近期发生,应属一般性心理问题。

经综合评估,该犯主要症状为焦虑状态。

4.原因分析

(1)家庭教养方式

该犯母亲对其十分溺爱,即使长大成人、成立家庭后,母亲仍把他当作小孩子对待入狱前其母亲依然将其当小孩子对待,对其关怀备至,生怕该犯受一丝委屈。经常为其做好一切,备好一切,这使得该犯产生“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互谅互让、相互配合意识淡薄,环境适应能力没有同年龄一同成长成熟起来。 

(2)认知偏差

心理测评显示,该犯性格偏执,猜忌,爱钻牛角尖,挑剔。同时,通过访谈发现,该犯在认知上存在以偏概全和绝对化等不合理信念,导致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易产生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3)期望得到认可

该犯在娱乐界、影视界工作多年,多年从事导演、编剧工作,已经适应了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活和世界,更适应了可以掌控影视剧人物角色和命运的感觉。这种全部掌控、自主、影响甚至决断他人的救世主、上帝,本人就是规则的感觉,影响了他对人、事和人与人关系的看法。入狱之后,来到陌生、规则严格的环境中服刑,其地位、身份落差大,缺乏控制感。在这种环境中,该犯迫切希望得到民警、他犯认可和关注,满足其情感需求。

5.预期矫治目标

(1)摆脱特定情境下的焦虑感,认同和接纳环境;

(2)通过行为训练或情景扮演,提高该犯的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进而改善其人际关系。

6.矫治方案制定与实施

(1)处理焦虑情绪

民警对该犯举报王某违纪行为的做法表示肯定和支持,认为每名罪犯都应当举报、制止他犯违纪行为,帮助其放下包袱,释放心理负担。

通过分析讨论让该犯认识到其举报行为,是否存在他犯所认为的有意报复、对人不对事的心理,经过坦诚交流,该犯觉得虽与王犯有点摩擦,但王某的违纪行为是他无意间发现,犹豫了一段时间后向民警反映的,期间恰恰有些顾虑,但最终还是觉得应当向民警如实反映问题。民警使用澄清、具体化等技术,使该犯回顾了其从发现违纪行为、举报到当下的心理变化过程,体悟和理解监区他犯对其态度改变。

同时,引导该犯认识到其入狱以来就存在的问题——适应能力欠缺,以及背后的心理需求在于获取民警认可,进一步减缓该犯焦虑感,促进产生想要改变的愿望。

(2)引导进行心理疏导和认知重建

首先,民警让该犯意识到适应是人一直要面对的问题,不是其个人的、特有的难题。如,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胎儿刚离开温暖的母体,光、冷的刺激,他不适应就啼哭;刚进幼儿园的孩子不适应又要哭;直到老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也会有许多人适应不良。譬如入狱,身陷囹圄,失去了自由和曾经拥有的光环,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一切,进入陌生环境,更会产生适应不良。所以,适应不良的情况比比皆是,出现适应不良状况的人也普遍存在,不足为怪,要正确地看待,既要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要客观评价自己。一个人能否适应新的环境,有客观困难,也有主观问题,但更多的是二者综合因素所导致,而其能否适应,多与家庭教育、当下所处的环境有关。经过民警的引导分析,沙某逐渐沉静下来,开始反思自己对他犯、对服刑的态度。

第二阶段,民警着重引导该犯,在特定的监狱管理环境下,不接纳、逃避监狱环境和罪犯身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建议并鼓励多与他人沟通交流,试着发现他人的长处。

(3)发挥特长,争取认可和体验价值

让其在熟悉和兴趣的领域内尝试与他犯沟通交流,在沟通交流中体会并改变一贯的错误认知。

监狱借助推进罪犯班组建设,安排其编导系列微电影,以反映班组建设过程中罪犯群体的变化。这是沙某熟悉并热衷的领域,期间他集编剧、导演、摄像、后期制作于一身,民警明确表示信任该犯能力和水平,摄制、排演过程由其具体负责。该犯很珍惜这个展现自己优势的机会,决心高质量完成任务。

微电影拍摄过程中,需要沙某与演职人员进行密切沟通交流。他开始从欣赏和肯定鼓励的积极层面与他犯接触,由原来瞧不起这里面的人,开始肯定和鼓励他们。譬如在拍摄过程中,他一直用“真棒”“非常好”“麻烦您,再赏我一条”“对不起,是我的失误,还需要您再来一遍”等等语言来与他人沟通交流,这种欣赏和理解的语言在之前是没有过的。该犯的努力得到民警和罪犯的认可,民警和罪犯都看到了该犯的转变,不再封闭自己,而是开始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

通过摄录微电影,该犯对适应监狱环境、与他犯沟通方式等有更深的体会。民警及时与该犯谈话,肯定其辛勤付出,称赞微电影效果,询问他在摄录过程中的心得和收获。沙某积极叙说,认为监狱环境中仍然存在很多值得关注的典型人、事,有很多值得弘扬的正能量,他犯中也有很多值得相互学习的地方。沙某还称赞了很多参演人员,认为他们的敬业和创造力超乎想象。活动后,沙某的精神状态发生很大转变。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民警近半年的心理疏导,目前,该犯与班组罪犯的关系得到了很大改善,同班组罪犯的沟通交流多了,遇事不再先入为主的认为他人持有偏见。更为重要的是,该犯对自己的过往经历开始反思,认为自己一直以来缺少理解他人态度和动力,导致了在求学和职业生涯中,与人打交道不能走心,不会理解,直至不愿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其实心里也比较孤单,进而用孤僻和所谓的个性掩盖自己的情感需要。现在,沙某觉得从新视角看待他人,能够发现很多闪光点,对环境和人际交往的适应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通过这个案例,民警深刻体会到:

一是罪犯心理矫治不能拘泥于形式,更不能拘泥于技术,要从矫治对象的客观实际出发,结合成长经历、核心心理需求,深入分析成因,因势利导,只要能解决当下罪犯问题的方法就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二是罪犯的成长经历决定其人格形成。要深刻了解罪犯,解决问题,就必须深入了解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在内的成长经历,理解罪犯为什么为成为此类性格的人,才能真切理解罪犯为什么为出现此类问题。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