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障碍罪犯张某心理危机干预个案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张某,男,38岁,北京籍,初中文化,未婚。
2009年11月,该犯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现已服刑8年,余刑14年。为初犯。
自入监以来,该犯能够服从民警管理,按时参加日常学习,完成生产任务;与他犯关系尚可,极少发生言语冲突,遇事首选退让;与父母关系融洽,但其父母年岁较大,身体欠佳,故不能定期亲情会见,经常时隔三四个月方能来狱会见一次。
2017年4月下旬,张某亲属告知监区,其父亲于2月份因病去世,母亲也于4月份病故。经监区慎重研究后,由管班民警告知张某。张某得知后,情绪波动明显:激动时摔东西,动辄指责他犯,甚至用言语挑衅攻击他犯;情绪低落时哭哭啼啼,卧床不起,不思饮食,睡梦中哭泣或喊叫,已不能正常参加监区日常活动。监区在做好必要安全防范措施的同时,立即申请专职心理咨询民警开展心理干预。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初诊印象
初次接触时,民警观察到,张某脸色灰暗,言语缓慢,动作迟缓,精神恍惚。该犯叙述:入狱后,我就一直感觉特别对不起爸妈,现在我爸妈都没了,一个人活着没什么意思,出去也没有任何意义;现在有时会突然冒出和别人打一架的念头,发泄情绪,引发与他犯冲突,影响监区正常秩序。
2.心理测评
经艾森克人格量表(EPQ)测试结果显示:该犯容易紧张,情绪不稳定,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易引发焦虑感受。张某在与他犯的互动中,表现出明显的畏缩、逃避特征。一旦遭遇变故和挫折,解决办法不多,也不愿向他人倾诉,会长期沉浸于焦虑状态。
90项症状清单(SCL-90)测试显示:其躯体症状、强迫、抑郁、焦虑、敌对、睡眠及饮食状况等6项得分均超过正常值,显现出明显的相关症状。
3.症状评估
(1)张某能够清晰感知自己的心理变化、表达需求。经了解其就医经历、成长史,张某无严重躯体疾病和家族精神病史,可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
(2)根据《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CCMD-3》:张某的症状符合应急障碍分类下的急性应激障碍相关标准。
心理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境时,个体表现出的高度紧张状态。诱发急性应激障碍的直接原因,是遭遇超出个人承受能力的严重精神刺激。处于此状态的罪犯,其自杀或暴力攻击风险程度将明显升高,需要在加强安全防范的基础上,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经过危险评估,该犯自杀风险为高度、暴力风险为中度。
4.问题成因
一是发生严重创伤性事件。双亲在短时间内相继去世,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严重创伤性事件,直接导致张某产生急性应激反应。
二是长期心理压力。张某十分在意家庭亲情,对父母非常牵挂。自入狱以来,经常不言不语,在与他犯交往中以忍让退缩为主,极少主动参与娱乐活动。主要心思在努力获取改造成绩,争取早日回归。
三是抱有深刻内疚感。张某始终对父母抱有深刻内疚感,将双亲过世归咎于自己入狱,丧失精神依托,向民警流露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生活状态改变程度大,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能完成生产任务。情绪低落,出现不思饮食、失眠、多梦等症状,甚至是睡梦中发生哭泣、喊叫等明显的焦虑症状。有时表现为易激惹状态,“真想跟别人干一仗”。
四是情感支持不足。张某父母与其他亲属走动不多,亲情不浓;张某为家中独子,与亲属中同辈来往较少,父母离世使其丧失必要亲情关爱,造成安全感极度匮乏,导致其出现明显退缩言行,甚至是高度抑郁表现。
5.心理危机干预目标
(1)依据处置心理危机的一般原则,首先通过稳定的咨询关系,引导张某疏通心理困扰,缓解其应激状态。
(2)给予充分理解,与张某一起营建更加合理的、面向未来的认知结构。
(3)从监管需要出发,给予必要生活指导,指导张某调整节奏,适应服刑生活。
6.心理危机干预过程
(1)第一阶段为初步建立咨询关系阶段。主要目标是通过与张某建立咨询关系,进一步了解其当下情况,进行症状评估;引导张某疏导心理压力。
此阶段,咨询员始终保持诚恳、耐心的态度,倾听张某尽情述说,适时运用共情技术,对张某表现出的情绪激动、哭泣等表示充分理解。向张某介绍“情绪雾霾”的影响,表达民警对张某的关注,希望他能够早日走出困扰。初次咨询结束时,民警送给张某一张有咨询员签名的卡片,告知其情绪不好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卡片上写有“今天,你用坦诚的叙述缓解了你心中的压力,愿你在今后的生活中,保持这份坦诚的态度,并将其传递给你周围的人,这会使你的生活多一些信任和友情,也会使你在无助时候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在充分理解的氛围里,张某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特别是对父母的愧疚。尽情叙说,使得张某压抑在内心深处的痛苦、烦闷得到释放,情绪逐渐趋于平稳。
(2)第二阶段为调认知、情绪调整阶段。
咨询员引导张某分析“父母去世都是因为我”,这种归因方式是否客观、合理;张某对父母去世有哪些遗憾;这些遗憾可以从哪些方面弥补。围绕这三个方面,通过回顾张某的生活经历、父母对张某自始至终的关爱、张某犯罪入狱后,父母的不离不弃等,张某受到很大触动:“以往的想法都是模糊的,没有那么清晰,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让我做什么。父母以前、一直就希望我平安地活着,他们九泉之下都在看着我,不愿意我走老路、做傻事”。其情绪状态发生较大转变。
咨询员还在张某所在监区,组织部分罪犯开展了一次“如何应对挫折”主题心理健康讲座,引导罪犯划出“生命线”,引导罪犯认识到,任何事件都会在生命中留下印记,需要带着印记继续走下去。咨询员从监区民警那里了解到张某喜欢打篮球,遂鼓励张某参加篮球比赛和监区组织的其他集体活动;建议张某将自己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写在日记里。
(3)第三阶段为效果评估阶段。继续以陪伴的方式稳定张某情绪;鼓励其回归正常改造生活。
每次会面前,咨询员都向监区了解张某心理和行为变化情况。在张某情绪趋稳后,监区继续安排张某做产品检验岗位的劳动,鼓励张某完成好任务。张某数次向民警表示,在情绪最低落的时候,有那么多人在帮他,鼓励他,是他没有想到的,非常感谢民警的帮助,特别体会到了咨询员送给他那张卡片上写的那句话的意义。
【教育改造成效】
通过心理干预,张某的急性应激障碍症状基本消除,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张某能够接纳双亲相继去世的客观现实,应激状态极大缓解,长期以来的愧疚感和自责感得以转移,作为改造动力。
第二,张某能客观地认识到“父母是希望我做得更好,更早地回到社会,绝对不会希望我消沉下去”,认识到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勇敢地面对现实,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第三,在日常改造中,张某体会到了冷静、多角度思考的价值,在与周围他犯的交往上,能够相对主动。
第四,监区民警反映,张某目前情绪平稳,能主动找民警反映思想,表现积极,参加监区组织的活动。尤其在“6.26”禁毒教育活动中,张某主动申请现身说法,以自己吸食毒品导致犯罪的教训来告戒他人,要远离毒品,并接受了狱内电视台专题采访。
第五,从测试结果看,干预效果明显。SCL90测试的10项因子中强迫、焦虑和其它三项因子的分值大幅下降,均回归到正常数值范围。经危险评估,其自杀风险、暴力风险均下降为低度。
通过这个案例,民警深刻体会到:一是罪犯的成长经历深刻影响着其对各类事件的适应能力,需要民警充分全面掌握罪犯成长史,重要生活事件、家庭养育方式等,尽可能全面了解、认识罪犯,才能真正认识到罪犯出现问题的必然性。二是丧失亲人等重要他人的罪犯,需要强有力情感支持。民警的关注、理解,将极大帮助罪犯早日走出情感困扰,降低其狱内风险。三是应激障碍是罪犯群体中多发、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一旦罪犯出现应激事件,应当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心理辅导,引导罪犯适应变化,减轻不良心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