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技术矫治因家庭变故导致情绪不稳定服刑人员李某案例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李某,男,1995年12月生,贵州遵义人,未婚,小学文化,两次前科。因犯强奸、抢劫罪被处有期徒刑7年6个月,2019年8月投入明康监狱改造。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犯罪成因分析
1.成长过程。李某出生在贫穷农村家庭,有祖母和父母。性格古怪的父亲每日殴打母亲,母亲无法忍受,在李某四岁时离家出走,导致他成为父亲的“出气筒”,每日在被打骂中度过,记忆中家是暴力与痛苦。
2.社会经历。七岁那年,因怨恨父亲,李某离家出走,加入犯罪团伙,参与打架、盗窃等违法行为,在暴力中生存,他学会“用拳头说话”。期间,有同伴邀请其到家里吃住,让其体验“家”味道,李某渴望有个温馨的家。第二次释放回家,见到祖母和父亲相依为命,逐渐体会父亲艰辛。父亲的关心减少了李某心中的怨恨,祖母的疼爱增添其对家的好感。但好吃懒做和暴力性格令其重蹈覆辙。
(二)现实改造表现
李某入监以来,内心充满着消极情绪,不服从管教,常与他人发生矛盾,动辄打架,近三个月来,违纪4次。2020年3月9日,得知父亲遭遇车祸,术后出院无人照顾,祖母有心无力,无法照顾父亲而感到自责,躲在被窝哭泣,警官找其谈话,低头沉默。
(三)心理行为特点
李某性格内向孤僻,不善言语,自尊心强,对他人评论家庭比较敏感,觉得映射他,为此殴打他人。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叔叔姑姑无法回家照顾其父,李某有强烈无助感,感到难过,SAS测试显示72分,重度焦虑症状。
(四)教育矫治难点
1.情绪方面:因家庭变故,加剧消极情绪,难过、焦虑。
2.行为方面:常与人发生矛盾,不顾后果。
(五)教育矫治方案
1.心理咨询师运用接纳承诺疗法(ACT)开展4次(时长200分钟)心理咨询,帮助李某接纳消极情绪,朝着“爱和责任”的价值方向行动,解决现实问题和丰富改造生活。
第一次咨询:在监区建议下,李某走进心理咨询室,初始表现很戒备,在咨询师介绍心理咨询定义和保密、平等、尊重等原则后,才勉强配合,咨询师给他倒上一杯温开水,以开放心态接纳他,减少其防御心理。
在开放、温暖和鼓励气氛下,李某讲述成长经历,难忘痛苦记忆,三次服刑让他觉得人生无用,父亲遭遇车祸让他感到自己无能。
咨询师:“在变故前,你想过人生如何度过吗?”
李某:“没想过。”
咨询师“为什么?”
李某:“都三次服刑,也不知道出监如何生活,想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咨询师:“那现在呢?”
李某:“现在我想去照顾父亲,能放我出去吗?等我照顾好父亲,再回来。”
咨询师向他宣讲法律知识,再次解释心理咨询范畴。
咨询师:“我能体会到你的难过,现实非我们所想的,也无法改变,是吗?此时,能做些啥让结果变好呢?”
李某:“啥也做不了。”
咨询师:“有想过请求他人帮助吗?”
李某:“除堂弟外,其他人是没用的,但多年没联系堂弟,我估计他也不会帮的。”
咨询师:“除了这,还可以做些啥呢?”
李某:“我也不知道还有啥办法?”
咨询师:“你每天吃不好、睡不着,焦虑不安,我能体会你的痛苦,请问这对父亲的康复有用吗?”
李某:“我知道没用,但在服刑,我啥都做不了。”
咨询师:“是的,人身自由受限制了,你还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的呢?用哪些资源能让事情变好?”
咨询师引导他思考当下可以做什么事情能让现在往好方面发展,他开始思考自己行为。
咨询师:“之前你说人生毫无价值?”
李某:“是的,现在父亲遭遇车祸,我更迷茫了,我只知道难过。”
咨询师:“也许是,请你回想一下,假如没发生此事,你会经常想家吗?”
李某:“没有。”
咨询师:“那为什么这次有强烈感受呢?”
李某:“他需要我,我是他唯一儿子。”
咨询师:“因为不幸,让你有责任感,你是爱这个家的,可以这样理解吗?”
李某点头。
咨询师:“经历不幸,我看到你的改变,对这个家庭充满着爱和责任感,我认为这次不幸也是有价值的,能让你找回对家的“爱”,你觉得呢?”
李某:“确实是,我从没如此强烈地想家。”
咨询师:“是你对家人的爱和责任,激发你回家动力,假如你带着爱和责任去思考,也许你找到解决方法。”
咨询师向其介绍ACT定义、内容,征得李某同意,咨询师使用ACT技术,同时商定咨询次数和时间等方案,教会他,当出现难受情绪时做“观呼吸”练习,并结束首次咨询。
咨询后作业:寻找自己有效资源。
第二次咨询:咨询师带着李某一起做“观呼吸”练习,回顾上周咨询内容,他说每当难受时,就做“观呼吸”练习,能缓解情绪,但有时会没大效果,咨询师向他解释ACT的目标是处理与症状的关系,而不是消除症状,症状得到缓解是偶然的,不应对它期待,不能用ACT来控制症状。
咨询师:“你的资源是什么?”
李某:“哪有什么资源?为了让自己没那么难过,只好控制不想家。”
咨询师:“这样做有用吗?”
李某:“没用,但我还是想控制自己。”
咨询师:“是的,希望通过控制自己不想家,结果发现越是控制就越控制不住,就越恐惧,也就越要控制,形成恶性循环,是这样吗?”
李某:“是啊,我已经很努力去控制了,但结果更糟糕。”
咨询师:“是啊,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了,咋办呢?”
李某沉默了,后说:“不知道。”
咨询师:“接纳这种难过的情绪,你难过是因为你爱父亲,是正常情绪,假如遇到此事而不难过才是不正常的。你觉得呢?”
李某:“是的,但我的太难过,无法做其他事。”
咨询师:“这是问题关键,但当你接纳难过,就逐渐减轻它,在你难过时,请练习‘观呼吸’允许它存在。
本次咨询,李某学了接纳技术,咨询师鼓励他加强练习,熟练运用。咨询师将提问转回寻找有效资源上,启发他明白自己有效资源是人际关系和改造成绩。
咨询后作业:加强“观呼吸”练习。
第三次咨询:咨询师回顾上周咨询内容,引导他利用好有效资源(人际关系和改造成绩)解决现实问题和丰富改造生活。
咨询师:“你是希望他只是康复还是希望家庭好呢?”
李某:“当然是希望家庭都好,我也希望出监后回家照顾祖母和父亲。”
咨询师:“父亲是有丰富生活经验的,在你祖母和父亲生活过的时代,都经历很多苦难的,我相信这次不幸,他也能顺利度过,你信吗?”
李某点点头:“可能吧,其实还是有邻居帮忙的。但希望亲人照顾好些。”
咨询师:“我不否认这样。那你会找谁呢?”
李某:“堂弟,但我不敢联系他。”
咨询师:“嗯嗯,不联系,你又怎知道结果呢?与其心动不如行动,甭管结果如何。”
咨询师用“情感账户”隐喻,让你明白需要定期往“情感账户”里“存款”,才能得到别人乐意帮助的,他开始思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渴望改变现状。
咨询师:“假如你希望这个家能变得更好,你需要做些啥努力呢?”
李某:“争取减刑,早日出监。”
咨询师:“嗯嗯,还有呢?”
李某:“给家里寄点钱回去,父亲是家里唯一劳动力,现在无收入,我要积极劳动争取报酬给他们寄点钱。”
咨询师:“看到你的改变,我感到很欣慰,现在监狱举办很多技能培训项目,可以学技术,既可提高你的劳动改造技能,也可为以后谋生做准备。你看,是吗?”
李某点点头:“是的,我的文化有限,也要学点知识。”
咨询后作业:学习劳动改造技能。
第四次咨询:咨询师回顾前三次咨询内容,结合李某的成长经历,运用ACT的认知解离、接纳放下、接触当下、以己为景等技术帮助他处理与成长记忆和自我评判等想法的关系,减少消极情绪,鼓励他朝着“爱这个家,为家庭负责”的价值积极行动,同时结束了本阶段心理咨询。
2.监区鼓励李某参加技能培训课程,如印刷技术、水电工等提升他的劳动技能水平,消除好逸恶劳劣习。通过与人交往,体会到互帮互助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他每天参与打篮球转移注意力,消耗体能,胃口也改善了,睡眠质量更好。
【教育改造成效】
(一)专教警察反映李某改造变得积极,三次获得改造周标兵,获得物质奖励,其表示再接再厉积极改造。其他服刑人员对他的评价已有好转,愿意与他打篮球。
李某消极情绪得到缓解,向警官说:“目前堂弟帮忙照顾父亲,父亲康复得不错,自己要做到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来,改变大家对我的看法”。
(二)SAS测试结果:52分,轻度焦虑症状。
(三)本案例经过四次心理咨询帮助来访者掌握ACT的接纳和观察性自我技术,咨询后,来访者继续通过加强ACT技术运用,有效处理好想法和情绪的关系,调节好情绪,起到很好情绪管理效果。案例属常见家庭变故类型,成功关键是熟练和规范运用ACT技术,让技术发挥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