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王某某的矫治个案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王某某,男,1988年生,山东人,小学文化程度。2010年11月19日因故意伤害罪被山东省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十五余万元。2011年入监,现有刑期9年10个月。2015年4月29日王某某入泰安监狱服刑改造,在服刑期间,王某某因生产和生活琐事数次动手殴打他人,反管抗改气焰嚣张,包组干警进行个别教育虽有效果但时有反复,经罪犯危险性评估中心评估为行凶类型高度危险罪犯。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王某某幼时起,因其父亲智力低下且患有精神类疾病,其母亲为照顾其父亲对王某某管束不多,导致其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自身性格内向且自控能力差,因为家庭因素自卑心理严重。
(2)社会经历:王某某小学毕业后便外出打工,混迹于社会,但由于文化程度偏低、没有技术特长等原因致使其社会生存能力较差,无法从事正常工作,加之家中父亲智力低下,觉得别人始终看不起自己,自卑感油然而生,一直觉得生活不顺心。
教育缺失、亲情缺失、生存技能缺失,致使王某某法律观念淡薄,走上犯罪道路。
2.入监改造表现
王某某在泰安监狱服刑期间因怀疑其他罪犯说自己坏话,屡次动手殴打其他罪犯,主管干警多次对其谈话教育,逐步了解到了王某某多次暴力行为的原因及想法。
(1)法律观念淡薄。王某某由于只有小学文化,导致法律常识匮乏,三观不正,法律意识淡薄,加之社会生存能力较差,疑心重,使其对他人有较强的戒备心理,不能有效听取他人建议。
(2)自身犯罪事实。王某某犯罪起因于因琐事与其女友争吵,王某某用拳击、卡脖子等方式将其女友殴打致死。从犯罪手段可以看出王某某暴力倾向严重且做事不计后果。
(3)自身性格缺陷。
结合王某某成长经历、犯罪事实及入监服刑后的多次暴力打架斗殴和不服从管教,可以分析王某某性格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自卑心理重且性格内向多疑、暴力倾向严重且做事不计后果等方面。
3.心理行为表现
监狱在王某某入监时对其心理进行了测试,经艾森克人格问卷测验,王某某做事倔强讲求实际,情绪不稳定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且具有一定的掩饰倾向,即不真实的回答情况。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认知因素:由于王某某对法律知识的匮乏和三观建设的缺失,一直坚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处事原则,认为自己受到轻视和挑衅就应当用暴力手段。
(2)性格因素:由于王某某家庭环境影响,缺乏父爱导致王某某心生怨愤,叛逆心理较强,性格偏执,爱钻牛角尖,事事以我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可以感到王某某的强烈反抗信息,包括情绪抵触和行为抵触,同时又会表现出凶悍、无理取闹的过激行为。
(3)心理因素:王某某性格属于倔犟类型,对人和事自认为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自己认为正确的就一定是正确的,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和情绪宣泄的方法,容易被即时环境所影响而产生冲动和鲁莽,不计后果。
5.精准教育转化方案
通过系统的评估研判,在综合分析罪犯王某某高度风险罪犯成因的基础上,可以总结罪犯王某某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程度低且生存能力差、自卑心理重且性格内向多疑、暴力倾向严重且做事不计后果是行凶类暴力型高度风险罪犯的共性特点,对此类罪犯的精准教育转化从单纯的大道理说教和传统的强硬式纠错处罚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如何因人而宜地对症下药才是取得成效的关键。针对罪犯王某某存在的风险因素,监区责任干警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通过评估研判找准此类罪犯风险关键点,在此基础上以“三个三”切入,促进精准教育转化取得良好效果。
(1)定好“三点一线”,强势切入。
一是及时找准沟通切入点。沟通是教育改造的基石,一次好的沟通胜过十次模板化说教。结合王某某不服管教的经历及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特点,王某某的在日常改造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多数是因王某某自控能力差而引发的争吵打架。在事后与王某某进行教育谈话时,责任干警并没有对其错误行为做过多批评,而是从启发王某某与责任干警进行日常交流入手,先消除其戒备心理,后运用换位思考互谈,引导其逐渐认识到自身性格存在的缺点和对他人造成的伤害,王某某对责任干警卸下猜测和防备后,开始向责任干警反映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对自己错误的思想行为进行忏悔。自此沟通便由被动转为了主动。二是善于发现罪犯“闪光点”。本着对任何人都是一分为二看待的原则,对于王某某这样一类人,虽然屡次因打架受到处罚,但经过观察和了解,责任干警发现王某某虽有脾气暴躁易冲动等缺点,但也有正义感强、乐于助人等优点,以此为切入点,责任干警充分收集王某某日常改造中的“闪光点”,通过个别谈话和大会宣讲等方式使王某某建立起自己也是有用之人的自信心,并鼓励王某某积极参与监区举办的监室长竞选,让王某某积极投入到尽自己微薄之力为同监室罪犯服务的热情工作中,王某某弃恶扬善的动力也从无到有。三是适时解决个人诉求点。通过沟通交流,责任干警发现王某某对家中母亲牵挂较多,某月得知母亲身体不适但自身亲情电话拨打超限而苦恼不已,改造情绪波动很大,了解此情况后监区及时联系狱政管理科为其申请增加拨打次数一次,王某某因监区及时解决个人诉求而产生感激之情,对监区管理从内心产生极大好感,自觉向监区靠拢的主动性逐渐增强。
(2)拿准“三位一体”,顺势而为。
罪犯的改造生活并不是孤立的,离不开干警、同犯和家庭三方面的支持。为做好对王某某改造环境的多维度支持,王某某所在监区切实做好干警的教育引导,同犯的互助扶持和家庭的亲情关怀这三方面工作的“三位一体”工作,使王某某孤立、冰冷的心灵得到融解,很好的融入到监区大家庭中。一是责任干警跟上做感化疏导工作。责任干警以情感为突破口,针对王某某自卑心理,始终站在平等的角度通过真情实感和模范行为去关心、帮助、启迪王某某,激发了他自我向上的动机。二是安排同乡罪犯消除隔阂。为降低王某某猜疑心理,监区将其调至其同乡罪犯担任班组长的缝纫组,一方面用同乡罪犯的示范作用影响王某某,另一方面通过让同乡罪犯从劳动中和生活上对其交流帮助,在转化其情绪的同时,有效改善了王某某寡言少语的个性,与他犯交流多了,多疑性格也改变很多。三是积极联系罪犯亲属进行亲情帮教。王某某在谈话时流露出想念家中老母亲的强烈愿望,责任干警分析王某某思亲挂家情绪特别严重,久而久之会对其改造产生不利影响,监区通过监狱举办亲情帮教活动这一有利时机为其申请帮教名额,并多次联系其母亲。王某某母亲克服体弱多病的困难来到监狱参加亲情帮教。通过与其母亲见面,王某某触动很大,母子面对面的沟通倾诉让王某某吃到了今后漫长改造的“定心丸”,主动积极向上的改造动力进一步增强。
(3)坚守“三心三入”,持之以恒。
对王某某此类暴力型高度风险罪犯的教育转化,切不可疏忽大意,也不可急于求成,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疏漏要不得,粗枝大叶敷衍了事的急躁更是不可取。同时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以王某某为代表的高度风险罪犯在接受教育转化时,因其自身原存的“恶”和新生的“善”会无时无刻相互较量,所以这部分罪犯出现反复多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只有坚持耐心、细心、恒心“三心”和入情、入理、入脑“三入”相结合,持之以恒,细致入微,才能防止其反管抗改行为的死灰复燃和稳定住已取得的成效。
6.预期矫治目标
(1)加强守规守纪意识,减少违规违纪现象,努力增强其自我控制能力和行为规范意识,生活上多关心家中父母的身体状况,让王某某感觉到监区干警、同犯和家中母亲对其的关心和照顾。
(2)法律意识得到加强,知晓基本法律常识,能够严格的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摆正了自己的心态,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杜绝出现改造反复。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监区干警的精准教育矫治,王某某能够认罪悔罪,积极的参加改造,服从干警管教,自觉接受教育改造,能够严格的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摆正了自己的心态,积极参加生产劳动。
通过这个案例,主管干警深刻体会到:高度风险罪犯的精准教育转化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模板可循,对此类罪犯进行因人施教、对症下药,才能起到从思想上消除危险动因,从行为上消除危险行为的转化效果,并达到祛恶从善,遵规守纪的转化目的,从而真正实现向社会输出更多的“合格产品”的良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