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上海市监狱服刑人员袁某矫治个案

上海市监狱服刑人员袁某矫治个案

分享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袁某,女,1991年生,上海人,初中学历,因寻衅滋事、引诱、介绍卖淫、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9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2011年调入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犯因分析

袁某从小疏于管教。父母系再婚家庭,平时忙于上班,对其缺乏陪伴教育,仅满足于经济需求,却不能给予其正常的思想、心理引导,使其逐步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嚣张跋扈、极其叛逆的个性。袁某自称,她有一男友,系当地的黑社会二把手,而她则是当地的“大姐大”,没有她不敢做的事。正因为如此,她多次因违法行为被抓进派出所,而其父母并没有尽到教育的职责,只是用钱将她从派出所担保出来了事。在社区和派出所之间游离是袁某的生活常态,她并不以此为耻,反以为荣,她的行事准则便是“有仇必报,以暴制暴”。只要喊上够多的“哥们”,天下没有她袁某搞不定的事。因此,袁某行事十分嚣张、目空一切,最终走上了犯罪之路。

(二)入监改造表现

袁某入监后,对改造没有目标。家庭、社区都对袁某将来不抱希望,其本人也作好了长期与监狱打交道的准备,对于民警的教育满不在乎,对扣分更是毫不在意,甚至违纪扣分都能成为她炫耀的资本。“我可以犯人,人不可犯我;人若要犯我,定十倍奉还”是袁某在入监初期的“行为准则”。不仅如此,袁某对民警的态度也是毫不尊重,在民警做讲评时不做笔记,坐没坐姿,站没站样,对于民警的话就像耳旁风,并且公然顶撞民警,出言不逊,事后也无丝毫悔改之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严格的监狱规范管理下,2012年袁某因违反纪律规定被累计扣分9.5分,2013年累计扣分22.6分,其中更因破坏监管秩序行为,被处以警告处分并一次性扣了15分。

(三)心理行为表现

心理测量量表16PF报告显示袁某在心理方面固执、独立、积极。可能非常武断,时常驾驭她人,反抗有权势者。对人对事热心而富有情感,但有时也过分冲动,以至于行为易变,缺乏原则性。冒险敢为,少有顾忌。通常不掩饰,不畏缩,有敢做敢为的精神。袁某敏感多疑,情绪易波动,性格倔强且矛盾。一方面自我感觉内心缺乏安全感,自卑;另一方面学习能力较强,且又自负,看不起别人。

(四)教育矫治难点

1.认知因素:袁某自小混迹于社会,脱离学堂,与社会闲杂人员交往,对自我的道德底线要求较低,对法律更缺乏敬畏感,没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

2.性格因素:由于袁某家庭环境影响,从小父母溺爱,满足其物质需要,缺乏正确的思想行为引导,形成袁某以自我为中心,任何事情最终都可以用金钱解决,而毫无道德底线的概念。

3.心理因素:袁某性格属于倔犟类型,对人和事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自己感觉正确的就认为一定是正确的,虽然内心缺乏安全感、自卑,但又因学习能力较强而自负,看不起别人,较难接受他人的建议。

(五)教育矫治方案

鉴于以上因素分析,结合罪犯袁某的现实改造表现,民警决定从小处着手,对症下药,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让袁某尽快适应监狱生活并投入到正常的改造中去。

1.尊重个性,建立信任关系,为开展个别教育奠定基础

袁某袁某入监服刑近2年,为促进其改造,同时也是发挥她的文艺长处,就让她一直在“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回春艺术团”参加训练和演出,试图通过艺术矫治对其进行改变。但袁某并未因此有所收敛,反而自我感觉更加良好,变得更加飞扬跋扈。由于袁某违纪较多,民警只能将其调出艺术团,对其严加管教。这个时期,袁某有过短暂收敛,但是坚持不了多久就又本性暴露,对民警的要求也是阳奉阴违。其他罪犯对她的评价也是越来越差,她又成了一个“大麻烦”。通过民警的细致观察,袁某其实是一个好面子、求胜心重的人,她的散漫是缺乏管教形成的不良习惯,她的不羁是她与生俱来的性格。作为监狱民警,有义务对她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但也要尊重她原先的个性。监狱在集体讨论之后,决定从“以真相待、以诚动人”入手,在顾及袁某面子的同时,卸掉袁某的抵触和防备。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者决不该跟学生对立,一对立就没有教育可言。民警通过一次又一次真诚、平等的促膝谈话,一次又一次其违纪后的耐心劝告,一次又一次的不抛弃不放弃,终于感动了袁某,取得其信任,使其能正确认识并接受在人际交往以及日常改造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民警还对其他罪犯进行教育引导,让她们放下偏见,缓和与袁某的人际关系,从而为袁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改造氛围。

2.借助适当的心理学方法,促进其自我改变

结合对袁某的心理评估以及日常言行的观察,民警认真分析其个性特征,认为其脾气急、气量小、敏感多疑、情绪易波动、性格倔强且矛盾。一方面她的内心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没有优点,只有缺点,非常自卑;另一方面,她很聪明,学东西非常快,潜意识里有着看不起别人的自负。这种性格决定了民警在管理中不能过于严厉,否则会激发她强烈的抵触和叛逆心理,使她根本不服管教;但也不能过于宽容,否则会加强她的骄纵和自恃,使她根本不怕管教。

基于以上分析,民警想出了一个让袁某自我认识的方法,那就是借助心理学的相关技术——沙盘游戏,引导袁某逐渐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不足,借以引申到改造生活,主动产生改变。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袁某开始逐渐反思自我。

3.利用“工学业一体化”项目,激发内趋力,引导其逐步改善自身深层次问题

监狱针对罪犯重新回归社会之后的就业需求,开发了“工学业”一体化项目,为降低重新犯罪率做出探索。“工学业”一体化改造模式,是以每一名罪犯能够掌握职业技能、拥有职业资格,最终能够顺利就业为目的,这也是“业”的最终表现形式。但如何实现罪犯的顺利就业,采取的方法是搭建技能掌握成果的展示平台以促进就业。通过将社会上的企业家邀请到监狱,向他们展示罪犯的学习成果,使社会企业对掌握职业技能的罪犯产生兴趣,甚至促成罪犯直接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从而打通罪犯的就业通途。

2013年,监狱试点开展“工学业一体化”项目,这使得已经学习初级服装定制和中级服装制版技能一年多的袁某有了发挥所学的平台。在“工学业一体化”开设的活动中,她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服装设计上。在“工学业一体化”项目组的推进下,监狱筹划举办“真你”时装发布会,民警以此为契机,不断鼓励袁某抓住机遇、展示自我。而袁某在此次发布会中倾注了大量心血。最终,时装发布会成功举办,以袁某为核心的罪犯服装设计团队设计的近20套时装得以展示,获得了大墙内外的良好反响。

袁某狱内的巨大转变正是从她参与到“真你”时装发布会开始的,从那时起,她会利用自己所有能够利用的时间投入到服装定制设计的职业学习中。在忙碌中,她不再无事生非;在团队中,她学会了自我克制。袁某逐渐学会了加强改造生活中的自律,说话做事开始顾及他人的感受,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增强了。

民警抓住时机、趁热打铁,针对袁某法律、道德意识淡漠的根源问题,加强认罪悔罪教育,彻底唤醒她的良知,强化法律、道德观念。最终她成功地站在舞台上。在忏悔自己过去的同时,又表示满怀信心地迎接崭新的未来。同时,以需求为导向,有意引导袁某树立正确的改造目标,激发其内趋力,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解决其内在的深层次问题。时装秀的成功落幕坚定了袁某出狱后创立一个属于自己品牌服装的目标和信心。她感到生活充满了希望,自己充满了力量,产生了“要努力改造,早日出狱实现自己梦想”的愿望。她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出去后我先要深造服装设计,我还要继续学习!等我积累的够了就开一家服装店,做我自己的品牌!”

(六)预期矫治目标

1.加强守规守纪意识,减少违规违纪现象,努力增强袁某自我控制能力和行为规范意识,融入集体。

2.发掘袁某长处,将其聪明才智与爱好相结合,激发其求知向上的积极性,由“让我做”转向“我要做”。

3.帮助袁某规划长期目标,为其出狱后就业做准备,鼓励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一名合格的守法公民。

【教育改造成效】

截至2014年11月,袁某只有一次违反纪律的扣分,并在时装发布会上与社会爱心企业签订了出狱后的劳动用工合同。袁某于2014年12月25日获得司法奖励,减去剩余刑期,提前回归社会。

出狱后,袁某的父母十分欣慰,女儿变成熟了、懂事了。之前,袁某是父母不抱希望的孩子,没有未来可言。当得到邀请参加监狱组织的“工学业一体化展示活动――真你时装秀”时,父母十分疑虑:那个嚣张跋扈的女儿真的可以吗?但是,在参加完“真你”时装秀之后,他们惊呆了!在看到女儿回归后,能够认真工作时,他们内心的喜悦无法形容!女儿的蜕变让他们对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充满感激!

所在的社区工作人员也惊叹袁某的改变,感觉其回归后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从前是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的“大姐大”,如今是一个有目标、有理想,并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付出的有志青年。接触过袁某的社会人士一致称赞袁某是个做事认真、负责任的有为青年。

袁某从一个消耗社会资源的“大姐大”,如今成长为一个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服装店主,其中的蜕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经历了从叛逆、禁锢到绽放的转型。在未管所的改造初期,觉得自己失去了自由,到处受到约束,处处碰壁,就像一只很想冲破牢笼的鸟,撞得自己头破血流。如今已是绽放收获的时候。现在的自己考虑问题会更加全面、周到,也会为别人多考虑,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所以自己的设计和店铺才会让顾客满意。”“爱的力量是无限的”,袁某由衷地发出感叹。从前不相信这句话的她是因为没有真切感受到爱的关怀,而在未管所,民警细致入微的关怀,孜孜不倦的教诲,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监狱全力的支持鼓励,使她深刻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她说“有这么多爱的付出才有今天的自己。”

通过这个案例,民警深刻体会到:

(一)坚持情感施教,是做好个别教育的有利武器

罪犯的情感世界是十分复杂而多变的,并潜藏着一种自尊、好胜之心。对罪犯的教育应动之以情,从调动罪犯的情感(情绪)入手,尔后顺情释理,使其在情通理达之中接受教育,通过利用和调动罪犯这种心理,达到教育改造的目的。情感施教的方法有很多,借助亲情的力量唤醒罪犯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渴望,发挥亲情的吸引力、亲和力、感召力,让罪犯在希望中改造。

(二)推动项目化矫治方法,为开展个别教育提供支撑

“工学业”一体化的推行,是秉承“以工促学,学以致用,以学谋业”的理念,通过建立健全教育、感召、改造罪犯的体制机制,在日常矫正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技能的培养,在劳动中学习技术,将学习所获在劳动中体现,最终通过在狱内掌握的技能,提高生存能力,并为将来的再社会化和顺利就业奠定基础。牢牢抓住“工学业一体化”项目契机,结合监狱教育管理项目,“科学地认识罪犯、科学地分析罪犯、科学地组织管理和矫治罪犯。”只有如此,才能够逐步构筑监狱安全防范的立体化、监管手段科学化的新格局。科学地认识罪犯,结合罪犯的兴趣爱好,才能使民警在罪犯的个别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这是做好罪犯教育改造的基础;科学地分析罪犯,采取不同的教育改造措施、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才能使民警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教育;在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中可以借鉴管理学中“柔性化管理”的原理,遵循罪犯改造的规律,努力挖掘罪犯自身改造积极性的要求,实现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目标。

(三)构建四大支持系统,是个别教育成功的最终保障

一是民警支持系统。民警的教育理念对个别教育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改造观,相信每一名罪犯都能改造,建立正确、科学的改造观,去影响更多的罪犯。二是亲情支持系统。亲人的支持永远是罪犯改造动力的源泉,一封遥远的家信,一个亲切的问候都足以让罪犯泪流满面,这就是亲情的力量。运用亲情支持系统激发罪犯的改造欲望,树立改造信心。三是社会支持系统。社会人士的爱心支持能让罪犯感受到自己没有被社会抛弃,从而降低孤立感与自卑感。社会爱心团体提供的企业技能培训机会为罪犯创造了再就业的条件和机会,足以使罪犯安心改造,无后顾之忧。四是自我支持系统。通过民警、亲情、社会三大支持系统作用于罪犯本身,成功建立罪犯自我支持系统,最终促使罪犯建立改造信心,明确改造目标,树立正确的改造观,这是个别教育成功的关键一环。

人的灵魂是最难改造的。教育改造,是既神圣又艰巨的任务。要进行这项工作,就要有耐心、有信心、有头脑、有方法。教育实质是一个不断影响、不断反复、不断再影响的过程。要用水滴石穿的精神去唤回一个人的灵魂,帮助其找回失去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个别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有面对面的说理斗争,有摆事实、讲道理的疏通引导,有耐心的规劝和严肃的警告,有表扬鼓励和批评帮助,有同罪犯直接接触中的情感交流,有生活上的体贴关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感化。总而言之,个别教育是一项严肃的执法行为,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