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因犯票据诈骗罪服刑人员周某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周某,男,1957年5月出生于上海,汉族,初中文化。2004年周某因犯票据诈骗罪被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同年8月调入监狱服刑改造。2006年周某由死缓减为无期徒刑后,因长期坚持不认罪,导致十五年来未再获得过减刑,再加上性格傲慢,脾气暴躁,不听教育,改造意识淡漠,人际关系不良,并多次严重违纪,其长期被监狱列为重点管控对象。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金钱欲望较重。周某生于上海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从小家里的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为了家里生计,周某初中一毕业就被安排到上海市卢湾区某工厂当工人。长期的生活拮据使周某对金钱看的很重,且形成了较强的攀比心和虚荣心。八十年代初,周某看到周围不少人干起了个体户,赚钱容易,于是跟着社会大潮,辞职下海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并且当上了法人代表,一直到被捕前。
(2)法律意识淡漠。周某性格强势,做事一向比较自我,其经营公司也主要是通过摆弄“小聪明”和钻所谓的政策“漏洞”来获利,长期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并尝到了一定的甜头。由于利益熏心,终于在一夜暴富的思想驱动下,周某于2002年5月至7月间,伙同他人,采用冒用他人名义签订汇票承兑合同的方法,将他人存款充作保证金并出具汇票,且在出票时作虚假记载,骗得汇票后,骗取银行承兑,诈骗金额达人民币一千一百万元之巨。被捕后,周某始终不愿承认自己的犯罪行为,且吹毛求疵地认为司法机关对自己的抓捕和审判违法且不合理,并放言:警察怎么把我抓进来的,就要怎么把我放出去。态度狂傲,不可一世。
2.入监改造表现
在狱内服刑期间,周某对自己身份的转变一直难以适应,长期寄希望于通过申诉出现转机,即便有过认罪悔罪的念头,也还是认为认罪后没面子,没“腔调”。在与民警交流的过程中,周某对于民警的教育谈话往往采取抗拒的态度,并多次表示自己和民警之间没有什么好说的。日常改造中,周某常以自己不是“罪犯”为借口,从不主动书写周记、思想汇报,不愿参加三课学习,不积极参加劳动生产,更不愿自觉遵守监规纪律,且在服刑人员当中经常散播反改造言论,对自己的过往经历总是夸夸其谈,习惯于找感觉,摆架子。
由于周某平时自视甚高,做事较为自我,所以总是矛盾不绝,违纪不断。2018年6月周某曾因暴力抗拒民警教育管理的行为,被监狱处以严管和防范隔离长达六个月,且事后对自己所犯错误一直没有正确的认识。
3.心理行为表现
周某入监后,监狱对其心理进行过多次心理测试,经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测试发现:周某严重缺乏同情心,对人抱有敌意,爱撒谎、情绪不稳定,对各种刺激反应强烈,好胜心强,心理认知、言行表现不同于常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左右着他的心态和表现。心理测评、咨询访谈结果显示,周某偏执型人格特征明显。监狱危险度评估结果显示,周某暴力倾向极高,自杀倾向高度。周某的认罪悔罪评估结果为四级。在因违纪调入民警所在监区后,民警通过谈话询问、人格问卷、量表测试,并结合周某个性特征和狱内现实表现,再次评估得出的结果也与上述评估内容基本吻合。
4.教育矫治难点
(1)认知因素。周某始终认为自己被捕入狱,完全是由于“他人”眼红自己的财产,通过种种手段致使自己入狱,因此心存怨恨,言语中多有攻击性。
(2)性格因素。周某性格偏执,极端自负,情绪多变,喜欢幻想且不切实际,寄希望于通过申诉进而无罪释放,典型的投机主义者。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善于伪装和欺骗,对其改造既要“听其言”,更应“观其行”。
(3)身体因素。周某刑期较长,且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2018年还查出了左肾占位,引起尿毒症和胸腔积液,被送至监狱总医院住院治疗,所以周某对自己的未来不抱过多期望,经常说出“我才不会求人”、“病死何尝不可”的消极言语。
(4)家庭因素。周某家有妻子和女儿,家人受周某情绪的影响,容易对监狱的执法产生不信任。自周某服刑以来,其妻女多次质疑狱方的正常执法以及监狱医院对周某的治疗方案。
5.矫治方案
为改变周某的改造态度,引导其逐步回归正常改造,在分析其现存问题原因后,民警详细制定了系统性的矫治措施,边实施边调整边落实。
(1)循序渐进,掌握主动。周某一向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在服刑人员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喜欢刷存在感(如在公共场合高谈阔论,说一些比较哗众取宠的话),以期引起他人的关注,因此民警在管理过程中非常注意逐步消除周某在服刑人员中的“市场”,除必要的教育外,民警在教育过程中尽量减少了程序化、模式化的教育,减少感情的代入,通过冷处理的方法,一步步消减周某的意志力,目的就是为了在教育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在掌握教育主动权的情况下,民警在谈话中除必要的引导外,通常会刻意淡化教育的目的性,一般以日常闲聊为主,以逐步消除周某的戒备心,同时做好事后对谈话内容的分析工作,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加强对周某各方面情况的掌握,为攻心教育做好准备。
(2)借力亲情,应势而动。虽然亲情规劝是教育转化顽固对象的重要手段,但周某家人的不配合却成了民警开展工作的主要障碍,要想转变这种情况,就一定要与其家人做好沟通。为此,民警多次联系周某家人,就周某的改造和病情与其妻子和女儿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由于周某年老体衰,身体每况愈下,求生的本能和看病治病的需求渐渐超过了申诉的念头,成为了其主要诉求,并且除却生理疾病,被关心、被关怀的内心需求也逐渐增强。周某病重期间因行动不便,民警在其进行手术、血透、会诊时都会亲自手推轮椅,上下楼梯和押解车时都对其小心搀扶甚至用手抱,民警这些细致入微的关心被一旁的周某家属看在眼里,亮在心里,逐渐转变了以往对民警工作的态度,并开始劝说周某及时转变改造心态,放弃无谓申诉的对抗心理。
(3)找准症点,精准矫治。周某之所以不愿认罪,主要是其偏执地将其判刑归因为中国法律的不完善,且自以为是地认为其行为即便在国外也不违法,假如将来中外法律接轨,自己将重获自由,而且一旦“平反”,自己失去的一切都会被返还,还将获得国家赔偿,那么自己现在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另外周某极好面子,认为自己摒了这么久,现在再认罪的话一定会在服刑人员当中十分“丢份”。
针对周某的以上心理,民警在平时的教育中特别注重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和爱国教育,让其充分了解国家法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成就,消除法律认识误区和对社会的刻板看法。有一次给他讲到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成果时,周某流露出了无限的向往,直言“外面变化太大了。”民警借机对其进一步引导,“瞧瞧现在外面的社会发展多好,自己应该争取机会亲眼看看”。通过教育和日常关心,周某内心的坚冰逐渐融化,对民警的信赖感日渐增强,而医院陌生的治疗环境也有利于消除服刑人员对其形成的所谓“舆论压力”,减轻了其心理负担。
(4)关注细节,重启信心。魔鬼总在细节中。有一次,周某在做血透的时候,突然态度冷漠起来,对医生和护士的问话极其敷衍,还向民警发牢骚:“医院真是‘吸血鬼’”。民警觉得一定有什么隐情,一问才知道原来周某这周刚买了数十支白蛋白针,一支四百多元,但其认为价格太高,是医院在“乱收费”。事后民警及时同医生、药房以及家属联系,在多方求证下,了解到这个价格是适中的。民警将情况告知周某之后,其立刻向医生和护士做了道歉。
还有一次血透结束后,民警在推着轮椅送周某回病房时,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警官,我现在这个情况,保外就医还有希望吗?”这说明周某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于是民警趁热打铁,抓紧在后续的教育谈话中,把周某早期的错误观点、中期的抗改行为以及近期的变化一一进行梳理,褒贬结合,攻心为上。“女儿给你买的棉毛衫通过审批了,我给你带来了。”“麻烦你了,谢谢队长!”“没关系,这是我的工作和职责,倒是你家人这几年为了你才是真的辛苦啊……你女儿的婚礼没参加上,多遗憾啊,以后外孙还想抱吗?”“想啊,还有机会吗?”“有啊,认罪服法,争取减刑,不就有早日回归的希望了吗。”“可是这么多年了,要是我早认罪的话,现在都快释放了,我这不是白争了吗。”我从他的话里听出了纠结。“周某,你之前炒股吗?”“当然炒过,上海滩九十年代炒股的人里面,我算早的呢!”“那你知道及时止损吗?”“……知道……”“你现在面临的选择是及时止损还是继续套牢,就看你自己的选择了”。民警没有继续说下去,一段沉默过后,“…队长…还来得及吗?”“来得及!”民警坚定的说。“我选择止损,我愿意认罪……”终于,周某从感性的情感世界被拉回到了理性的现实环境中,他事后也写出了入狱以来的第一份了认罪书。
(5)心理疏导,化险调差。为减少周某偏执的性格带来的负面情绪,化解违纪风险,改善人际关系,提升改造适应能力,监狱和监区的心理辅导员多次与其谈心谈话,想从内部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克服改造障碍,改变不良意识和倾向,培养健康心态和积极向上的心理。一开始周某对心理团训,心理康复等活动较为抵触,认为是对其进行“洗脑”。但通过民警不懈的努力,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诊断,例如:换便装,换环境,换身份等方式,还是让其卸下了包袱,敞开了心扉,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6、预期矫治目标
(1)配合治疗,控制情绪,杜绝发生违纪。
(2)打开心结,放弃对抗,实现认罪悔罪。
【教育改造成效】
1.矫治效果
2019年11月,周某终于写下了已经迟到十五年的认罪书,他在认罪书中写道:“自己之前对抗监管的行为太荒唐了,害人误己。”目前,周某已经能够很好的融入到监组的改造生活,亦能以平稳的心态配合监狱医院的治疗,改造情况总体稳定。当然,从认罪到减刑再到出狱,周某未来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帮助其走好改造之路,坚持改造信心不动摇,这将是今后民警继续开展工作的着重点。
2.矫治体会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周某的案例使民警深刻体会到,无论服刑人员的改造态度有多么顽固,教育转化的难度有多大,只要有信心,不言不放弃,教育改造就大有希望。另外教育转化像周某这样的顽固对象,单打独斗是不可行的,监狱、监区要统筹安排,形成攻坚小组,分工合作,互为支持,同心聚力,方能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