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曹某的矫治个案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服刑人员曹某,男,49岁,初中文化,辽宁人,2005年由于抢劫、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19年。入监以来改造平稳,但自从听到母亲去世消息后,焦躁不安。再加上年终劳积未评上,更是自暴自弃,动辄与同犯发生冲突,不服监区民警的管教,情绪和行为极为反常,监区民警担心会出什么事,建议他申请心理咨询。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曹某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里有两个哥哥,他是家里最小的,父母从小对他都很偏爱,父亲十年前因病去世。
(2)社会经历:自己初中毕业就去当兵,还是特种兵,受过特殊训练,自从犯罪入狱后妻子与他离了婚,女儿由妻子抚养。
2、入监改造表现
曹某入监以来改造平稳。但自从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就心神不宁,尤其到了晚上总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经常做噩梦,失眠,早醒,焦虑,烦躁,脾气大,不爱与人交往,由于愤怒经常和同犯发生冲突,曾经一年关过两次禁闭。
(1)家庭原因
母亲由于心梗突然去世,获悉后非常悲伤痛苦,到了晚上总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因为他把母亲看作是精神支柱,改造动力,有时同犯欺负他,他都能忍,就是为了早日出监孝敬老母,如今母亲突然去世,顿觉生活失去了意义。
(2)自身原因
曹某一直努力改造,争取获得本年“劳积”,可公示名单时自己都没敢去看,是同犯告诉没有他,听到后头脑中一片空白。现在母亲去世了,劳积也没得到,感到没了希望,对改造也失去了信心,几乎快崩溃了,思维钻到牛角尖里,各种不良情绪累积到了极点,担心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会惹出大麻烦。
3、心理行为表现
曹某过去当过特种兵,接触过心理辅导,求助愿望也很强烈,刚谈到他母亲就很激动,可他又强忍着把眼泪咽了回去,这种情况出现了好几次,手握得很紧,脸憋通红,全身在发抖,看出他的内心特别地压抑和痛苦。
为了解曹某的情绪状态和性格特点,给他做了贝克焦虑量表、贝克抑郁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及SCL-90,综合分析:曹某属胆汁质,焦虑和抑郁程度都达到重度,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对挫折缺乏基本的应对处置能力,不能很好进行自我调节;人际关系敏感,不愿与人交流,心神不宁,睡眠不良。
4、教育矫治难点
(1)认知因素:曹某一直努力改造,对获得劳积充满信心,结果让他很失望,由此出现了认知偏差,从而引起了他的愤怒情绪。
(2)性格因素:曹某气质类型是胆汁质,这种人性格多是外向,情绪发生快而强,不稳定,易冲动,急躁易怒,往往缺乏自制力。
(3)心理因素:母亲突然去世对曹某打击很大。他认为母亲是他唯一的亲人,失去了心里最重要的内容,使他陷入了极度抑郁状态;他认为母亲在,家就在,母亲现在走了,他有失去家的感觉,没了归属感,因而产生了焦虑情绪。
5、矫治方案
针对曹某的情况,咨询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心理矫治,方法如下:
(1)肌肉放松法:为了让曹某放松下来,缓解他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引导他进行放松训练,做深呼吸,他告诉咨询师,他放松不下来,感觉自己像是充满气的大气球。咨询师让他闭上眼,做几次深呼吸,让他从头到脚进行肌肉放松,经过反复练习,能观察到曹某的紧张状态逐渐缓解。
(2)空椅子技术:为了让曹某从失去母亲的悲伤痛苦中走出来,咨询师运用了空椅子技术让他和母亲做情感告别。面对母亲的照片,他痛哭流涕,说出对母亲的思念,释放真实情感。为巩固疗效,给他布置作业:让他回去把对母亲还没说完的话,按这种方法再做几次,使自己真正从悲伤中走出来。
(3)贝克认知疗法:矫治曹某的错误认知。曹某自从关禁闭之后,意识到冲动所带来后果,决心好好改造,把以前扣的分补回来,为年末劳积付出很多努力,结果劳积也没得到,钻进了牛角尖,出现了认知错误,产生了愤怒情绪。咨询师向曹某介绍了贝克认知疗法的理论和治疗技术,比如如何识别情绪和评定情绪强度、如何识别和评价自动思维。曹某领悟能力很强,很快他就掌握了这个方法。再次给他布置咨询作业:把贝克认知疗法中DTR表让曹某拿回去练习,发现自己不良情绪达到30%以上,就寻找不良情绪之前自己的自动思维,然后用苏格拉底的三个问题技术来评价自动思维,这样会使不良情绪降到30%以下,按这个方法,曹某回去后把自己没获得劳积,产生愤怒情绪的自动思维找了出来,然后进行评价,最后从牛角尖里钻了出来。在这个矫治期间,曹某讲述了他是怎样运用该疗法的,他说:他是监区电工,干活也是主力,在修监狱大门时,和他一起修大门的同犯,违反了操作,他批评了同犯,同犯指着他的鼻子骂他。当时他非常气愤,差点动手,但克制住了。收工后,他就按DTR表的内容,找到自己冲动之前的功能障碍性思维,这个自动思维是:他瞧不起我。然后他就用三个问题技术,对这个自动思维进行评价,经过这么一评价,他的愤怒程度很快从90%以上降了下来,第二天出工,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该怎样就怎样,感到很轻松。
(4)团体心理治疗:运用团体心理治疗,对曹某进一步的矫治和强化效果。经过多次矫治,曹某觉得自己在母亲去世这件事几乎走出来了,对没评上劳积也能正确看待,冲动也能控制并能化解,现在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改造中,通过积极改造争取下一次劳积机会,通过咨询,自己好像卸下了重担。曹某本是外向之人,但经过一些挫折后感觉越来越封闭自己,交往圈子也越来越小。为了重新打开他封闭的内心,咨询师建议他参加“提升人际交往”的团体心理咨询活动,他也愿意试试。在活动过程中,曹某开始很被动,但在现场民警的鼓励和在其他成员的感染下,才开始与同犯交流,通过“信任之旅”活动增强他和同犯之间的理解,通过助人与受助的体验,让他感受到信任与被信任的幸福与快乐;通过“命运之牌”活动鼓励他接纳自己,增强自信心,将领悟化为行为,增强适应能力;通过填写“人际关系中的我”活动,鼓励他主动自我探索,进而梳理自己,全面认识自己,发现自己问题,并当场示范、模仿、训练。他感觉收获很大,把团体中的改变,延伸到团体之外的现实生活中,同犯也反映他和以前不一样了,又变得热情开朗了。
(5)重建社会支持系统:曹某参加团训活动填写“人际关系中的我”这个表格时,发现他与哥哥的关系中出现了问题,我们就借助大走访活动的机会重新架起了曹某和他两位哥哥的联系桥梁。自从母亲去世,曹某就有失去家的感觉,为了让曹某重新看到希望,监狱特意到曹某哥哥家走访,带去曹某在监狱获得的荣誉和改造表现的录像,带回了哥嫂的鼓励和支持的话语,嘱咐曹某要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减刑,家人不会放弃他,让他找到了归属感。
6、预期矫治目标
(1)近期目标:消除焦虑和抑郁以及愤怒等不良情绪,改善睡眠状况,重新树立改造信心。
(2)长期目标:纠正其错误认知,以合理的方式面对现实,最终使其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自身危机处理能力,最终达到人格完善。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近一年的咨询矫治,各阶段的目标基本实现,曹某精神状态非常好,人也变得开朗了。自述心里没那么难过了,饮食睡眠也已正常,能将注意力和精力放在改造上,生产任务完成的比较好,家里人也来接见,自己坍塌的精神支柱又立起来了。民警反映曹某现在表现非常好,改造成绩比较突出,现在担任了电工小组长职务,改造非常积极,和同犯关系融洽了,走上了积极健康的改造之路。
回顾曹某的整个矫治过程,咨询师深深地体会到:对于这种因负性生活事件而导致负性情绪出现的罪犯,咨询师必须给他一个空间,接纳他,鼓励他彻底释放内心的负性情绪,让他自己体悟,自己成长,才能使他的内心变得强大,今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勇敢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