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罪犯张某的矫治个案

罪犯张某的矫治个案

分享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张某,男,1981年生于贵州省某市,初中文化,2006年因恋爱受挫而杀害无辜被害人,被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张某不服,提出上诉,2007年二审维持原判。入狱后,能承认犯罪事实,服从法律判决。2009年经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减为无期徒刑,2011年减为有期徒刑20年。2010年开始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痛风、糖尿病,感觉心灰意冷,想换个地方改造, 2011年,调到辽宁省某监狱,由于身体有病,有时不能参加劳动,情绪时好时坏,几次企图自杀,被确定为监狱级危险犯,经多方教育,危险等级始终没有降低。通过罪犯危险性评估系统(PRAC),对张某进行“狱内危险性评估”显示:“张某服刑适应性和情绪稳定性差,尤其是愤怒情绪控制力不够,同时,抑郁情绪较重,缺乏在当前和未来生存下去的信念,具有高度攻击危险和高度自杀危险”。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张某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3岁时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生活,母亲脾气不好,很不喜欢和儿子有肢体接触,张某觉得母亲非常讨厌自己。五年级的时候,母亲离开他去了上海,此后,一直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在成长中缺少父爱,也没有体会到母亲的关心和爱护。

(2)教育经历:张某在学校经常受到同学的欺负,不想读书,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能力差,没有读过高中。

(3)社会经历:张某初中毕业后,曾到上海找了份工作,因经常与母亲和继父发生争吵,就到贵阳找了工作,两、三年后外婆去世,又到上海,遇到过几个朋友,经常一起出去玩,曾有一个人在他身上藏毒品,差点被陷害,他觉得这个世界很黑暗,不愿意与人交往,对集体活动也缺乏兴趣,后来在上海找了一份工作,案发前一周离职。

(4)情感经历:张某案发前因女朋友曾经用刀割腕寻死。后来又谈了一个女朋友,因买不起房子,女方不同意结婚。2张某在吃过晚饭后,携带尖刀猛刺被害人致其死亡。

2、入监改造表现

张某在原监狱服刑时曾有过几次自残、自杀企图, 2011年调入辽宁省某监狱服刑后,虽然能认清自己犯罪的危害,认罪态度较好,但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2014年因与他犯打斗被集训矫治,2015年因企图自杀被送到高度戒备监区关押,多次谈话教育,始终没有消除张某攻击的危险和自杀的想法。2017年1月监狱首席心理专家对其进行心理咨询,逐步了解到张某发生攻击危险的原因和企图自杀的想法。

(1)个性原因:张某个性异常,入监前就沉迷网络小说和悲情的歌曲,总是一边听着悲伤的歌曲一边用小刀划自己,在自己的身上制造伤口,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2)家庭原因:父亲去世,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其他亲人对他提供帮助,缺乏家庭支持系统。

(3)自身原因:张某罪重刑长,容易冲动,难以控制愤怒情绪,常常不能处理好压抑与挫败,对服刑改造缺乏信心。

3、心理行为表现

经艾森克个性测试:张某性格内向,行为孤僻。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试:张某情绪容易波动,承受力差,易受环境影响而烦恼、紧张、心神不宁、难以面对挫折。罪犯个性分测验测试:张某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社会环境适应比较慢,对周围世界持比较明显的敌视和排斥态度;想法复杂,城府较深,外在行为表现与内心真实想法可能不一致;有较强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焦虑感较强,倾向忧郁抑郁,对自己的将来或前途缺乏信心,沮丧悲观,有时焦虑不安,心神疲乏,伴有失眠、噩梦、恐怖等现象,比较容易出现自伤、自残、自杀等不够理智的行为。

4、教育矫正难点

(1)高度的攻击危险:

张某成长在离异家庭,被人歧视,从小心理压抑,遭受挫折后不能以合理途径释放感情,容易冲动,难以控制愤怒,极易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向外宣泄不满及矛盾情绪,攻击他人,给他人造成伤害。

(2)高度的自杀危险:

张某性格内向,行为孤僻,城府较深,外在行为表现与内心真实想法可能不一致,有较强的自卑感和焦虑感,倾向忧郁抑郁,对自己的将来或前途缺乏信心,沮丧悲观,有时焦虑不安,患得患失,心神疲乏,伴有失眠、噩梦、恐怖等现象,比较容易出现自伤、自残、自杀等不够理智的行为。

(3)变态倾向和犯罪思维模式:

张某有自虐行为,只有通过自伤、自残,精神上才能得到某种“慰藉”,已经形成了处理情绪、情感的行为“定式”。

(4)个性异常:

张某具有重复的自残、自杀行为等边缘性人格障碍特征。犯罪前,张某就想过用各种方法自杀,特别是心情不好的时候,脑子里就会想到自杀。

5、矫正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结合张某的现实情况,决定对症下药,制定详细的个性化矫正方案。计划用四个月的时间让张某改变歪曲的认知模式,学会合理释放情绪的方法,增强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早日投入到正常的改造中去。

(1)做好包夹监控

固定张某睡觉铺位、学习座位、队列位置、劳动岗位和“同行小组”人员,不让张某有独处的时间,防止张某脱离固定的区域和人员擅自行动,防止危险事件发生。

(2)加强情感支持

把“同行小组”作为“成长小组”,在日常改造中,利用积极改造的罪犯,为其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与他犯之间的正常沟通。

(3)进行团体矫正

以“成长小组”为基础,建立10人的矫正团队,设计八次团体矫正活动,每周进行一次,每次两个半小时。

第一次,自我认识探索:通过“纸上谈兵”、“成长三部曲”活动,引发兴趣,营造和谐团队气氛,并要求团队成员回去后每天主动为其他成员做好事,记录谁为自己做了什么事,并在下次活动中能说出其他成员为自己做的一件事。

第二次,识别情绪训练:通过渐进式肌肉放松、问题外化,讲解“心理高度”、“计时鼓掌”,识别“难过”、“愤怒”等负性情绪“表情包”,激发动力。

第三次,情绪管理训练:通过“拍肩”、“你的意思我能懂”、“盲行——表达”、“自我管理活动”,鼓励表达,并要求团队每个成员回去后落实自我管理方案。

第四次,建立良性人际关系互动:通过“图画接力——我拥有的…”、“拍卖人生”活动,鼓励相互信任,提升自我价值感,要求团队每个成员回去后写出:我一定要珍惜的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第五次,培养合作精神:通过“脑力激荡”、“我来帮你出主意”、“戴高帽”活动,增进团体气氛,增加自我价值和问题解决思维,并要求团队每个成员回去后写出自己20个优点。

第六次,强化自我阻止:通过“我曾经有过的梦”、“我问你答——在释放以后”、“假如中奖1千万;假如只有三天光明;假如只有三个月生命”活动,塑造资源趋向,增加自我价值感。并要求团队每个成员回去后给自己一个建议——未来应该做的几件事,落实自我管理方案。

第七次,注入希望:通过“我的五样”、“我们的承诺/责任书”,促使自我反思和行为调整,并要求团队每个成员回去后写出“放眼一生,我一定要珍惜的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第八次,总结:通过“天使的礼物”、“解开千千结”、“我的自我管理”活动,促进小组的凝聚,处理分离情绪。

(4)进行个体咨询

在每次团体矫正活动之后,针对张某呈现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及时做好情绪疏导,巩固矫正效果。

6、预期矫正目标

(1)提高张某服刑的适应性和情绪稳定性,增强愤怒情绪的控制能力,降低攻击危险等级。

(2)转变张某歪曲的认知模式,学会情绪管理的能力,增强自信力,提高在当前和未来生存下去的信念,降低自杀危险等级。

【教育改造成效】

通过四个月的矫正,张某有了明显的变化,能够遵守监规纪律,积极参加三课学习,按时完成劳动任务,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达到监狱要求。特别是在参加集体活动时,他发现别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关爱和帮助别人,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并能主动和别人交流,情绪稳定,人际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2017年5月23日,通过罪犯危险性评估系统(PRAC),对张某进行“狱内危险性评估”,结果显示:张某目前自杀危险等级已经降到中度,攻击危险已经消除。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深刻体会到:对于具有攻击和自杀双重危险的罪犯,如果只是讲道理或谈政策,是不能让其发生转变和消除危险的。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根据罪犯的犯因性需求,制定系统的个性化矫正方案,从心理、行为层面逐步进行调整,改变歪曲的认知模式,强化积极、正向的行为方式,学会情绪管理的能力,增强自信力。让罪犯在活动中“悟”出道理,作出理智的选择,要比空洞说教效果更好。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