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嘉陵监狱服刑人员董某心理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董某,男,现年32岁,四川安岳人,小学文化程度,累犯。2005年因盗窃罪被拘役四个月。2009年12月15日因盗窃、抢劫罪犯被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2011年3月2日被送入四川省嘉陵监狱服刑。2020年1月底,董某受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影响引发急性应激反应出现身心症状。
基本特点:性格内向,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偏执,不容易听取他人意见,有一定自卑心理,自我评价低,抗挫力较差。
改造中的优势:年轻,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能超额完成劳动改造任务,基本能遵守监规监纪。
难点和潜力:董某对自身病症固执己见,与他犯关系一般,对监狱医院的医疗能力有较大偏见,对监区民警持有猜忌、怀疑心态,易因改造琐事产生不切实际的“心理暗示”,从而激发过激行为和情绪反应。同时,董某社会亲情链接偏弱,家庭关系紧张,入狱以来仅有一次会见,加上父母在其服刑期间采用领养的方式为家庭新添一个弟弟,激发了董某对父母的抱怨和不满。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一般资料
董某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从小身体差,父母对其身体过度关注,忽视了对其的教育。董某进入社会不久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在监狱改造期间获减刑三次。2018年,董某因胸膜炎在监狱医院接受过治疗。2019年10月初董某向监区民警报告自己有胸闷、胸疼、呼吸困难等躯体症状,多次到监狱医院求诊,经验血、CT检查结果没有发现明显的病灶,但仍坚持自己有强烈的躯体患病感受。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初,董某求助监狱评估矫治中心,先后四次接受心理咨询,相关症状得到一定缓解。2020年1月底,董某受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相关信息影响,引发急性应激反应出现胸闷、胸疼、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主诉
今年1月底,我在观看每晚的《新闻联播》中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信息,知道如果得上这病后,就会有发烧、发热、咳嗽等症状。同互监组的一个罪犯还说,“新冠肺炎最容易感染身体免疫力差的人”。我身体本来就较差,听到这消息,我开始出现晚上睡不着,白天吃什么都没有味道的症状。前两天,我们监区和我同一楼层的一个罪犯突然发烧被送到监狱医院,听说被隔离了。按新冠肺炎的传染途径和速度,我感觉自己最有可能被感染上,因为我现在已经明显感到自己的胸口又开始疼痛起来,呼吸也比平常变得急促,虽然每天两次的体温检测都显示正常,但怀疑是体温计不准确。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监区管教民警反映:董某近日十分关注《新闻联播》中疫情报道信息,劳动任务完成情况较差,民警进行教育时,董某自述胸口疼无法坚持劳动。后带至医院检查,医生将检查结果告知其并无异常后,董某情绪较为激动。
他犯人反映:董某平常话并不多,但喜欢了解新冠肺炎相关信息,偶尔还主动参与议论。前两天,在收监就寝后,说自己胸口不舒服,因为他曾有过这种情况,同监舍的人也没太注意。昨天,有一罪犯还和他开玩笑,说是不是新冠肺炎引发的并发症,导致两人发生口角冲突,被民警批评教育。董某在车间劳动时,看上去心事重重,情绪不好,偶尔还用手捂着胸口,晚上起夜比较多,不怎么吃得下东西。
咨询师反映:董某对咨询师十分礼貌,能主动表达内心感受。精神状态相对疲惫,双眼眼袋泛黑并显肿红,衣着无明显污垢。在涉及自身身体健康时,讲述速度十分急促,声音适度;讲述过程中,多次出现搓手、喝水频次较多、手捂胸口等现象;讲述内容上,纠结于“患病”字眼,并用新冠肺炎症状逐一对照自己现在的身体感受。对监狱医院对自己认为的“病情”诊断结果表露出较为强烈的不信、怀疑等负性情绪。
(四)评估与诊断
1.晤谈评估
董某内心感到痛苦,出现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无力应对,内心有崩溃感。身体、心理和精神受到严重威胁,出现心因性躯体反应。处于急性应激状态。
2.量表评估
分类(三维)评估量表TAF评估:一是情感程度显著损害(8分):负性情绪体验明显超出环境的影响,情感与环境明显不协调,心境波动明显,来访罪犯意识到负性情绪但不能控制;二是认知程度明显损害(6分):注意力不集中,较多考虑危机事件难以拨,解决问题和做决定能力受强迫思维,自我怀疑影响,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自我感知与现实情况有明显不同;三是行为方面(6分):行为程度明显损害,有不恰当应对行为且做事无效率,且花很大精力才能维持日常功能。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显示,董某躯体化因子和焦虑因子得分明显偏高(分别是3.47和2.87),强迫症状因子得分位列第4(2.38)。
MMPI测试结果显示,董某Hs因子(疑病)得分72分,与其对自己健康问题担忧多疑,表现出疑病心理倾向引发的应激反应相吻合。
3.过往咨询参考评估
董某前不久因疑病性神经症倾向接受咨询。咨询师曾对其进行月余的心理咨询,其身心反应和先前的疑病性神经症倾向症状类似。
4.诊断分析
根据上述资料,董某受疫情危机事件刺激导致过度紧张、焦虑、恐惧后出现不适身心反应。故初步诊断为因疑病心理倾向受新冠疫情影响引发的急性应激反应。
(五)干预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董某协商,确定如下干预目标:
1.初期目标
缓解和稳定董某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引导其接受自己的感觉体验,调整一些不合理看法,帮助其发挥个人潜能,有效地应对因疫情引发的疑病心理倾向引发的急性应激反应。
2.最终目标
教给董某一些心理技能,以增进正性的情感体验和内在的安全感,调动董某主观能力性,重新恢复到正常的心理平衡状态。
(六)干预方案的制定
1.危机干预模式
采用贝尔金提出的平衡模式为主,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为辅助的危机干预模式。
2.干预策略
根据检查评估董某缺乏能动性,不能应对目前的危机,主要要采用指导性干预兼合作性干预策略。
3.心理支持
在干预过程中充分运用人本主义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的核心技术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
4.干预措施
根据董某实际情况,以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为主,结合运用当前国际前沿的危机干预SAFER-R模型技术开展干预。
(1)确定问题。根据董某的看法解释,确定问题。积极倾听,避免封闭性提问。
(2)确保董某安全。设置安静的,不被打扰的,隐私被保护的,安全(包括与董某协商干预中是否戴口罩、开窗通风等)的干预环境;严格遵守干预伦理规范;与监区协调确保改造环境人文安全。
(3)给予支持。咨询师成为董某认为重要的支持者,以及确定其他能及时给予董某支持帮助的民警、罪犯、亲人。
(4)积极应对,化解危机。一是提出可变通的应对方式。鼓励董某验证各种可用的应对措施,特别注意他自己的看法,董某认为自己拥有的、能够做到的选择,帮助其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二是灵活运用SAFER-R模型技术稳定情绪,正确认识理解危机,正常化心理反应,鼓励有效应对,增强内在控制感。
(5)制定计划。一是坚持董某原来有效的,适宜的心理调适方法;二是针对此次危机的激发因素和危机反应,帮助董某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计划。
(6)得到承诺。在干预结束前,让董某尽量保证或承诺会按制定的计划采取积极的行动,以保证其恢复到危机前平衡水平。并在结束干预后,在跟踪回访时诚实反馈信息。
(七)干预过程
第一次干预(2019年1月31日)
干预内容:检查评估和确定问题,确定干预目标,指导帮助稳定情绪,确认危机影响,正常化心理教育,调适心因性躯体反应等)。
干预过程:
1.咨询师和董某前不久有过一段良好的咨访关系,董某对咨询师有较好信任感,咨询师通过尊重、真诚、共情、积极关注、无条件接纳等继续巩固咨询关系,强化其安全感。采用晤谈评估、三维危机评估检查评估其问题。诊断为疑病心理倾向引发的急性应激反应;与董某共同协商确立干预目标。
2.SAFER-R模型干预情况:
(1)稳定情绪
运用稳定化技术稳定董某紧张、不安、担忧、恐惧、恐慌等应激情绪。考虑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事件已经引发董某的身心反应,采用想象放松和光浴疗两种稳定化技术。首先进行想象放松。通过指导语言放松身体和心理,重点针对胸部、肺部进行想象放松调适。
下面是一段指导语摘录:
咨询师:“在吸气的时候,想象着你吸进的是新鲜的、对肺部有益的、有疗愈作用的气体,让它充满你的肺部,你感到非常的舒服,呼气的时候,想象着你呼出的全是废气、浊气,不停从你肺部排出去,你的胸部很轻松,你感到全身很轻松了。”
想象放松治疗后,咨询师指导进行光浴疗。在董某身心放松状态中,通过植入疗愈之光,消除胸口疼痛感受,疗愈身心。
(2)确认危机影响
邀请董某讲述第一次发生胸闷、胸痛、呼吸急促的应激反应过程,当时发生了什么,他怎么做,做了什么等等。在其叙述过程中,咨询师积极倾听,并通过"嗯""啊"“我理解”“请继续”等言词和身体语言,及时跟随,鼓励、支持、共情反馈,接纳危机发生给董某引发的影响。同时咨询师也了解危机事件发生经过和董某身心反应情况,并且让董某的负性情绪得到宣泄。
(3)正常化
促进理解认知。帮助董某认识到自己在认知、情绪、躯体、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反应”,对他来说是在当时情况下的正常反应。
咨询师:“......你这些天一直在受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影响,又看到与自己有过接触的同改因发热送医院隔离治疗,你认为他患上新冠肺炎,害怕自己被感染,其实是一种正常反应。你身边的其他同改,包括你监区的民警他们也会产生这些疑虑、担忧、恐惧。主要是你曾经出现过胸闷、胸痛、呼吸急促这些躯体症状,你的感受可能更强烈,导致反应有些过度......”
通过正常化的心理教育,董某明白自己的异常反应,其实是特定情境下的正常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董某心理的稳定感。
第二次干预(2020年2月1日)
干预内容:商讨可变通的应对方式,ACT技术调节情绪,制定计划,承诺保证。
干预过程:
1.咨询师对上次干预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董某表示负面情绪体验程度有所减轻,症状得到一定缓解。
2.ACT技术调节不良情绪。为进一步稳定董某情绪化反应,调适董某的不良情绪。咨询师运用ACT情绪调节技术指导董某觉察、接纳自己的不良情绪。在三次深呼吸放松后,指导董某进行情绪调节。下面是一段摘录:
“......平静如实的觉察自己正在发生的那股情绪,用自己的“第三只眼睛”,“抽离”的看着它,就像是看着另一个人的情绪。不评判,不指责地看着它,接纳它的存在,不恼不怒,只是看着它,看着它慢慢的、渐渐的、消退,消失,或者尝试用理性的思考去看一看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是什么“不切实际”的想法或思维模式导致了你的这种情绪......”
咨询师帮助董某学会并掌握这种情绪调节技术,并指导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3.探讨可行应对方式和制定行动计划。根据评估,董某已经有了一定信心和自我能动性,咨询师采用合作性干预策略,与董某共同商谈从三个方面制定下一步可行的应对方式:一是监区改造环境支持,改造中民警和罪犯援助可能性、支持程度,以及与家庭亲情链接和获取亲情支持。二是从个体行为应对方面,分析董某有哪些可利用的内在资源,优势品质,以及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在生活中去有效应对危机。三是用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改变董某自己的不良的看法。比如用危机前的一些想法减轻或消除危机时出现的负性想法;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经常在平静、冷静的状态下反思自己;以顺其自然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心理症状,不要过多地注意症状或努力去克制症状。四是保持平静规律的生活,尽量减少对疫情信息的摄入,避免谈论新冠肺炎负面新闻。
通过与董某认真商讨,制定出可变通的危机应对计划。同时鼓励在改造生活中积极应对挑战。
4.承诺保证。咨询师让董某复述制定的计划。董某很认真的复述了计划,并作了郑重的承诺。保证一定按照制定的计划认真执行,并表示自己对恢复尽快到正常状态很有信心。
【教育改造成效】
1.董某自我评估:董某认为自己基本能做到理性了解疫情信息,顺利完成每日劳动改造任务,虽然偶尔会感到胸口有疼痛感,但心里也能够坦然接受,没有之前那么焦虑和担忧,睡眠好了,吃饭也正常了,和周围罪犯关系有了好转。
2.监区评估:董某再次与家人通过亲情电话联系后,目前改造相对稳定,在民警启发下,能主动向民警汇报改造情况。
3.咨询师观察:与董某交谈了解到,董某明显减少对疫情的关注,躯体症状消除,虽然对自己身体健康存在一定疑虑,但整体精神状态有明显好转,恐惧、焦虑、担忧等负性情绪得到控制。
4.心理测验评估:用SCL-90和MMPI两份量表重新对董某进行测评,量表显示,焦虑、强迫、疑病等干预前症状因子分值均在正常范围值内。
应激反应不仅仅是对当前危机事件的直接性反应,也会激发曾经的心理问题和心理伤痛。董某曾因疑病神经倾向出现胸闷、胸痛、呼吸急促等症状,受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刺激出现急性应激反应,再次重现类似症状,如未及时介入干预,极可能引发应激后二次创伤,出现创伤障碍。本案董某因干预及时,症状很快消解。如果急性应激反应时间短,干预迅速及时,危机当事人症状一般可在两到三天内开始减轻,一周内可缓解,预后效果良好。
危机干预时间节点很重要,干预中的人文关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咨询师曾对董某进行过咨询,有着良好的咨访关系,干预中咨询师仍然继续巩固和深化信任感,强化安全感,充分运用多种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人本主义技术始终坚持传递着温暖、关怀和努力提供心理支持。有效的促进了董某情绪和心理稳定,有力的推动了干预的进程,确保巩固了干预效果。
本案咨询师在干预过程中,与董某共同分析不良应激反应经过,正常化心理反应,及时使用心理调节技术稳定情绪,指导董某如何发挥挖掘个体潜能,充分利用内外资源,调整对应激源不合理的看法,同时积极帮助董某重建社会支持系统,都是干预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生命中的各种危机事件,尤其是被限制了人身自由的罪犯,危机的产生除了对罪犯本人产生危害外,更多的会给监狱监管安全带来冲击和影响。早介入,早处置,科学干预,因人施策、及时化解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