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陈某的矫治个案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陈某,男,1960年生,海南人,大专文化程度,原海南某大型国企法律部主任。2001年陈某因琐事与好友发生争执后将其杀死。2003年被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终审裁定为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06年7月进入我监狱服刑,服刑期间陈某表现悲观消极,监规意识淡薄,2008年因不服从监狱管理,四处散布反改造言论,被监狱确定为顽固犯。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犯因分析
1.金钱至上,拜金意识严重
陈某出身农民家庭,家庭贫困,从小认为金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陈某自学法律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竞聘为大型企业法律部任主任,在工作期间,陈某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2.知法犯法、心存侥幸
陈某作为法律工作者,熟识法律法规,但在案发后非但没有及时投案,反而心存侥幸,并企图运用法律知识和反侦察意识来破坏现场,销毁证据,将被害人碎尸、弃尸,妄图逃脱法律的制裁。
3.性格多疑、暴躁,报复心强
陈某个性极端,多疑,报复心理较强,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因怀疑牌友出老千而大打出手,进而诱骗至自家中将其杀害。
(二)入监改造表现
2006年7月,陈某调到我监狱服刑。在服刑初期,陈某悲观失望,表现消极,主动与家人断绝关系。一是无法面对失去人身自由的现实。二是刑期长并遭遇家庭变故,妻离子散。三是对于监狱管理存在诸多不满,反改造言论不断,多次向外写信举报。
(三)心理行为测试结果
监狱组织对陈某进行了心理测试。
1.16Pf测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1:16Pf测试结果
陈某性格偏执,固执,内心敏感、自卑但争强好胜,喜欢支配他人;情绪体验深刻且多变;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愿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感受,多疑。
2.SCL-90测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2:SCL-90测试结果
陈某躯体症状明显,具有高血压,胃痛等慢性疾病,常有头晕、头胀、紧绷、心慌、心跳快、虚弱感觉。强迫症状较明显,敌对心理较强,抑郁情绪严重,自我评价比较低,情绪低落明显。
(四)教育矫治的难点
1.陈某因刑期较长,悲观失望,改造动力不足,服刑后与家人断绝来往,缺乏社会支持。对未来没有规划,心中没有牵挂,心态消极是致其改造失败的关键因素。
2.陈某性格自负且偏激,入监后社会能力受限,陈某熟识法规条文,寄希望于自己熟悉的法律技能来为其获取更多权益,多次反映未果不但没有使其警醒,反而一再加深其错误认识,性格愈加极端。
3.陈某曾因违纪行为被监狱依规处理,自认监狱处理不当而产生抵触情绪,此后,多次收集资料,并向上进行反映。久而久之,陈某心理扭曲,将反应问题作为日常消遣方式,以此对抗监区,陈某主动收集所谓资料,诬告民警,反改心理凸显。
(五)矫治方案
综合陈某的情况,针对其个人特点和矫治难点,制定如下矫治方案。
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科学评估 制定方案
监狱成立顽固犯教育矫治课题组,针对陈某性格偏激且报复心理强等特点,结合成长史、案情、服刑后的具体表现进行深入分析,组织开展心理测试评估、危险程度评估。进而制定教育矫治方案。
方案重点通过心理矫治引导陈某找出症结,化解内心矛盾;采用法理结合的教育方式,让陈某端正身份意识,正确理解监狱管理工作;积极寻求陈某的社会支持,修复家庭关系,激发改造热情;鼓励其通过体育锻炼和写作等方式来舒缓压力,体现自身价值。
第二阶段:多措并举 有的放矢
1.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通过多次心理咨询,重点围绕陈某性格偏激,认知偏执及一些非理性观念来分析,让陈某形成初步的自我认知。其中,针对陈某坚持的“他(受害人)骗了我,他就是坏人,他就该死”的绝对化错误认知,运用开放性问题和苏格拉底式提问,尤其是采用价值式、极端式和夸张式询问法,如“你对他骗了你这件事如此厌恶,以至于你杀了他,对你有意义吗?”“他是骗了你,那对你而言,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呢?”“那每个说过假话的人都应该被处以极刑吗?”“你有没有说过假话呢?你的家人有没有说过呢?”等来引导陈某主动思考,帮助陈某层层剥茧,运用摄入性谈话、情感反应、内容反应等技能,发现陈某症结,启发引导。
2.明法述理,走出误区。针对陈某坚持反映的管理和计分考核等问题,监狱教育矫治小组整理近十年司法部、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的相关管理文件,以法规条文出发,以具体事件进行分析,以同时期的管理案例进行参考,逐条逐项的对陈某心怀芥蒂的管理问题进行解释,从根本上改变了其认识上的错误。结合陈某凡事都以“法”为思考问题出发点的特点,引导陈某认识到,法律不是个人罔顾现实情况,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手段,既然学法、信法、用法,就更应该遵法、守法。2016年国庆期间,监区组织服刑人员乒乓球赛事,陈某取得了第一名,监区民警以此为契机进行引导,将比赛规则与监狱管理规定相类比,启发陈某对于监狱管理的合法性和普遍性进行思考,明确“无规矩不成方圆”,引导陈某走出思想误区。
3. 联系家人,亲情感化。以陈某服刑后主动与家人断绝关系为切入点,充分挖掘陈某的内心想法,分析认为陈某在服刑后,为了避免自身案情对家人有过多影响,狠心主动与家人断绝关系,内心既存在悲观失望,更存在愧疚遗憾,因此监狱多次与其家人进行沟通交流。说服其前妻放下心结,积极配合监狱,主动与陈某进行沟通交流,逐步引导陈某重新了解家庭现状,利用陈某压抑多年的对家人的思念情绪,唤醒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针对陈某对其女儿的愧疚心理,经监狱与陈某的女儿沟通,在狱外拍摄了一段其女儿鼓励陈某改造的视频,在播放视频时,陈某看到日思夜想的女儿能在视频里鼓励自己积极改造,瞬间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连连感谢监狱领导和民警。多年的愧疚和亏欠,绝望和迷茫都转变成了早日出狱,与家人团聚的憧憬和期待,重燃了陈某积极改造的热情。
4.对症下药,分压减负。分析陈某的性格特点和梳理其改造表现,利用陈某爱好打乒乓球的特点,引进乒乓球设施,借体育运动减轻陈某的改造压力,健全自身人格。包管民警通过个别谈话了解陈某有写作的想法,分析写作可以作为陈某情绪的宣泄方式,也是了解陈某内心的途径,同时,通过写作可以充实陈某的改造生活,进而对未来产生希望。因此,监区鼓励陈某进行写作,安排写作水平较高的民警与其进行交流引导,陈某的部分稿件在监狱广播站、《迁善报》等进行发表,进一步唤醒陈某的改造热情。
第三阶段:重塑自信 迁善改过
1.陈某积极投稿,写出自己的改造心得,并完善素材,期待以后可以将自己前后截然不同的改造方式和感悟整理成书。
2.陈某通过亲情电话和信件往来方式,积极修复与家人隔阂多年的亲情关系,安心改造。
3.陈某对过往的不合理诉求进行反思,并积极与其他服刑人员交流,完成了从一名反改造言论不断的顽固犯到肯定监狱管理的积极改造服刑人员的转变。
(六)预期矫治目标
通过教育矫治,使其认罪悔罪,服从管理,积极改造。
【教育改造成效】
目前,教育矫治取得了明显成效。陈某心理状态良好,scl-90得分将至112分,16Pf测试显示其稳定性和自律性都有明显加强,能够正确看待且服从监狱的管理,打消了无理申诉的念头,并在同犯中现身说法,协助监区做他犯的思想工作。监狱于2017年11月底将其顽固犯进行撤销。
顽固犯是犯群中的特殊群体,面对顽固犯的教育改造,要及时分析研究顽固犯的个性特点和现实问题,组建教育矫治团队,制定科学改造方案并精心实施。针对顽固犯的思想顽疾,要确切分析其现实问题、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个案中,我们在充分掌握真实情况,结合心理评估、危险性评估等科学分析手段,以其愧疚心理为切入点,以解决法律认识为关键,逐步感化,达到了安全转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