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陈某严重心理问题的矫治报告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陈某,男,1990年出生,小学文化,未婚,海南人。2010年因故意伤害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民事赔偿金8万余元。2014年3月获得减刑6个月,因危险行为受警告处罚被扣减减刑幅度4个月。2016年3月获得减刑6个月,因消费过高、未上缴赔偿金被扣减减刑幅度5个月。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自幼在临高农村长大,父母文化程度很低。小学毕业,12岁辍学到处打工,父母关心极少。
(2)社会经历:打工期间,去网吧上网与别人发生矛盾,随即纠结同伙将他人捅死。随后自首。
2.入监改造表现
陈某服刑期间,各方面表现良好。2014年因减刑有意让家人缴纳部分赔偿金,家人无力承担,导致与父母关系紧张。2016年减刑裁定下达后,陈某情绪低落,沉默寡言,不愿与他人交流,消极对待服刑改造,有失眠症状。
3.心理行为表现
陈某性格偏内向,少言,除老乡外与他人交流较少。比较自卑敏感,情绪易怒易波动,略偏激。
心理测试结果如下:
(1)焦虑自评量表:67分,有中度焦虑。
(2)罪犯个性分测验(1.0正式版):
PD1外倾48分,无明显外向或内向特征,介于孤僻和合群之间;PD5波动 56分,情绪比较波动易变,起伏不定;PD6冲动 58分,比较感情用事,冲动莽撞;PD8自卑 63分,较强自卑感,对自己能力和表现自信心不足;PD9焦虑 63分,焦虑感较强。
根据临床资料收集分析,排除精神障碍,心理冲突常形,不良情绪已泛化,社会功能受到较大影响,应为严重心理问题。
4.心理矫治难点
(1)环境因素:陈某主要与几位老乡来往,不能与更多人交往,心理压力不能转移外泄。
(2)心理因素:情绪易激动,固执自私,为人较自卑。
(3)人格因素:陈某性格偏内向,少言,缺少与人沟通的技巧。
5.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帮助陈某消除因减刑幅度扣减大引发的负面情绪。
(2)长远目标:改善陈某的不合理认知,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进而改善面对负面事件急躁固执的认知模式, 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
6.矫治方案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事件(A),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等认知内容(B),因此要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C)。
矫治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明确陈某的ABC。通过与陈某交谈,初步分析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焦虑情绪,不愿与他人交流,消极对待改造,有失眠症状;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减刑幅度被扣5个月;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陈某对自身改造过分看重,认为法院应该按自己预期给予减刑;裁定扣了幅度,就认为自己改造很糟糕,导致对人生的怀疑。不合理信念中绝对化的要求和糟糕至极特征明显。
作业:让陈某结合自己的问题,用ABC理论初步分析;每日睡前进行15-20分钟想象放松训练。
(2)领悟阶段。查看作业发现,陈某分析较粗略;放松训练使陈某的焦虑症状有所减轻,睡眠有一定改善。咨询师帮助陈某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使他理解并认识到:第一,引起焦虑的不是减刑幅度扣减而是他对此事的看法——改造表现好必然减刑,减刑达不到预期就认为服刑乃至人生无望的理念;第二,改变情绪、消除焦虑不是致力于改变法院裁定,而是改变自己的认知。只有消除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彻底消除焦虑失眠等症状。
咨询片段:
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目前的情绪状态?
陈某:我觉得是法院扣了我的减刑幅度。
咨询师:法院扣幅度是生活事件,也叫诱因,但这可能不是根本原因。
陈某:(沉默)……那是什么原因?
咨询师:是你对事件的一些看法。房间内还有一个被扣了四个月,但他心情没这么不好,为什么会这样呢?
陈某:不知道。
咨询师:那是不是你俩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呢?
陈某:可能吧。
咨询师:减刑达到你的预期就能证明你的价值吗?
陈某:是的。
咨询师:在你的人生里还有没有其他的方面证明你是有用的呢?
陈某:好像有的。我以前在外面的时候也有辉煌过。我小学文化但好学肯干,老板还是很看得起我。
咨询师:这样的优点还在,这样的辉煌以后也可能再有。这样看来,一次减刑没达到预期并没有让你跌入人生谷底。
作业:观察了解相同遭遇囚犯的情绪行为表现。
(3)修通阶段。第一,与陈某的绝对化的要求认知理念进行辩论。陈某认为获得足够表扬基数,法院应该减刑。咨询师帮助陈某认识自己幅度被扣不是改造表现不好,而是消费过高却无力缴纳赔偿金。第二,引导其换位思考:假如陈某是被害人,对方的减刑假释是否会影响自己。从而理解法院减刑政策的合理定位。赔偿被害人是自己必须承担的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是相互牵连的。第三,引导陈某认识到尽管减刑裁定已经生效,减刑只是人生的一个片段,未来还可以努力,自暴自弃于事无补。从观察同犯面对负性事件得知,人总会有不顺心事件发生;面对同样的负性事件,不要有糟糕至极的想法,认识到事情发展有其规律,有些不是人力所能控制,遇事要冷静分析,不要意气用事,而要开阔心胸。
咨询片段:
陈某:我发现同犯一样被扣了幅度,却没什么太大感觉。
咨询师:他是怎么想的呢?
陈某:他想的是自己把纪律劳动做好就行了,减刑不一定按照意愿来。我想的是表现好,法院必须给我减刑。
咨询师:是的,减刑在法律中是种“奖励”,而不是应该减,必须减。你想的“表现好,必须减刑”太绝对了。刑事责任你在监狱服刑,民事责任你还是要赔钱给被害人的。
陈某:但我没钱赔啊,不是有钱不赔给他。
咨询师:你没钱赔偿,但消费超过限额,所以法院扣减幅度。如果赔偿与不赔偿都一样的幅度,不是有失公平吗?
陈某:哦。
咨询师:假设你是被害人,对方有钱不赔偿你而拿钱消费,也就是不负民事责任,你会有什么感觉?
陈某:那总得让他多做几个月牢。
咨询师:那回到你身上也是一样。你多做五个月也是被害人一方愿意看到的。
作业:要求他写“想法日记”,检验每个想法中的不合理成分。
(4)再教育阶段。首先检查作业,陈某已经能够逐渐识别绝对化和糟糕至极思维的存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正。其次对咨询情况进行总结,让陈某谈自身感受,强化合理认知。陈某认为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确实理解了原来不能理解的问题,消除了遇事偏激冲动的行事特点。再次进行模拟训练,假设再有负面事件,如何摆脱情绪困扰,防止自己走入认知误区。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两个多月的矫治,陈某焦虑情绪明显减轻,饮食正常,不再失眠,也愿意参加劳动改造和同他人交流。陈某反映可以理解法院扣减幅度行为,陈某不良情绪基本消除,认知能力有所改善,咨询目标基本达到。咨询结束后,焦虑自评测验标准分由原来67分降至42分,恢复到正常范围。
因减刑幅度被扣减而导致情绪和行为异常,是罪犯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化解此类问题首先要释放掉一定的心理压力,然后再找出其情绪异常的心理原因,根据个案当事人性格特点,制定咨询方案。陈某文化程度低,不能换位思考,又自卑内向,所以在制定方案和咨询过程中要多加引导,让其试图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看到事件发生的合理性,学会理性面对,进而完善认知模式。在解决个案心理问题的同时,要注意解决他的法律认知问题,让其认同法院减假政策的合理性,让其理解赔偿被害人是自己必须要承担的民事责任。每个罪犯的个性特征都不同,我们在咨询过程中要注意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