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山东省监狱服刑人员朱某的教育改造案例

山东省监狱服刑人员朱某的教育改造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朱某,男,1986年生,山东齐河人,小学文化。2012年朱某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七个月,于2012年9月入狱服刑,于2016年4月、2018年2月减刑两次共计一年六个月,现刑期十二年一个月,剩余刑期三年六个月。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朱某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五岁时父亲早逝,兄妹三人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自幼家庭贫困,父亲角色的缺失对其童年早期成长影响较大,朱某小学四年级后辍学。自述其童年时期非常调皮,经常惹事、打架,同时也源于自卑和怕被人看不起。

(2)社会经历:2000年,朱某十四岁即开始外出打工,先后在某床垫厂和某乡镇打工。打工期间结交了一些社会青年,开始称兄道弟。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朱某与多人交叉结伙,在多地通过撬锁等方式盗窃车辆二十三辆。

2.入监改造表现及原因

朱某在日常学习劳动改造中,表现积极,肯吃苦,认罪态度好。但脾气暴躁,容易激动,常会与他人产生摩擦冲突。民警多次针对其缺点与其交流,个人对自身缺点有自知力,事后也表现出后悔态度,但依然经常性控制不了自己火爆的性格,产生一些过激行为,导致犯群关系较为紧张。2014年9月因与其他罪犯打架受到禁闭惩罚。

3.心理行为表现

朱某性格外向,思想单纯,易激动,情绪管理能力差,容易受他人挑唆。

2019年1月,朱某主动寻求监区心理矫治民警求助,表示自己近期心情比较郁闷,烦躁焦虑,睡眠不好,而且感觉火气比较大,别人一旦做什么事儿看不顺眼,就想去发发火。希望学习一些东西来让自己充实起来,但又比较自卑,觉得自己啥都没法做好。闲暇时间,很多娱乐活动都引不起兴趣来,总感觉心里发慌,晚上睡不着觉,不知道出狱后自己的出路在哪里。近期劳动改造压力较大,觉得自己脑子里很乱,对目前的改造环境的变化感到不适应。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认知因素:受限于文化程度和成长环境,朱某学习能力一般,对自身信心严重不足,因此对个人未来出路比较消极。容易内归因,导致个人压力过大。

(2)性格因素:朱某有一定的冲动型人格表现,且十分好面子,由于思想较为单纯很易受他人挑唆,因此往往容易在犯群矛盾中被别人“当枪使”,事后又十分自责。

(3)心理因素:朱某由于自卑导致比较敏感,容易在情绪宣泄过后进入低落时期,导致出现双向情感障碍的症状,也就是轻躁狂与抑郁表现交替出现。

5. 预期矫治目标

(1)抑郁情绪得到缓解,提高改造稳定性,找到个人改造目标,建立自信。

(2)行为控制能力得到强化,学会正确管理个人情绪,减少过激行为,改变行为方式。

6. 矫治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并结合朱某的现实改造表现,民警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让朱某尽快放下包袱,早日投入到正常改造中。

选用人本主义疗法进行心理治疗。采用倾听、鼓励等方法,给朱某提供心理支持,通过为其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朱某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通过改善其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从而改变其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心理矫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做好基础工作,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这一阶段主要是收集各类信息和作出心理诊断,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通过个体咨询初访,了解到朱某心理状态,表现出情绪抑郁低落与轻躁狂周期性出现,焦虑,兴趣降低,有自知力,主要诱因在于对自我能力的无力感和对出狱后出路的迷茫,有具体原因,无泛化表现,持续时间较长,诊断为轻度双向情感障碍。监区民警在例行谈话中根据其城府不深、坦诚的性格特点,迅速与其建立相互信任的亲密关系,并时刻关注其个人表现和状态。通过积极的关注,引起朱某个人积极表现的反馈,起到激励的作用。

第二阶段:帮助进行情绪管理,引导其重塑健全人格。运用人本主义疗法,积极倾听,使其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注,从而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并运用升华法,在消除其抑郁情绪的同时,改善其不良的行为习惯。

首先,积极倾听,建立心理支持,帮助其消除抑郁情绪。通过前期沟通了解到,其心理压力主要来源是劳动改造压力较大,个人不善于沟通,迫切需要倾诉对象。对其进行心理支持,引导其遇到问题多与民警沟通,并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帮助其卸下包袱,引导其学习如何进行情绪管理。具体操作为:为其布置作业,在与他人交往中,一旦感到自己想要发脾气,先数五个数字,并逐步增加数字量,逐渐学会冷静面对冲突矛盾。

其次,引导其找到自身价值,树立信心。针对其自卑心较重、家庭困难、自己不争气、没有一技之长等问题和烦恼,引导其积极学习。一是鼓励其积极参加狱内组织的各类学习班和文体活动。二是引导其多读书看报,关注国内外大事,提高个人文化素养。三是对其在劳动生产中的优秀表现给予肯定和支持。鼓励其在自身工作优秀的同时,学习如何去带动他人提高效率。四是帮助其进行个人生涯设计辅导,帮助其对未来树立目标。针对其对未来前景感到迷茫的问题,由监区负责心理矫正的民警对其进行生涯设计规划。帮助其进行个人的SWOT分析,分析其个人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通过梳理其个人现状,并结合其出狱后的个人打算,让其个人认清自身的定位,从而缓解直到消除其对未来的迷茫感觉。

再次,民警指导其进行渐进性放松训练,睡前的自我暗示催眠,以帮助其自己调节自身状态,控制负性情绪。

第三阶段:重塑信心,结束心理矫治。心理治疗后,朱某抑郁情绪逐渐消除,人际关系也得到较好的改善。持续对其进行积极关注,了解到其在劳动改造中表现积极,工作效率高后,任命其为其所在生产流水线小组长,让其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在对其表达信任的同时,指导其在劳动岗位上学习统筹、管理、沟通能力,帮助其自省日常行为中应注意的地方,引导其学会情绪控制和情绪管理,从而引导其性格的改变,从而提高其对自己未来的自信心。

【教育改造成效】

心理学理论中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说明了主观能动性对于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经过民警六个月的持续关注和心理矫治,朱某的情绪控制能力明显提高,在犯群日常交往中出现矛盾时能学会妥善处理。在民警的积极关注和激励下,朱某改造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朱某自述能吃好饭、睡好觉了,个人也更自信了,通过自我审视和生涯设计,觉得好好改造还是有希望的。通过其他罪犯了解,朱某与其他罪犯关系缓解,且由于主动帮助他人化解矛盾,构建了一定的友谊、树立了一定的威信。

教育转化民警反映朱某改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向民警汇报自己想不开的问题。且在日常劳动改造中,多次由于工作出色获得表扬和奖励,在被认命为劳动小组长后,个人感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了认可,从而更加积极的表现,其双向情感障碍也有了显著的缓解。

通过这个案例,民警深刻体会到:了解到罪犯的真实诉求,从而有针对性的激发罪犯的自信心,相比较于空洞的讲道理或者谈政策,要有效的多。对罪犯的积极关注和激励,让罪犯感受到他是被重视的、是被期望的,能够让罪犯从自身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自我控制情绪、自我约束行为,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升华的效果。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