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汉口监狱服刑人员曹某的教育改造案例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曹某,现年58岁,已婚,育有一儿一女,因绑架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未执行,2001年8月21日投入监狱服刑。2016年12月30日,曹某在车间劳动时,趁互监组成员不备,用互监组成员机台上的剪刀,将自己左手手背表皮割破。曹某的行为属于以自伤自残手段逃避劳动的违纪行为,给监狱监管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被监狱给予记过处分。由于曹某受记过处分,监狱为其换改造环境,于2017年3月20日将其调入五监区服刑。起初曹某表态,换了监区换了环境会好好表现,安心服刑,但实际表现却背道而驰:改造态度消极,行为规范养成差,经常在民警点名时不答到,角色意识差,对民警缺乏尊重,抗拒劳动,长期消极怠工,不服从劳动安排,每月布置的劳动任务从未完成。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全面搜集个人信息,进行深度剖析
充分了解曹某种种表现形成原因,有助于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针对性强的矫治方案。民警通过心理测验、行为观察、个别谈话、犯罪事实判断、现实改造表现分析等,对曹某的个人信息进行多方位的收集和分析,从而对曹某的顽危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诊断。
1.从曹某的社会阅历分析,曹某受过高等教育,在棉纺厂工作,因不满足生活拮据现状,走上绑架勒索的犯罪道路;
2.从曹某的婚姻家庭分析,曹某服刑十几年,夫妻感情淡薄,丈夫几年未来接见,女儿远嫁浙江,只能靠亲情电话联系,儿子外出打工,每年来监狱接见一次,曹某自认为亲情的冷漠导致其心境恶劣。
3.从改造现实分析,曹某服刑十几年,且身体双腿行动不便,长时间人身自由的剥夺使其焦躁不安、空虚,对早日出监信心不足,表现为自闭、抑郁,时有破罐破摔的念头,以致于出现诸多的违规违纪行为。
4.通过对曹某的心理测评结果看,曹某高智商、高怀疑、高焦虑、低自律的个性障碍,表现出焦虑、悲观、消极、苦恼、多疑、敌意、不信任、情绪紧张、对生活无信心,内心抵触,戒备心理强烈,与她人保持心理上的距离。
5.从曹某的法律意识看,曹某曾希望家人托关系为其办理保外就医,在希望破灭后开始颓废、消沉、自虐、装瘫,达到保外就医的目的。曹某思想偏激、动机不纯、行为怪异,法律意识淡薄的曹某将自己推向自毁的悬崖,根深蒂固的愚昧无知使其越走越偏。
曹某个性偏执、爱走极端,通过不断伪装自己来逃避改造,将自己变成人人厌恶的对象,服刑人员对她唯恐避之不及,不愿与其互监;最终曹某成为民警眼中的烫手山芋,“顽危犯”成了曹某的特殊标签。
二、科学制定教育转化方案
转化曹某是一个极其细致、复杂、周期长、动态性的攻坚过程。主要利用目标激励、解决问题、矛盾化解、个别谈话、亲情帮教、疾病治疗等方法多层次、多方位进行。
首先民警以亲情作为突破口,通过联系其妹妹来监狱亲情会见,对其进行劝说和疏导,从而激发曹某自我改造的向上动机;同时讲解法律法规、监规纪律,改变其认知,消除其投机取巧,善于伪装的抗改心理,并制定教育转化方案:
1.进行认罪服法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学习监狱法和保外就医的相关规定,让其明白不符合保外就医病情,监狱绝不会为其办理相关手续。
2.帮助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制定康复计划,使其增强生活的信心;
3.刚柔相济、恩威并举,打消其投机取巧抗改心理;
4.加强亲情帮教,唤起其生存意识,促其积极改造。
三、转化方案具体实施情况
1.循循善诱、真诚关怀、打开心扉。
起初,曹某拒绝与民警沟通,装聋作哑、我行我素、执念不改;民警找曹某谈话了解情况,通常是问一句答一句,对自己的问题避重就轻;做事不紧不慢,能偷懒就偷懒,在思想上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犯罪的真正根源,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劫数,反正身体行动不便,一心想呈报保外就医,消极怠工。
民警从生活方面给予关心,了解她能否适应新的改造环境,生活中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亲情会见后及时谈话鼓励,一次次的促膝交谈,用真情关爱打动曹某,起初曹某戒备心理很强,言语闪烁其词、避重就轻与民警玩心理战术,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模样。民警耐心地分析当前的监狱政策形势,对她应该持有的改造态度,民警摆事实讲道理,用其身边一个个同改的真实事例警示曹某,让其认清利弊,端正思想,告诉她作为服刑人员,首要的一点就是要遵守监规纪律,在监狱服刑,想靠投机取巧是行不通的,唯有安心改造才是唯一的出路。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民警反复劝导和多次警示教育,曹某慢慢放下戒备,敞开心扉与民警交流。
2、争取亲情帮教,促成积极心态。
曹某调入新监区后,其子女一直没有来接见,曹某每月都给妹妹打亲情电话,了解自己子女的生活情况,在曹某家属前来会见的时候,民警耐心地做其家属的思想工作,并与其家属交流了曹某消极改造的现状,请家属对曹某进行疏导,民警真诚的语言,感动了家属,家属答应一定会配合民警工作。曹某妹妹告诉她,她的女儿远嫁外地,已为人母,没娘家人可以依靠,过得并不幸福;其儿子因参与网络赌博欠了外债,不得已才外出打工,如果曹某以目前的身体状态回家,只会成为家人的负担,并拖累家人,曹某懊恼自己不能给子女分忧,愧疚得泪流满面。民警及时谈话疏导,其子女的孩子都还小,需要老人帮扶,如果以其目前的身体状况办理保外就医,不仅不能给家人分忧,反倒成了家人的负担和累赘,让其多为家人考虑。曹某表示会振作起来,不愿被家人嫌弃,会调整自己的状态。
3.解决实际困难,唤起改造希望。
曹某最大的问题是下肢功能性无力,无法独自站立行走,生活无法自理。民警关心其健康状况,鼓励其积极锻炼,争取早日站起来的。日常生活中,安排互监人员对其日常生活方面给予全面照顾,民警以“人人有责”的思想,动员监舍人员齐心协力,全员参与,主动照顾曹某日常生活,同时布置互监组成员帮助其康复锻炼和双腿按摩;曹某生病时民警及时带其就医,民警用诚心,信心,热心,细心和耐心去温暖融化其冰冷、淡漠的心。曹某的态度由消极转变为积极,往日的苦瓜脸渐渐有了笑容,与民警交谈时也能真诚的的吐露内心的想法,不再抵触民警的教育,为后续教育转化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4.找准思想根源,打消其妄图保外就医的想法。
健康对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无法行走的人最期盼的是能够站起来,但曹某没有这种心态和表现,民警分析认为曹某的心态与正常人完全不同,主要症结在于其不愿意康复锻炼,不想尽快恢复健康,是想以双下肢无法行走为由,申请保外就医,而达到逃避服刑改造的目的。诊断出了“病因”,民警第一时间找曹某谈话,做其思想工作,直指要害,明确指出曹某的身体状况及病情不符合保外就医条件,监狱无法为其办理保外就医手续。之后,民警进一步做其思想工作,为其讲解保外就医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告诉曹某:“你如果真有病,监区民警带你去医院做医学鉴定,病情符合保外就医条件自然会帮你办保外就医,不需要你做任何动作。你现在没有病,搞再多花样,也无济于事,任谁都不可能为你办理保外就医,更何况夜间巡查的时候,我还发现你的双腿都能动了,自己可以翻身,调监控可查。”在监区民警轮番教育下,曹某心虚的低下头,无言以对,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感到懊悔。
5.正面引导,规划新生蓝图,畅想美好生活。
曹某曾在思想汇报中写道:服刑十余年,余刑不足一年,不敢奢望新生后的生活,面对家人愧疚不已,恐惧新生后家人不接纳。日常谈话中提到家人就忏悔不已,担心被家人抛弃,新生后给家人带来麻烦。
在掌握曹某这一矛盾心理后,为排解曹某顾虑,民警与其家属取得联系,经过多方联系和沟通,曹某多年未来接见的丈夫,终于愿意来监会见。在会见室看到丈夫的曹某惊讶不已,激动得泪流满面,曹某的丈夫一番话,给曹某打了一针强心剂:“你安心服刑,等你新生后,一起安度晚年。”曹某万万没想到丈夫会接纳她,有了丈夫的许诺,亲情的温暖,曹某脸上有了明媚的笑容,重拾新生希望和期许。
民警疏导曹某唯有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让曹某换位思考,如生活不能自理,“久病床前无孝子”,谁能不离不弃的照顾生活起居?为了不拖累家人,规劝曹某必须做出改变,让家人能接纳她,以全新的状态迎接新生,并为曹某规划新生出监后的美好生活,在民警引导教育下,终于唤醒了曹某对新生后生活的向往,渐渐地曹某改造态度发生了转变,民警鼓励其站起来慢慢行走,这时候才发现曹某由于长期装瘫不下地活动导致其腿部肌肉发生生理性萎缩,站立起来都很吃力。民警通过心理暗示、语言鼓励、正面引导等方式,通过反复暗示“接受康复训练有利腿部站立和行走”“你一定可以站立起来”“你一定可以走出监狱大门”等使其建立信心,用意志去克服困难,在民警的鼓励下,曹某尝试着扶着床边练习站立、每天主动进行腿部康复训练和腿部按摩。目前在互监组成员的搀扶下能站立,从站立到行走,从行走到自己扶着楼梯扶手上下楼梯。当前,曹某改造态度较之前有飞跃转变,曹某即将新生,面对新生后的生活信心满满,曹某表示,将会谨记民警教诲,不辜负民警期望,感谢民警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
【教育改造成效】
与调入监区初期相比,现在曹某在各个方面均发生了明显转变,对曹某的教育转化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心理方面:通过建立信任和心理治疗方法,成功消除了曹某对他人的严重戒备心理,使其逐渐敞开心扉,卸掉防备,战胜心理危机。日常改造中她愿意主动与他人沟通,性格日渐开朗,从调入之初的悲观绝望转变为现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思想方面:通过法律法规教育,曹某能够正视自己装病的错误思想和言行,消除了装病达到保外就医的目的;对监狱和民警不抛弃、不放弃自己的措施和行为心怀感恩。
三、行为方面:调入初期曹某改造动力缺失,以病犯自居,逃避学习和劳动。在民警多方位正面引导后,现在的曹某在改造中不但能自觉遵守监规队纪,还能主动参加监区组织的各项教育改造活动,尽自己所能进行劳动,改造表现产生了质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