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一例刑释转强戒罪犯循证矫治案例

一例刑释转强戒罪犯循证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于某某,男,1999年12月24日生人,初中文化,无正当职业,2018年11月因故意伤害罪被房山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半年,2018年12月转入北京市沐林教育矫治所四大队执行剩余刑期,同时于某某释放后将进行强制戒毒一年。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犯因性因素分析

(一)现实表现分析

年岁较小,思维活跃,自控力不足,入所后经常与他人聊天,影响班内纪律氛围,主观性强,对于积极力量的正规劝导有逆反心理,经常发生口角。因为从小厌学,在所内学习状态差,服刑人员行为规范背记、内务卫生学习、队列训练等进度极差,民警多次批评教育后效果不佳。

(二)档案及成长经历分析

于某某从没喝过母亲的奶水,因为父母忙,爷爷奶奶家环境也不好,所以基本都在姥姥家度过,虽然与父母家距离比较近,但基本几天才见一次。从小姥姥和姥爷很宠他,要什么都给买,去哪都接送。于某某在四年级时认为总让老人接送上学不好看,就拒绝了老人的接送,同时那年,他的父母离婚了。上了六年级以后,他认识了很多高年级的人,天天与他们混在一起,染上了不良风气,学抽烟、打架,交女朋友。姥爷发现他身上的烟味,他就撒谎是同学家父亲的烟味。有一次姥爷在他书包翻出了烟和打火机,给了个嘴巴并询问情况,他还狡辩说这是别人的。六年级下学期他喜欢上一个比他大一届的女生,暑假为了女朋友跟别人打了第一次架,因为有一个男生总骚扰自己女朋友,于是就叫了几个哥们把那个男生打了,打得不轻,对方报警了,当晚警察来家了解情况。过了几天警察把家长们约到一起,把事情协商解决了,他家赔了被打男生6000多元钱。因为这次打架,妈妈便把他接回家住,往后就和妈妈和继父一起生活。在学校慢慢认识的闲散朋友越来越多了,天天只想着玩和谈恋爱,也就没有心思上学,回家只玩电脑游戏,上学基本天天都迟到,慢慢就不去了。后来自己决定不上学了,天天在家玩电脑。半年过去了,家人给找了个中专,开始还认真学习,上了一年多就再也没有去过,仍然是天天在家玩电脑。在流行踏板摩托的时候,跟姥爷要钱买了一辆,玩了一阵又喜欢上了越野摩托,又跟姥爷要钱买了一辆,还结识了一帮玩摩托的朋友。

2016年因为好奇,接触到了冰毒,第一次吸食完,就感觉发飘,头皮发麻,3天没睡着觉,用手机APP唱吧唱了3天的歌。当时还没成瘾,自认为没什么坏处,毒资也是朋友出的,就多吸食了几次,后来成瘾了,因为朋友特有钱,跟他关系又很好,连着吸食了一年没断过,后来他觉得这样不是事,想找点事干,把这个戒了,就很少和那个朋友联系了。

2016年又打了一次架,一年后在警方的要求下把事情解决了,他被看守所拘留了7日,连同3名同案人赔了40万,办了取保,因为有前科,判六个月缓刑一年。2018年吸毒的朋友联系到他,于是又开始吸毒。一次他朋友吸毒被抓,把他给供述了出来,经过验头发,结果阳性,于是送到了海淀拘留所14天,因为取保期间再犯,就被执行了剩余刑期。

(三)心理测量量表分析

1. 教育矫治质量评估(CCQA)测量结果。

维度

总分

在所需要

心理健康

负性思维

罪错归因

偏差行为

人身危险

生活态度

帮教条件

人生规划

总分

2.71

2.8

2.8

3.58

2.67

3.63

1.29

2.92

1.83

2.27

2.90项症状清单: 总体平均分1.86,稍高,但总体趋于正常水平,其中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素稍高。

3.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16PF--成人)

二、根据本案例的背景情况,提出具体问题如下:

1.负向思维明显,认知行为有偏差,解决问题能力差,缺少方法,伴有轻微焦虑偏执心理,精神容易紧张,自控能力差。

2.从小缺少父母教育,姥姥姥爷过于溺爱,缺少正向家庭教育,从小交友不慎,缺少引导,接触社会不良风气较早,做事容易冲动,不记后果,导致养成恶习(吸烟、打架、吸毒等)。

三、矫治过程

(一)正念减压

针对于某某最棘手的问题是规范意识差,首先通过正念疗法入手,主要利用正念疗法来训练集中注意力,开始在基础的身体扫描和呼吸觉察训练上经常无法完成,主要表现为:小动作多、受外界干扰大、睡着了等。于某某认为正念训练除了助睡眠,没其他用途,是浪费时间,所以就不愿参与这项训练。于是在第二周的课程开始,民警逐渐将正念疗法的目的和目前世界应用状况进行讲解,并将大队以前典型正念训练结果给他看,使他感同身受,这时候他才逐渐确立了训练的信心。在第二周的课程开始,通过观察发现,于某某逐渐投入到训练中来,虽然还是有小动作,受外界干扰较大,但相对第一周有明显进步。随后开始进行记录愉悦事件、不愉悦事件以及后期的沟通日志,通过这些记录,他自己叙述“以前对这些情况从来没去想过,就是发生就发生了,所以有时候的我的反应并不正确,通过这种要求式的作业,强迫自己去分析这些事的两面性处事结果,现在对有些事情发生时,我能简单想一想您带我做过的作业,比如上次班长让我别聊天,班副也提醒我别说话,我当时迟疑了一下,就想了想是不是说话说多了或者说了不该说的话,然后觉察到班长班副提醒的对,最后我对班长班副说了谢谢”。

与其谈话了解到,“我现在完全能坐下来了,或者躺着时候不睡觉,呼吸的时候能感觉呼吸的频率和肺部的张弛,扫描的时候能感觉到当时所有肢体的感受,吃饭时候能专心体会口感,刷牙的时候专心感受牙刷在牙齿间的穿梭,甚至感觉挺有意思的”,综合来看,其注意力集中程度和自我觉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调整认知,改变对吸毒的认识

通过正念疗法训练了自我觉察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后,开始进入认知疗法,帮助其“透过现象看本质”,改变固定思维模式,探求两面性。因为提高了自我觉察力和恒心力,在此课程中,于某某学习收获较快。

于某某小时候发生过很多次错误,但这些错误往往得不到及时约束或者是严肃批评,造成其养成了不良认知行为,比如此次犯罪和自己吸毒,虽然他很重视“兄弟情义”,但是真到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又会抱怨是朋友害了自己,并没有从认知根源上寻找原因。为此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其主动挖掘元素,提高认知水平并进行归因,并在决策平衡和转移策略方面进行讲解和学习。

通过思维导图,针对主动挖掘的元素进行分析,带其了解元素的本质情况,并寻找替代方案,分析新方案的运行结果。

通过学习,于某针对吸毒和以往多次打架进行决策平衡,他能做出两种以上的决策,并针对决策进行利弊分析,最后选择出最优决策。比如在吸毒方面他说道“我应对吸毒有多重选择,第一我可以像我之前一样,选择吸毒,带来的好处就是有快感,不好的地方就是违法,我还可以选择不吸毒,好处就是省钱、不违法、不好的就是体会不到吸毒的感觉,但是吸毒带来的感觉也可以通过其他正常方式去替代,比如不是那么坏的吸烟,还有好处就是不会接触到不良朋友,我还可以选择自己不吸毒也劝朋友不吸毒,我可以带朋友找找有益健康的爱好,这样朋友没准还很感谢我”。

【教育改造成效】

(一)心理测试结果变化

维度

总分

在所需要

心理健康

负性思维

罪错归因

偏差行为

人身危险

生活态度

帮教条件

人生规划

2.88

2.32

3.0

2.83

2.75

2.88

3.0

2.77

3.0

2.91

1.47

2.32

1.1

1.17

1.75

1.75

1.0

1.08

1.83

1.0

(二)现实表现

本人评价:对自己自身的缺点有了明确认识,特别是做事不加思考方面,让自己做事更有责任感,对于交友和为人处世,有了自己的正确原则。

他人评价:能够在班内与他人平和相处,融入班组和大队氛围,在个别方面成为大队标杆,说明他的规范水平有很大提高。

(三)思考与体会

对矫治对象的基础情况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同时根据科学测量工具和个性化矫治课程,为最终矫正目标注入强心针。

针对服刑人员短期内的恶习矫正成功率高,效果好,如果配合长期方案,如图式治疗克激发其正向思维的持续性和终身性,我想这才是民警的终极目标。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