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危险分子”的挽救 ——一例冲动型人格障碍罪犯的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李某,小学一年级文化,1987年3月8日出生,湖北省公安县人,累犯,2次前科(2006年8月因抢夺被判有期徒刑8个月,2009年3月因抢夺被判有期徒刑1年3个月)。2013年8月份因抢劫、故意杀人被判死缓(限制减刑),2013年10月入监,2016年死缓减为无期。
该犯父母是湖北当地农民,母亲患小儿麻痹症,父亲右足也先天残疾,有一弟弟在广东打工,家庭贫困。该犯于10多年前扒火车摔致头部受伤、左手及左踝关节骨折,手术后钢针内固定。该犯12岁流浪,期间加入盗窃团伙,打工后认识卖淫女覃某,并确定男女关系,不到半个月该女离他而去并重操旧业,该犯因此而生恨并伺机报复覃某,在出租屋内采用掐颈割颈杀害覃某,覃某被及时发现送医院,并被救了下来。该犯以为覃某已经被杀害,在逃亡的过程中又抢劫并杀害路人伍某。
2、入监后的改造表现
在入狱收押时,看守所的押送民警特别叮嘱,称李犯是所里的“头号危险分子”,该犯被判处限制减刑后感到前途渺茫,在看守所曾试图自杀,并袭击过看守所的民察和武警。2013年10月入监第一天,该犯就突然攻击身边其他罪犯,并扬言反正自己也没命活着出去,要找人垫背达到被立即判处死刑的目的,暴露出的行凶和自杀危险性,监狱将其列为重点管理对象,从此该犯也成为监狱的“头号危险分子”。2014年1月因袭警以及伤害其他犯人被送集训,2015年2月又因再次袭警被送集训,2016年5年第三次袭警被单独关押。2016年11月26日经司法鉴定该犯患有冲动型人格障碍。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违纪行为原因分析
该犯入监后出现多次袭警行为,及自杀行为,结合该犯成长史及犯罪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刑期过长(死缓,限制减刑),对前途悲观失望;
(二)患有冲动型人格障碍精神疾病,性格偏激,易躁易怒、易冲动,有突发的愤怒和暴力倾向,对冲动行为不能自控;
(三)缺乏社会系统支持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亲情观念淡薄,形成自卑、反社会心理;
(四)认知水平低下,性格扭曲,从小没有接受系统教育,没有生活技能,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导致该犯人格缺陷严重;
(五)无亲属会见无顾送款,狱内生活拮据。
2、制定矫治目标
针对该犯入监后的表现,结合该犯的成长史和犯罪事实,初步制定以下矫治目标:
(1)现实目标与近期目标
1.进行药物治疗,改善该犯的不良情绪;
2.开展亲情帮教,建构该犯的家庭支持系统;
3.针对性地对该犯进行心理咨询干预,转变该犯面对问题的应对方式;
4.开展行为矫正,加强劳动康复训练和行为规范意识训练;
5.提高该犯的识字水平,让该犯能写书信与家人交流并能进行简单的书报阅读。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减少该犯违规违纪行为的出现,能积极、主动的进行改造,最终实现转化。
3、具体矫治方案及过程
自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监狱对李犯进行了药物治疗、艺术治疗、心理治疗、劳动治疗和情感治疗等矫治措施,具体矫治过程如下:
(1)药物治疗
该犯患有冲动型人格障碍,属精神障碍的一种,目前治疗上通过药物很难改变一个人既定的人格,但通过药物能控制人格障碍病人的一部分症状,稳定病人情绪与改善睡眠等。监狱医院与地方医院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对该犯给予情感稳定剂长期口服,采取院外治疗方式,并进行全程服药督导管理,有效改善该犯的情绪,为后续的管理教育和心理干预奠定坚实的基础。
(2)艺术治疗
监狱2015年初在精神病罪犯的康复中首次引入原生艺术绘画治疗,取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针对该犯文化水平低,不善于与他人交流等特点,监区定期组织该犯参加原生艺术治疗,通过原生艺术治疗让该犯内心得到交流、情绪得到舒缓,在专心绘画的过程中,投入了线条勾勒思维与色彩搭配思维,稀释内心愤怒、敌意、自责、冲动、愧疚等不良情绪;通过长期艺术行为,其对事物看法和角度逐渐发生了改变,很多的不良思维被摒弃。
(3)心理治疗
在药物治疗稳定了该犯情绪的基础上,心理矫治中心安排心理咨询师每月对该犯进行心理咨询干预2次。咨询师对该犯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访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使该犯从咨询初期的抵触转变为现在的积极配合。针对该犯在冲突情境中控制力弱的问题,咨询师通过“成本与效益”分析,对该犯使用暴力手段的后果进行了探讨,让该犯逐渐认识到暴力的应对方式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更不是一个利己好办法,引导其学习应对冲突情境的积极方式。针对该犯出现想打人的冲动,监区定期安排其到心理宣泄室进行情绪宣泄。经过近一年的心理咨询干预,该犯心理有所改善,能主动向咨询师提出想学习文化知识,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憧憬。针对该犯想学习文化的意愿,监区专门安排文化程度较高的罪犯,对该犯单独开扫盲文化课,提升该犯的文化水平。
(4)劳动治疗
通过康复性的手工劳动对该犯进行行为矫正,树立人人劳动的观念,一方面通过肢体的活动稳定情绪促进病情的康复,另外一方面通过劳动获得劳动额税后50%的劳动报酬,改善该犯在狱内的生活,增强该犯的改造积极性和改造信心。同时,引入劳动鼓励机制,每天对该犯劳动表现进行点评,对取得的进步进行表扬和鼓励,强化他的正面行为。
(5)情感治疗
由于该犯从小离家出走,常年混迹于不良同伴中,形成了敏感、猜忌、自卑等人格特质,严重缺乏亲情观念和共情能力。为重新唤起该犯对亲情感受,监区警察主动与该犯家属联系,说服该犯的弟弟和母亲前来亲情会见。第一次亲情会见时,该犯认为自己刑期太长只会拖累家人,让家人不要再理他,但家人却对他依旧不离不弃,让该犯重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冰冷的内心逐渐被亲情所融化。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监狱科室和监区警察教育管理上的努力付出,该犯情况有了较明显的改善,近半年来的各方面表现有了明显的转变。
1、行为表现的评估
(1)该犯从原先消极应付劳动,转变为能主动参加劳动并获得劳动报酬;
(2)该犯能服从医嘱,按时服药,如实向医生反映服药后的反应;
(3)该犯能接受监区行为规范的管理,初步树立规范意识,违反监规监纪行为已减少,从2017年3月至今未出现违纪扣分行为;
(4)该犯主动提出参加监区安排的文化扫盲学习,能按计划进行学习并做好笔记,识字量增加;
(5)该犯能接受监区的前途、法制教育,并与家人拨打亲情电话联系,经过扫盲学习后,该犯还产生自己写信与家人联系的想法,对家人也开始比较关心,对改造前途信心有所增强。
2、心理状况的评估
(1)该犯能够逐渐意识到自身存在许多错误认知和信念,承认自己的行为应对方式过于极端,并开始尝试学习新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方式来访处理冲突情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暴力行为。如:该犯开始主动与警察或者其他服刑人员交流自己内心世界,认识到亲情比金钱更重要,对事物的认识、认知有所转变。
(2)该犯能积极参加监区组织的原生艺术治疗,并从绘画的过程中获得舒缓感,同时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意识、情绪较稳定。
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评估,最初设定的矫治目标已基本达到。
当前,国内对冲动型人格障碍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临床案例报告。本案通过探讨监狱管理、艺术治疗、心理治疗、劳动治疗和情感治疗等措施,虽然在矫治人格障碍罪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未达到完全治愈的程度。因此,如何评估冲动型人格障碍的矫治成效,并最终确认治愈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