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抑郁症罪犯伊某的矫治个案

抑郁症罪犯伊某的矫治个案

分享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伊某,女,1988年出生,江苏人,丧偶,大学文化程度。2014年底,伊某因家庭琐事与丈夫相互扭打,持刀朝其左侧背部、左大腿等处捅刺,致其死亡。2015年,伊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同年10月入监服刑。伊某入狱后一直情绪低落,对服刑生活抗拒,对判决有异议,要求家人申诉,并以自杀相威胁。2016年6月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抑郁症,但伊某拒绝接受治疗,其家人也不同意治疗。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犯因分析

伊某于1988年出生在江苏省某市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幼时父母对其十分溺爱。伊某从小喜欢画画,大学期间学习动漫设计专业,毕业后自主创业,开办了沙画工作室,获得了一些成就。就在这个阶段,她的爱情也开花结果,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好景不长,夫妻两人经常因琐事吵架,最终因房屋装修意见相左大打出手,伊某在冲动之下将丈夫杀害。

综合伊某的成长史、犯罪史和改造史,找出导致当前问题的主要原因。

1.生活的突然变故导致情绪失衡。伊某成长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之后的学习、工作、结婚经历可谓一帆风顺,然而丈夫的突然离去(尤其这结果还是她自己造成的)、自己的入狱服刑,这一系列的生活事件,使其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导致情绪失衡。

2.期望与现实的冲突带来的认知失调。伊某以为自己获得了幸福美满的婚姻,找到了温暖的归宿,但现实生活的压力、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其始料未及的,亲手将丈夫杀害的事实更是其无法面对的。伊某对自己的绘画事业充满热情和期待,但犯罪入狱使她的理想抱负成为了泡影。这种自我期望与客观现实的冲突,是她在短时间内无法接受的,因此造成了认知上的失调和情绪上的波动。

3.缺乏情绪问题的应对方法。伊某狱内人际关系紧张,很少与她人交流,内心的苦闷得不到倾诉和发泄,只能埋在心里,看不到自身任何积极因素以及外界的支持性因素,困在自怨自艾的泥潭中无法自拔,痛苦在心中不断发酵,却不知道如何解决,整日情绪低落,久而久之,感到未来生活没有希望,迷路了!

(二)入监改造表现

伊某入监后,对服刑生活抗拒,除了画画,对其他任何事情不感兴趣,不能完成监狱内的改造任务。目前从事的手工劳动,效率低下,无法完成劳动指标,经常被扣分。对法院的判决有异议,要求家人申诉,并以自杀相威胁。平时沉默寡言,经常独自发呆,或者埋头画画。

(三)教育矫治难点

1.心理问题严重,且存在阻抗。心理测试表明,伊某有严重的创伤经历,且伴有很强的攻击性,被诊断为抑郁症,但拒绝服药治疗。伊某对心理咨询排斥,虽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能谈及一些内心的苦恼,但对自己的罪名和案情回避,且表示只要画画就可以缓解自己的情绪,不愿意正视其在认知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不完全配合咨询工作。

2.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由于伊某自幼父母对其溺爱,导致了其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伊某平时与其他人交流不多,不能主动融入集体生活。因其为人较为自私,与其他罪犯相处不融洽,导致伊某更为沉默寡言。

3.亲情观念淡漠,缺乏支持性因素。伊某严重缺乏家庭责任感,对亲情无感恩之心和珍惜之情。伊某甚至认为自己之所以被判处无期徒刑,是父母没有经济赔偿能力导致,并以自杀相威胁,要求父母聘请律师申诉。

(四)矫治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咨询师决定循序渐进地对伊某进行心理矫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技术,潜移默化地对其产生积极影响,达到矫治目标。

1.迎合伊某的兴趣爱好,通过“房树人”心理投射测试,把握其心理状态,为制定矫治方案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方案修正提供依据。从伊某首次“房树人”画作中可以看出:有深刻的创伤经历;渴望美好的感情,但现实的感情支离破碎;具有很强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性可能对外,导致伤人,也可能对内,导致自杀。

2.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其开展矫治。一方面这样的形式易于使伊某接受,另一方面可促使其在团体中成长,改善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配合认知治疗(认知上)和艺术矫治(行为上),消除其不健康心理,稳定情绪,改善认知,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改造。

3.通过“生命教育”心理矫治项目,引导伊某重新思考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他人生命、对自己生命的态度。在此过程中,伊某通过丧失感训练,感受“活在当下”,领会珍惜亲情,缓解丧失感和抑郁情绪;通过撰写“我的墓志铭”,审视自己生命的质量,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对未来生活设立目标。

4.通过“亲情修复”心理矫治项目,使伊某感知亲情的重要,确立对家庭亲情关系的正确观念和态度。通过回顾犯罪历程,促使伊某对导致错误行为的想法、感觉和价值观的反思,感受家人的痛苦,改变原先把责任归于外在因素的想法,重新认识、审视自身责任。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伊某学习和掌握了对家庭亲情关系功能缺陷的应对方法,提高了预防家庭亲情关系社会功能缺陷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伊某思考了自己在家庭中应承担的责任,学会尊重和感恩,强化对家人的亲和行为,积极维护亲情关系。借助监狱“母爱进大墙”活动,伊某将母亲请进大墙,向母亲汇报改造成绩,忏悔自身的过错,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5.行为矫治,改变伊某“只想画画”的状态,适应正常改造生活。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伊某合理分配绘画与完成其他改造任务的时间。将绘画与改造目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身兴趣和特长的同时,从中找到改造生活的乐趣。如:伊某将自己所从事的流水线生产过程绘制成了系列漫画,在监区进行了展示。在这一过程中,伊某既得到了心理上的愉悦满足,充分体验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成就,又在绘画过程中熟悉、掌握了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岗位的工艺要求和劳动技巧,从中发现了劳动生产的乐趣,逐渐摆脱了“欠产大户”的称号。

(五)预期矫治目标

1.短期和具体目标:改善狱内人际关系,逐步减少欠产、扣分的情况,缓解抑郁情绪。

2.长期和最终目标:帮助伊某自我成长,建立健全人格,正确认识今后生活事件给自己带来的情绪影响,增强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矫治,伊某精神面貌有所好转,错误认知逐步改变,并在行动上有所体现,情绪和生理反应恢复正常,对改造生活的信心得以增强;开始主动与人交往,融入集体生活;能够认罪服判,服从监狱管理,欠产、扣分等现象逐渐减少,在监狱组织的活动中愿意展示自己的绘画特长。

通过这个案例,民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可能出现阻抗,影响咨询的进展,甚至使得咨询难以顺利进行。分析阻抗产生的可能原因,有助于缓解这种局面。在这个案例中,伊某产生阻抗的很大原因,是害怕直面痛苦的话题,即自己将丈夫伤害致死这一事实。伊某虽然是加害者,但其与丈夫是有感情的,这种亲密关系的突然断裂,对伊某来说也是一种创伤。所以,通过“生命教育”缓解伊某的丧失感,促使其直面自己心中的痛苦,这样才能重新审视自我,做出相应改变。

2.在监狱与服刑人员建立咨访关系的关键不仅仅是脱去警服。服刑人员心里很清楚咨询师的警察身份,往往抱有戒心,不容易将自己的内心完全打开,也就不能暴露其内心真正的问题。在这个案例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投其所好”:一是在分析和把握伊某心理状态时,使用了“房树人”技术;二是在行为矫治过程中,让其充分获得愉悦满足,激发其改变的主动性,实现“助人自助”。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