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蒲某某矫治个案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蒲某某,男,1971年出生,重庆万州人。2002年9月蒲某某与被害人黄某因赌博发生矛盾后,黄某约了10多人对蒲某进行殴打、威逼。次日上午10时黄某来找麻烦,蒲某某即持刀将黄某当场杀死。
2003年5月22日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2003年7月14日投入宜昌监狱服刑。蒲某某已服刑14年,余刑仍有9年5个月,自2008年12月29日由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18年后,近10年只减刑1次(9个月)。2014年8月19日因袭警被加刑1年。14年里,蒲某某有10个半月是在禁闭室和严管室度过的。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犯罪原因分析
1.成长过程。蒲某出生在农村家庭,家中还有3个哥哥和1个妹妹,仅靠父母务农、打工维持生计。该犯小时候成绩不好,14岁辍学后跟随哥哥四处打工。蒲某缺乏系统的成长教育,过早地踏入社会。
2.社会经历。蒲某某14岁之后常年在外地做油漆工,20岁时应征入伍,在部队表现一般,据蒲某某自己说曾为他人背黑锅。退伍后,蒲某某到宜昌打工。1994年在宜昌结婚,1998年生了一个儿子。蒲某某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形成了偏狭的善恶观念。案发前他一直租住在宜昌市河运新村的棚户房中,因为打牌过程中一点小账(据该犯自己说是五块钱),与他人发生争执,继而动手杀人。
(二)入监改造表现
蒲某某自2003年7月入宜昌监狱服刑以来,2006年4月8日因行凶打人被禁闭,2011年7月5日因殴打其他服刑人员被禁闭、严管。2014年因生产考核不符合自己的预期而质问民警,在民警教育过程中不服管教,公然用水杯袭击民警。2014年4月25日因袭警被禁闭、隔离审查、严管,8月19日被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破坏监管秩序罪依法加刑一年。2016年蒲某某感到对改造前途失去信心,企图自杀被制止,之后因具自杀危险性被禁闭、严管。
(三)心理行为特点
蒲某某的心理测试结果表明,他情绪不稳定,极易冲动,行事不计后果,一旦情绪失控很难控制自己回到正常状态,往往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四)教育矫治方案
1.方案的制定
第一阶段(2016年9月至12月):
方法:头脑风暴,扫清障碍。
预期效果:帮助蒲某放下思想包袱。
第二阶段(2017年1月至6月):
方法:真诚关爱,解决实际问题。
预期效果:建立对民警的信任。
第三阶段(2017年7月至9月):
方法:跟踪观察,巩固积极改造基础。
预期效果:稳定转化效果
2.方案的实施
第一阶段:让蒲某某放下思想包袱,从零开始。蒲某某多年来的改造经历,包括打架、关禁闭、袭警、加刑、企图自杀等,都可能成为他继续前行的包袱。为了让他能够轻装前进,监区民警教育他,我们不管你过去做过什么事,犯过什么错,我们都当不知道;在我们眼里你就是个新服刑人员,我们对你的印象从零开始;你刑期还很长,今后在八监区的改造,希望你遵规守纪,同时也希望你相信八监区的民警,把民警当亲人,有困难如实反映,我们一定尽力帮助你。监区也要求每一名民警要密切关注蒲某某的情况,绝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这名服刑人员,过去的那些事,如果他本人不提起,民警也绝不要主动提及,避免揭露他内心深处那些陈旧的伤疤。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教育,蒲某某的担忧逐渐减轻。
第二阶段:以关爱打破坚冰,建立信任。蒲某某在八监区暂时稳定了下来,但是仍然没有树立起改造信心。我们民警经分析认为,此时的蒲某某,内心深处是极度矛盾和挣扎的。一方面,因为自己冲动的性格,杀人入狱,改造中又遇到诸多波折,觉得前途渺茫,想破罐子破摔,甚至想一了百了;另一方面,又觉得心有不甘,认为自己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路走到今天这个地步都是事出有因,并非自己所愿。尤其是经过加刑之后,蒲某某对监狱、,对民警是有抵触甚至仇视心理的。鉴于此,民警坚持以长时间润物无声的关爱感化他,希望改变他内心对民警的偏见,直至达到让他把民警当亲人的效果。比如,蒲某某的棉被在自杀过程中被血迹污染不能用了,监区请示生活卫生科后为该犯领来了新棉被。蒲某某年龄大,身体差,监区考虑他的实际情况,在下铺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积极做工作,为他解决了下铺,并根据其身体情况合理安排劳动岗位,让其在尾段劳动。蒲某某在调入之初,曾反映自己严管时间太长了,导致零用金账目自己记不清。监区民警到财务科以及蒲某某原来待过的监区一张一张地翻找他的汇款、上账、消费记录,最终将他的账目查清楚,得到了他的认可。蒲某某一直想将儿子的电话加进亲情电话卡,但由于其子在酒店当服务员,工作要求严,每天只有下午2点到4点才能接听电话。对此监区不怕麻烦,多次帮他联系,终于联系上了他儿子,完成了审核程序,帮他加上了电话。蒲某某每次拨打亲情电话都要在下午3点左右,监区民警不厌其烦地从劳动现场单独将其带回拨打亲情电话。坚持不懈的关心和帮助,终究让蒲某某放下了心中对民警的仇视和抵触。他在今年3月的改造周记中写道:“来八监区将近5个月了,这5个月让我感触很深。八监区的警官都是很务实、对服刑人员办实事的好干部。”
第三阶段:紧抓机会,引导其重新树立改造信心。偏见消除了,蒲某某更愿意与民警交流了,也更听得进民警的教育了。监区趁热打铁,将蒲某某定为监区阶段性重点教育转化对象,安排副教导员成舟舟和二分监区民警庹政权专人负责他的个别教育工作,监区班子成员也时时关注该犯动态。成舟舟副教导员始终将对蒲某某的教育转化作为工作重点,在各种不同场合,采取各种形式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无论是单独交流,还是小组开会、监区大会;无论是促膝长谈,还是简单的几句叮咛,均抓住一切机会向其灌输积极改造的理念,让蒲某某认识到,过去走的弯路不应成为继续前行的包袱,向前看,仍然有美好的未来等着自己;只要打开心结,把服刑当生活,把民警当亲人,经过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获得减刑,直至重获新生,这些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在重新开始,一点也不晚!蒲某某的包组民警庹政权充分利用改造周记、作业本等平台与其交流沟通,坚持认真批阅蒲某某的文字材料,对其中提出的问题积极回应,让其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与民警说心里话。
现在的蒲某某,不再自暴自弃,不再抵触监狱和民警,他每天带着希望和憧憬,克服困难,努力劳动。虽然他的性格仍然急躁,虽然他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仍然偏狭,但是他愿意向他人倾吐心声,愿意帮助其他服刑人员,也愿意相信民警,把民警当亲人。至此,我们认为,引导其重新树立改造信心的转化目标基本实现。
【教育改造成效】
1.思想稳定。2017年初,蒲某某自发给刘副监狱长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对自己过去的错误作了反思,并对将来走积极改造之路作了保证。在2017年上半年的改造中,蒲某某遵规守纪,半年没有违纪扣分。
2.劳动积极。在劳动中,蒲某某能够克服身体多病的不利因素,尽全力完成生产任务。
3.人际关系好转。蒲某某不但自己树立了改造信心,还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他人。监区重点服刑人员谭某,年纪小,罪重刑长,改造信心不足。蒲某某多次以自己的改造经历现身说法,劝解、开导谭某,对谭某的改造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回顾这个案例,我们认为民警的教育理念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蒲某某身上的问题很多,他性格冲动,认知偏狭,敢为性强,缺乏人际沟通技巧,单纯地试图解决这其中的任何一项问题都收效甚微,因为他在这一切背后隐藏着的是对民警的深深的不信任。我们认为本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如果要让对方接受你的教育,首先要让他接受你这个人本身。我们经过努力,让服刑人员相信民警确实是站在他的立场上引导教育他向好的方向发展,效果就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