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授人以渔”法转化职务犯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一)案例描述
1.罪犯基本信息
罪犯张某, 男,48岁, 大专文化,长春人。2014年1月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于2014年3月入监服刑改造。
2.主要改造表现
张某自入监以来表现一直良好,但从5月起,在近一个月时间出现烦躁不安的症状,情绪不稳定,对民警和周围罪犯非常敏感,经常有言语冲突,甚至表现出攻击的倾向。在日常改造中,虽然能正常劳动,但是效率不高。5月下旬,同监舍的一名犯人同他开玩笑,张某竟勃然大怒,面部肌肉痉挛,意欲殴打那名犯人,幸亏同组其他人员及时拉开,未造成恶性事故。监区考虑其近期的表现,将其定为消极分子。
(二)案例分析
1.心理测试结果
对张某进行了EPQ测验,结果显示::较典型的外向性格,情绪不稳定人格,精神质过高,其个性特征是引发焦虑症的可能。16PF测验各因素标准分A:9分,C:2分,I:10分,L:3分,Q3:4分,Q4:10分,(其余因素分居中)。次级因素I:9分,II:5分,III:2分,IV:5分。表现为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容易受到环境支配,心神动摇不定;不能正常面对现实而时时急躁不安,心身疲乏,甚至有失眠、恶梦、恐怖等现象;自我控制与约束能力比较差,缺乏耐心,缺乏信心。
2.测试结果分析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咨询者表现出焦虑、恐惧、睡眠障碍、戒备心理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来看,该咨询者的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局限在自己的改造范围内,没有影咱逻辑思维,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病程只有l-2个月;从除外标准看,该咨询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样心理问题,有一定的焦虑症症状。
3.消极原因分析
(1)由于张某是职务犯,监狱加强了对职务犯减刑、假释相关条件的审核,张某没能在1月份呈报减刑,导致张某心情郁闷,虽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总觉得心里不踏实,时常烦恼自扰,觉得世道艰辛,对前途缺乏信心,缺乏安全感。时时有患得患失之感,自觉不容于人,缺乏和人接近的勇气。
(2)自视清高,个性孤僻,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自己的改造不知如何自己去解决,被焦虑、恐惧、戒备心理所困扰。
(3)人际关系上与同犯交往少,缺乏沟通与交流。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转化目标
结合张某的平时表现,转化小组制定了转化目标:通过个别教育为主,辅助以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手段,完成对张某的转化。张某目前在消极的初级阶段,如不及时进行转化和治疗,不仅危害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神经衰弱,并有发生事故的可能。
转化小组制定了详细转化方案,包括个别教育谈话方案、心理矫治的治疗方案与危机干预方案。并向监区的心理互助员作了详细的安排,要求与张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其戒备心理,配合转化小组的转化和治疗。
(二)转化步骤
1.通过深入细致的个别谈话教育,教会张某客观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发掘自身的心理潜力,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缓解自身压力。
一是根据张某的实际情况,在谈话教育中,转化小组将重点放在引导张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上。民警多次教育张某:挫折和痛苦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用欣赏的态度来看待世界。比如美好的家庭、强壮的体魄、忠诚可靠的朋友,以此来体会充实的感觉和美好的享受。同时在看待处理各类问题时,不要走极端,生活就是生活,现实也不可能事事都随你的意愿。“花无百日红”,人也不会一顺百顺,因此只有保持精神上的旺盛,才能不断地给生活增添乐趣。
二是教育张某接受别人的安慰。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不应孤单地生活,必须要和他人发生交往,形成良好的关系。教育目前处于焦虑中的张某,想摆脱焦虑之苦的捷径就是要多与别人来往交流,尤其要学会接受别人的安慰,减轻自身的痛苦。
三是学会转移,寻找快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娱乐活动也是转移焦虑情绪的一个管用的方法。比如参加监区、监狱组织的各种文娱活动,平时看看电视、学学书画、练练字以及其它自己感兴趣又不影响其他服刑人员的活动。通过这些娱乐活动来转移注意力,把埋在内心深处的快乐天性挖掘出来,调节身心。
2.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张某自我治疗心理问题
一是运用精神分析法,引导张某自由联想,回忆过去的生活。张某回忆说:小时候家中生活比较苦,兄弟姐妹多,父母对孩子们照顾不好,父亲脾气大,在家中经常大吼大叫。上学时自己为了出人头地,刻苦学习,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参加工作后,在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可是自从前些年,结识了一些所谓有钱的大老板之后,受到他们的腐蚀、拉拢,导致犯罪,现在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心里很苦闷。本来想减刑,可以早点回家,现在减刑条件从严,更觉得周边人瞧不起他。转化小组帮助张某分析,张某小时候生活坎坷,工作后接触了不良的人员,所以其对周围的人形成偏见和敌意,内心缺乏安全感,常常担心遭到他人的批评和伤害,因此逐渐加剧了焦虑心理。加之判刑入狱以后,严重的挫折感,和张某对挫折的片面认识,担心遭到不公正待遇和他人的欺负,因此增强了其对周围人员,包括民警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这样引发和加剧了张某的焦虑心理。
二是运用心理分析疗法,向张某解释说明病因,借以其减轻心理压力。转化小组十分明确地告诉张某,其现在之所以出现较为严重的焦虑症,根本原因在于焦虑、害怕、恐惧在其心理烙下了阴影,所以使其形成了焦虑性思维。转化小组明确告诉张某不要用以前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这是非常可笑的,幼稚的,几经开导后,张某茅塞顿开,紧张的心理也放松了许多。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近三个多月的治疗和自我调节,张某逐步对监狱、民警以及周围罪犯有了正确的认识,基本消除敌意、偏见心理,增强了安全感,逐步改变了对监狱给民警的不良认知。张某的焦虑症状也基本消除,改造生活趋于正常,情绪比较稳定,改造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在本案的个别教育中,对文化程度较高的职务犯,应找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因人施教,“授人与渔”,让他们学会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自己的人格。
本案例中综合运用“对症下药、授人以渔”的心理咨询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方法,让被转化服刑人员学会了自我调节自己的情绪,焦虑症状基本消除,改造步入平稳,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