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吕某的矫治个案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吕某,男,1986年生,山东省烟台人,初中文化程度。2009年因抢劫、盗窃、窝藏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四万五千元。
入监后,吕某对监狱服刑改造生活难以适应,加之文化水平低,表达能力差,和他人无法正常交流,经常因琐事与他人发生口角,甚至有动手行为;吕某心思沉重、性格固执、脾气急躁,情绪不稳定,曾在一年之内连续晕倒4次,均被及时送往监狱医院救治,初步诊断结论为精神压力大,情绪激动,气血攻心所致;吕某自卑心理重,敌对情绪大,适应能力差,时常流露出悲观厌世迹象。2014年确定为危险分子进行进一步矫治转化。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吕某为家中幼子,自幼受到家庭宠爱。但后来因父亲生病,导致家庭经济情况转差。特别是父亲病故后,吕某经常受到村中其他同龄人的欺负和嘲笑。母亲要独立抚养姐弟两人,整日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吕某的心理变化,反而更加溺爱,希望能够弥补他缺失的父爱。家庭的变故、父爱的缺失、生活的窘迫、邻里的嘲笑,致使吕某性格扭曲,行为举止怪异,脾气暴躁,崇尚暴力,抗挫折能力差,不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小困难、小挫折,做事不计后果。
2.社会经历。上到初中后,吕某迷恋上了游戏机,致使学习成绩逐步下滑,勉强读完初中后即外出打工。因打工时年龄较小,吕某的逻辑思维、理性判断能力尚在形成之中,自控意识与能力低,追求独立与依赖思想同在,致使其道德意识、纪律观念淡薄,失去抵抗金钱、利益等诱惑的“免疫力”,并受到“哥们义气”等江湖习气的影响,最终铤而走险,以身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入监改造表现
吕某入监服刑改造后表现为:
1.难以适应监狱服刑改造生活。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使得其在心理和生活习惯上都难以适应。这种不适应以情绪不稳定为主要特征呈现出来。
2.文化水平低,表达能力差,认知能力差。和他人一时无法正常交流,在日常改造中与绝大多数服刑人员难以相处,经常因琐事与其他服刑人员发生口角,甚至有动手行为;抗挫折能力差,缺乏改造信心,遇到困难就打算破罐子破摔,并扬言:“谁都不能拿我怎么样,大不了一死了之。”
3.脾气急躁、性格固执,曾在一年之内因琐事连续晕倒4次,均被及时送往监狱医院救治,初步诊断结论为精神压力大,情绪激动,气血攻心所致。
4.参加劳动时任劳任怨,且性格直爽,对信任的人能够畅所欲言。
5.与母亲和姐姐的感情非常深厚,十分听从家人的劝解,家庭支持力度较大。
(三)心理行为表现
入监后,民警对吕某进行了16PF、SDS、SCL—90、气质问卷、艾森克情绪稳定性五项心理测验。相关结果如下:
1.SDS测试结果为:标准总分为82.5分,为重度抑郁;
2.气质问卷测试结果为:抑郁质;
3.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测试结果:
自卑感 9 抑郁性 17 焦虑 23.5 强迫状态 5
自主性 11.5 疑病 22 负罪感 24
通过分析测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吕某表现出固执冲动、典型的情绪不稳定、焦虑性情和抗拒心理。
(四)教育矫治的难点
1.认知因素。由于吕某文化水平较低,表达能力差,认知能力差,在日常改造中与绝大多数服刑人员难以相处,对人和事缺乏正确的认知,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对制度规定、监规纪律学习困难,总以个人的偏好和感觉来行事,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和情绪宣泄的方法,容易被即时环境所影响而冲动行事,不计后果。
2.性格因素。由于成长环境影响,导致吕某心思沉重、性格固执、脾气急躁,爱钻牛角尖,抗挫折能力差,缺乏一定的自制能力,极易与人发生矛盾。
3.心理因素。吕某自卑心理重、缺乏安全感,使其产生恐惧、逆反等心理,在对其教育时,他心里有种莫名的抵触情绪,包括情绪抵触和行为抵触,并有随时爆发的征兆。
(五)矫治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民警决定对症下药,采用情感疗法、行为疗法、心理疗法相结合的综合矫治方法,制定出8阶段个性化矫治方案,使其尽快完成改变,投入到正常的改造中去。
1.情感矫治。通过情感交流的方式,在情感上建立沟通和相容,进而激发、鼓舞其处于已抑制状态的良好情感,促使产生向上动力。主要采用宽容、理解、尊重、关心、信任等多种手段,包含三个阶段。
(1)安全管控和宽容理解阶段。采取“后退一步法”,在落实各项制度的同时,对其不当行为适当包容。在管理中保证“三个始终”——始终如一的严加看管、始终如一的严密关注、始终如一的不放松警惕,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同时采取“后退一步法”,适当包容其不当行为,减轻他的心理压力,调适其失衡心理,使其走出心灵的死胡同。
(2)仁爱管理阶段。运用“软方法”融化其暴力行为。民警采用主动干预的方式,从情感入手,从其感兴趣的话题切入,真诚地关心他,安慰他,倾听他的内心世界,使其卸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逐步开放自我,默认矫正帮助,并表示认同、接受矫正方案。一方面向其讲解目前就业形势,技术工人短缺,且收入可观,进一步引导其钻研劳动技术,掌握一技之长。另一方面加强其思想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理解和鼓励,使其获得心理上的快慰感,使其感到民警的真诚、真情和真心,从内心接受矫治。
(3)信任管理阶段。根据吕某的特长,安排其从事合适的岗位,鼓励其参加各项活动,促使其认识到自我价值。对其进行正面认定、鼓励和引导,根据其特长,鼓励其参加各项活动,为其创造展示平台,使其发挥优势,树立信心,认识到自我价值,并结合其改造表现,依据有关规定,及时落实奖励。
2.行为、心理矫治。从提高其社交技能入手,以正确的交往方式引导他,使他极端行为逐步消退,并纠正其错误的认知观念,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事的观念和态度。
(1)认知矫治阶段。矫正吕某行为的几个重点是教会他如何正常表达需求、培养规则意识、杜绝任意妄为、多参与活动与他人合作增加交流,使其能逐步融入到集体改造生活中去,通过参与活动让积极和谐的改造环境影响其习惯思维和行为,使其感受集体的温暖,切实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良好的行为养成。
(2)行为引导、强化阶段。通过代币制行为疗法,对其行为强化和引导,使吕某意志力、自制力、调节力得到提升,提高其处理事务的能力。利用吕某亲情深厚的特点,告知其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违反纪律,可给其发放一张亲情卡,凑齐三张亲情卡可拔打一次亲情电话,凑齐五张可以亲情会见一次。监区及时按规定予以奖励,对他鼓舞很大。
(3)集体帮助阶段。在监区组织活动时,有意识地安排吕某的角色,鼓励他多参与。开始,吕某每次都冷眼旁观,无动于衷。几次以后,发现其变得专注,于是不失时机地请其他服刑人员拉他一起来做,他也勉强地上台。随后有意识地安排他从配角到主角,让他充分地表现自已,使其从胆怯、不合群到慢慢合群,适时地满足他的社交需要。通过集体的帮助,使其融入集体,消除了他的敌对心理,有效地抑制了其极端、怪异行为的发生。在平时的改造中,还常常分配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吕某完成,事后都及时对其鼓励。这样既增加了其与他人正常接触的机会,同时还能使他感到大家对他的信任,增强其自信心,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积极改造的态度和思维方式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改变。
(4)心理置换阶段。对吕某的特点和问题有了比较全面、深刻、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式学习法,与其一起认真细致的总结了入监后的思想、情绪、言行,共同探讨正确的处理方法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帮助其打开心结、解决问题,促使其自觉地进行心理置换。
(5)自我激励阶段。通过充分肯定吕某自己的优点和取得的进步来激发鼓励其自身去不断进步。采用的主要方法有:一是目标激励,通过为其制定改造规划,来激发勉励他去实现;二是成绩激励,通过取得的荣誉和成绩,来激发其朝新的荣誉和新的成绩去努力,把荣誉和成绩作为继续进步的阶梯;三是亲人寄语激励,及时把其表现通知家人,家人根据其表现每月为其寄送亲情寄语,把其亲情寄语,转化为他的行为准则,来激发勉励自己。四是特长激励,发挥吕某独特的技术特长,让其担任监区“传帮带”活动的师傅,激发勉励其自身积极改造的动力。
(六)预期矫治目标
1.加强纪律意识,减少违规违纪现象,努力增强其自我控制能力和行为规范意识。
2.增强其认知和为人处事能力,使其遇事不再钻牛角尖,能够客观地对自己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与思考;帮助其建立良好性格,使其逐渐变得开朗、自信,对生活重燃希望。
3.帮助吕某明确改造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计划,并严格自身要求,不断努力,走上正常的改造道路,达到个人的改造预期。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监区民警四年多的教育矫治,吕某目前的改造表现较之前有质的飞跃。能积极认罪悔罪,严格遵守监规纪律,积极参加习艺劳动,刻苦钻研劳动技术,努力完成生产任务,成为了监区劳动骨干。人际关系得到极大的改善,性格上逐渐变得开朗、自信。经评估,对吕某撤销危险分子。目前,吕某担任生产小组组长,还主动承担起分监区劳动技术“传帮带”等工作。吕某先后获得监狱级改造积极分子一次,记功奖励二次,表扬奖励四次,减刑两次共计一年七个月,表示对未来的改造充满信心,并为此而不断努力。
通过这个案例,监狱民警深刻体会到:教育矫治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任何捷径可寻,必须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工作,充分了解掌握情况,带着坚持不懈的精神,遵循客观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因人施教,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一系列周密、严谨的方案、策略和措施,才能促进其转化,达到矫正工作的目标。
教育矫治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矫治个案对象的表现是螺旋反复上升的,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反复性。需要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连续跟踪研究案例,收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以便随着研究个案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修订、调适、完善矫治方案,使其更加科学、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