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罪犯邓某的矫治个案

罪犯邓某的矫治个案

分享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邓某,男,1962年生,初中文化,黑龙江人。2013年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民事赔偿人民币20140.5元。2014年入监。2016年减为无期徒刑。邓某因患有肺结核,入监后经住院治疗基本康复,日常改造期间改造积极性不高,不愿与别人交心,心胸狭隘有很强的攻击性和报复性心理。邓某因案发后在逃13年,导致妻离子散,亲情淡薄。2017年,因严重违规被禁闭处分。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邓某系黑龙江人,父母离异后随母亲在外省居住。单亲家庭对邓某造成的心理阴影一直存在,邓某自己也是二婚,且捕前已分居。

2.社会经历:自幼在缺少温暖的家庭长大,渴望父爱,渴望温暖,渴望被人关心,嫉妒他人有父母的关爱、有朋友的关心。邓某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家庭条件一般,经常会受到别人的歧视和欺负,总觉得处处低人一等,长期生活在一种被压抑的环境中。

(二)入监改造表现

邓某于2014年入监服刑改造后,因患有肺结核,入监后经住院治疗基本康复,日常改造期间改造积极性不高,不愿与别人交心,心胸狭隘有很强的攻击性和报复性心理。经责任民警多次谈话教育,了解到了邓某抗拒改造的原因及想法。

1.性格有缺陷。

邓某性格多疑,脾气暴躁,情绪易怒,并具有十分强烈的攻击性。当然这些问题的形成,是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邓某从小父母离异,加上生活的贫困,很没有安全感,于是便失去了对他人的信任。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了多疑的性格特征。而这种性格特征,又导致了他的暴躁脾气及恶劣情绪。同样因为安全感的丧失,又造成了邓某特有的攻击性。

2.亲情缺失,嫉妒心特强。

自幼在缺少温暖的家庭长大,渴望父爱,渴望温暖,渴望被人关心,嫉妒他人有父母的关爱、有朋友的关心。在服刑改造期间,常因他人有家信、有汇款、有接见而心生妒忌,心理无法平衡,莫名的对他们产生恨意并因此与他们产生矛盾和摩擦。由此加剧了嫉妒心理,在与人交往中明显隔着距离。

3.心理压力大,性情不稳。

因为严重违规,被禁闭,觉得很没面子。总感觉大家都不信任他、冷落他、孤立他、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让他感到日子很难过,心里很痛苦,心情感到很烦躁,很紧张,焦虑不安,晚上睡不着觉,白天也不想参加劳动、学习和搞卫生。多年的逃亡,导致与亲人失去联系,现老母亲年龄大(93岁),生死未知,又听闻儿子(与前妻所生)吸毒,再加上漫长的刑期和自己并不好的的身体,导致心理压力极大,情绪极不稳定。

4.心理灰暗,对前途丧失信心。

邓某长期没有亲人的消息,身体有病,刑期太长,入监至今既没有接见也没有汇款,属于典型的“三无”人员,从而导致心理灰暗,对前途丧失信心,产生了破罐子破摔心理,认为一切对他来说都无所谓,在2017年3月因严重违规受到禁闭处罚。

(三)心理行为表现

在监狱开展的新入监服刑人员心理行为测试中,邓某的心理行为表现如下:严重违纪后受到处罚和排斥而应激产生心理焦虑。从其家庭史和成长史以及人格问卷测试反映,邓某的心理问题实质隐藏着人格、个性缺陷,自我概念差,他的一系列行为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 不断习得和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同样也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家庭教养方式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取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方法加以矫正,很容易使邓某陷入恶性循环。

(四)教育矫治的难点

1.社会因素:由于邓某自幼成长环境一般,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改造根本没有明确意识。教育过程中除了要树立依法行刑的理念,依法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监狱警察的权利,认真履行义务,不搞法外施刑,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对罪犯进行管理、考核和奖惩外,还要通过情感施教提高罪犯的心理认同性和情感相融性,借助亲情的力量唤醒罪犯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渴望,发挥亲情的吸引力、亲和力、感召力,让罪犯在希望中改造。

2.性格因素:邓某从小父母离异,加上生活的贫困,很没有安全感,于是便失去了对他人的信任。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了多疑的性格特征。而这种性格特征,又导致了他的暴躁脾气及恶劣情绪。同样因为安全感的丧失,又造成了邓某特有的攻击性。在近几年的教育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邓某的逆反心理极为明显,性情极不稳定,稍有不顺心就产生抵触情绪和过激行为,表现出不服管理、任性而为、无理取闹等。

3.心理因素:邓某性格属于孤僻类型,人格、个性缺陷,自我概念差,他的一系列行为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 不断习得和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同样也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家庭教养方式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导致邓某情绪紧张、不稳定;嫉妒心、报复心理特别强,攻击性也较强等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五)矫治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情况,结合罪犯邓某的实际改造表现,根据个别教育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民警决定制定用法德并举的矫治方案,首先改善邓某当前与小组罪犯和警官之间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加强自我控制能力,恢复到正常的改造生活中来。然后逐步完善邓某的人格和个性;调整其认知结构;增强邓某社会适应能力和受挫力;帮助邓某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生存品质。

1.依法严格管理与以理服人相结合。不能只教不管,也不能只管不教。2017年3月邓某以同监舍罪犯王某晚上睡觉打呼噜声音太大,影响其休息为由,拿筷子朝正在睡觉的王某面部捅了几下,致王某鼻子出血。事后民警把他叫到谈话室,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满不在乎地说:“他呼噜声太大,影响我休息,我想给他点教训。”当时他的情绪十分激动,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民警对他讲:“集体生活,百人百性,就不能互相体谅吗?”他答道:“他的呼噜实在是太厉害了,根本不是一般的呼噜。”他当时十分的固执,坚持不肯认错。针对这种情形,民警为了转移他的注意力,又问:“我发现你最近几天情绪十分糟糕,改造状态也很差,能告诉我为什么吗?”邓某牢骚满腹地说:“这几天车间灯光暗,锡纸太烂,速度上不去,验收员也不断挑剔,成品总不合格,你们考核分又和生产挂钩,我的分数明显上不去,我一坐到那里就烦。”民警仔细的听,并继续问:“还有什么原因?”他把满腹的牢骚都倒了出来,直到他把话说停了,民警笑着又问:“好好想想还有什么?”民警笑是因为他把憋在心里的委屈、他对事物的看法以及观点都说了出来,这对他重建合理认知有很大帮助。之后民警对他说:“你应该好好审视自己,如果一个巨人遇到一只蚂蚁挡路,他对蚂蚁大动拳脚、大发脾气你认为怎么样呢?不要说别人就连你自己也会觉得这事滑稽可笑,关键的是,事情要分清大小,学会辨明是非,学会自我调控,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冲动失控、结果毁了自己千辛万苦得来的改造成绩。有什么情绪或者有什么困难,直接找民警,我们会帮助你的。”接着民警给他指出哪里做得不对,为什么不对,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应受的惩罚后,他的情绪逐渐稳定,低头认错,并对民警说:“队长,和你谈话感觉太好了!你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自己性格上的缺陷,看清了自己的坏脾气。我认识到我的错误,我愿意接受惩罚,并且保障在以后,一定好好调控自己,与人和谐相处。”因邓某严重违规,根据《罪犯日常考核奖惩办法》相关规定,监区给予邓某禁闭处罚。

2.加强亲情教育,唤起改造信心。为了稳固这来之不易的成绩,监区全方面加强了对邓某的亲情教育。邓某长期没有亲人的消息,身体有病,刑期太长,入监至今既没有接见也没有汇款,属于典型的“三无”人员,从而导致心理灰暗,对前途丧失信心,产生了破罐子破摔心理,认为一切对他来说都无所谓。在个别谈话中了解到,邓某因多年的逃亡,导致与亲人失去联系。据邓某说,现在其母亲已93岁,出事后他独自逃亡,隐约听说其母亲被单位安排到当地养老院,现如今生死未知;又听闻唯一的儿子(与前妻所生)吸毒,也不知是真是假。邓某为此忧心忡忡,每日都在担心和焦虑中度过,根本无心改造,经常失眠,“呼噜事件”与此也有很大的关系。针对此问题,监区领导及时采取对策,与监狱领导沟通,合力给邓某以帮助,多渠道查询邓某母亲和儿子的相关消息。当民警将此消息告知邓某后,邓某露出了非常激动和感激的心情。尽管还没有其亲人的确切消息,但邓某情绪明显得到好转。除此之外,监区还不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邓某以帮助,发放一些日常用品,定期到医院给邓某做检查,避免其病情反复。一系列的措施使得邓某得到了不小的情感慰藉,体会到了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通过情与法的感召,邓某逐步转变了思想,端正了态度,不再无理取闹,对于他的进步,民警及时予以肯定,并在不同场合进行表扬,极大的鼓舞了邓某的改造积极性。

(六)预期矫治目标

1.改善邓某当前与小组罪犯和警官之间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加强自我控制能力,恢复到正常的改造生活中来。

2.逐步完善邓某的人格和个性;调整其认知结构;增强邓某社会适应能力和受挫力;帮助邓某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生存品质。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近一年的个别教育矫治,邓某不仅思想情绪保持在稳定水平线上,对自己的犯罪给母亲、家庭带去的伤害表现出强烈的悔恨心理,而且改造持续平稳,性格逐步完善,心理逐步健康,自控能力逐步提高,与同犯关系不断融洽,劳动积极性不断提高。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