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特色 找亮点 真心暖顽石——顽危犯张某某转化个案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张某某,男,1969年生,河南人,1986年至1990年在某部服兵役,2004年至2008年在某市监狱服刑,2012年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同年7月到我监狱服刑改造。张某某入狱后,不能适应改造环境,抗拒劳动,一度与他犯关系紧张,从而对改造丧失信心,改造表现较差,且经常与他犯发生矛盾冲突。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间违规违纪次数高达21次,被监区研究确定为危险犯。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张某某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自幼丧母,兄弟两人由其父亲辛苦养大,由于家庭贫困,没有接受良好学历教育,小学肄业,文化程度和认知能力一般。
2.社会经历:张某某从部队退伍回乡后,迫于生活压力,长年在外地打工维持生计,在工地搬砖、跑销售、开小饭馆至今未婚,养成了生活独立,自私自利和自尊心较强的性格。由于长期在外闯荡接触的人多了,交友不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张某某有二次判刑经历,身份意识淡薄,由于张某某经常因琐事与他犯发生争执,在干警教育过程中胡搅蛮缠,流露出对他犯的仇视心理。
(二)入监改造表现
张某某入狱后,不能适应改造环境,以服装车间线毛多、任务重、影响身体健康为由抗拒劳动,消极改造。由于长期不能完成改造任务,影响上下道及流水线的正常运转,造成与他犯关系紧张,发生矛盾较多,多次受到干警的批评教育。仅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一年的时间内,违规违纪次数高达21次,被监区研究确定为危险犯。张某某不仅不听干部的教育劝解,还产生自暴自弃、轻生的念头。2014年5月,张某某独自一人到淋浴间,用捆纸箱的绳子绑在窗户护栏上,意欲上吊自杀,被值班干警及时发现并制止。鉴于张某某的情况,经监区研究决定,为其换一个新的改造环境,以消除因犯群矛盾带来的外部不良因素,作为危险犯对其进行转化。
1.遵规意识差、思想观念消极
张某某系二次入狱,因自己年龄大、刑期长至今未得到减刑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改造信心严重不足,思想上消沉,情绪上低落,行为上消极被动,平时与人交流少,遇事总往坏处想,总觉着所有人都对不起自己,破罐子破摔,遵规守纪意识差,行为散漫,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易顶撞警察和与他犯发生争执。
2.家庭原因
张某某与其老父亲感情较深,但入狱前与弟弟因家庭矛盾闹翻,不相往来。入狱后,与家中失去联系,因担心父亲的身体状况,对自己因犯罪不能尽孝有较深的负疚感。
3.自身原因
张某某个性散漫,不愿意接受监规狱纪和劳动任务的约束,错误的认为“只要我参加劳动,就是积极改造的表现”,在现实改造中,对警察分配的改造任务挑肥拣瘦,以各种理由逃避劳动,因不能正常完成分配的改造任务,影响生产流水线的正常运转,得不到警察和他犯的认可,造成张某某性格孤僻,对警察不信任,对罪犯抱有敌对情绪,人际交往能力差,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思想。
(三)心理行为表现
张某某主观认为自己当过兵、经过商,能力强,素质高,看不起其他罪犯。性格孤傲,猜忌心强,心理承受力差,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不论对警察还是罪犯都抱有敌对情绪,对外界的刺激异常敏感,翻脸如翻书,经常纠结一些生活或生产上的琐事而彻夜不眠,得不到警察和罪犯的认可,没有存在感,容易发生自杀和行凶行为。
(四)教育矫治的难点
1.认知因素:由于张某某对法律知识的缺乏,遵规守纪意识较差,虽是二次入狱,认罪态度不诚恳,悔罪意识不深刻,总是把自己犯罪的原因和过错因素归咎在他人身上。
2.性格因素:张某某性格孤傲,猜忌心强,心理承受力差,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思想偏激,认死理,走极端,事事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之心严重,情绪波动和反复性大。在教育过程中,张某某有强烈的情绪抵触和行为抵触,出现过无理取闹的过激行为。
3.心理因素:张某某性格属于偏执类型,对人对事有自己的主管判断标准,缺乏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出现固执己见的言论和行为冲动的偏激情绪,自律性较差。教育中,有针对性加强了集体荣誉感、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行为养成教育,促使其认识自身不足,深刻反省犯罪根源,加速思想转变。
(五)矫治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张某某的实际改造表现,警察制定了“抓特色,找亮点,促规范,攻心为上”的教育转化方案。
1.加强思想感化教育。干警从知法、遵规、守纪等思想方面下手,促使其端正身份意识,增强遵规守纪意识,注重加强行为养成,走出服刑改造的思想误区,逐步认罪悔罪。利用其当兵的经历,在日常队列训练中让张某某作标兵,指导其他罪犯进行队列动作训练,使其重新找回军人的荣誉感。在“建军节”罪犯座谈会,张某某在会上主动要求发言,做忏悔演讲,说“我曾经是一个让亲人朋友引以为荣的革命军人,如今的再次锒铛入狱就是我不懂法、不守法的恶果和报应,说“我是一个‘兵’,不论在军队还是在监狱我都要做一个好‘兵’”。
2.找寻闪光点。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张某某虽然在劳动上有所不足,但其表现出现了积极转变,捕捉到这一“闪光点”后,干警让张某某参加监狱创办的“特色课堂”和“国学班”,在“特色课堂”上让张某某了解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开阔了张某某的视野和心胸。在“国学班”上让张某某学到了中国倡导的仁、智、礼、义、信等国学知识,张某某的精神面貌有了质的改变。干警又鼓励其积极向《新河报》投稿。稿件先后被《新河报》采纳5篇。张某某在监区组织的成语比赛、乒乓球比赛等活动中分别取得了第二名、第三名的好成绩。
3.加强亲情帮教。干警通过谈话发现张某某长期不接见的原因是因与兄弟不和,入狱后失去家庭联系,为稳定其改造思想,干警找准时机,利用会见日张某某情绪低落为切入口,让张某某敞开心扉,诉说对亲人的思念。2016年5月,干警通过当地公安机关和村委会,取得了其弟弟的联系方式,并消除其疑虑,让其答应帮助张某某做思想改造工作。在与家中失去联系三年多后,张某某得知父亲在世并盼望他早日回家的消息时,张某某泣不成声,当场向其父亲和警官表示,今后一定努力改造,争取能早日回家为父亲养老送终。
4.合理安排劳动改造岗位。干警经长时间观察到张某某年近五十,身体条件一般,不适合从事高强度的服装加工岗位,将其分配至劳动强度相对较低的服装熨烫岗位上,对其提出了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此后张某某在劳动改造中表现积极,并能逐步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与他犯的相处也得到了很大改观,人际关系随之缓和。
5.坚持“反复抓、抓反复”。在教育过程中,干警实行鼓励与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并制作表格把每次的谈话内容和张某某现实表现做详细记录,以备查看。让其认清改造中的是非界限,牢固树立“红线意识”。通过教育感化与批评指正,促使张某某思想、行为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开始积极向政府检举各类违规违纪行为,劳动积极性也大幅提高,改造进入积极进取的上升阶段。
(六)预期矫治目标
1.促使张某某养成健康心理,矫正其偏执性格,使其与他人和睦相处,感受政府和亲人的关爱,恢复改造信心。
2.促使张某某增强遵规守纪意识,不断强化行为养成,克服改造中反复性,杜绝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干警一年来的教育矫治,张某某能够较好遵守各项监规狱纪,与他犯和睦相处,努力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并积极参加监狱、监区组织的文体活动,与他犯的关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综合改造表现稳定向好,先后获得表扬奖励三次。经监狱评估,张某某转化成功,目前张某某表示对未来的改造充满信心和希望。
通过这个案例,干警深有体会:对顽危犯的教育改造转化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必须要有耐心、细心和打持久战的思想。一是要重视个案分析;二是责任干警与非责任干警和领导之间要协同作战,互相支持;三是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四是注意干警自身的形象与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