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甘肃省兰州监狱服刑人员李某矫治个案

甘肃省兰州监狱服刑人员李某矫治个案

分享
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李某,男,二十八岁,河南人,大学文化,于2006年因盗窃罪、抢劫罪被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判处无期无期,2008年3月入监服刑。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李某在其三、四岁时被现在的父母领养(初二生病验血时才知道),上学时成绩较好但未考取理想的大学,后上电大学平面设计,生活比较简单平静,无重大疾病,与父母关系较好,有一姐姐对其也比较关心和照顾。做事认真,原则性强,自视清高。

(2)社会经历:李某父母都是普通职工,家里有个姐姐,与姐姐关系不错,几年前,父母双双下岗,自谋出路。父母省吃俭用供李某上学读书,一直供他大学毕业,尤其是当他得知自己是被领养后,想减轻家里的负担的愿望越来越强。上班后薪水较低,对老板产生了愤怒情绪,于是倒卖公司的钢琴,第一次成功后,李某觉得公司钢琴被盗没人发现,接着胆子越来越大,先后盗出七台钢琴,在第八次交易中被发现,被判无期徒刑。

2.入监改造表现

投入改造以来李某总是不能和别人很好的相处,自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经常受到别人的责难,当发现有他犯的考核分不符合规定,向监区领导汇报后,被其他罪犯羞辱。自我感觉非常压抑,自卑,渴望能够被他人接纳,希望咨询师能帮助他克服与他人的交往困难。

(1)家庭原因。青春期时知道自己是被抱养的后,对父母有了潜意识的排斥,虽然知道父母、姐姐是爱自己的,也被他们呵护着,但却不能正确认识,受不得一点批评和责备,多年的心理阴影,使他的负面情绪逐渐积累。

(2)自身原因。由于存在着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感觉非常压抑,自卑,犯罪后家人对其不接纳导致缺乏安全感,内心焦虑。自信心严重受挫,有严重的自责心理。

3.心理行为表现

MMPI分析:测试结果的信度效度均有效,其中,Hs:60、D:62、Pt:63、Pa:61四项量表值的T分超出中国常模范围, 其余各T分在正常范围以内。特征为偏执、 焦虑、反复思考、强迫、 缺乏自信与自我评价,日常生活表现退缩,不能与别人保持亲密关系。

scl-90:

躯体化

强迫

人际关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其它

1.7

2.9

2.6

2.7

2.9

2.6

2.2

2.0

2.3

2

SDS总分为64,特征为自我评价过低,兴趣减退,缺乏信心,自责感较强。

从以上三种量表的综合情况看,李某的心理测试结果为:强迫、紧张、 焦虑、抑郁、 不信任别人。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认知因素。李某心理发育滞后于年龄,认知趋于简单,以偏概全,非黑即白的错误信念导致其适应困难,内心冲突较多,情绪低落,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合作,言语流利,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

(2)心理因素。

自卑,自我要求高;有较深的非黑即白的错误认知;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担心民警对其有成见,他犯看不起自己,父母再也不会要他了;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被抱养和因未听从姐姐的劝说而执着倒卖公司钢琴导致犯罪这两件事情一直困扰着自己。

5.矫治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并结合李某的现实改造表现,民警决定对症下药,让其尽快放下包袱,缓解焦虑情绪,妥善利用合适的途径处理自己的人际问题,使自己能够安心投入到正常的改造生活中。

(1)咨询方案。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外在表现为害怕与人交往,内在由于对现实的误解,自我要求高和缺乏自信等的认知因素造成的。焦虑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监狱环境及犯罪后家人对其态度的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等神经症的形成。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咨询过程(节选)。

第二次咨询:

一是澄清是民警真的说“不”,还是自己的猜测。

二是对其原则性强按制度办事的举动给予肯定,试图讨论是否有两全的处理方法(如果他们没有素质)。

三是通过钱币的两面性来解释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通过不同的花朵的比喻来说明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和喜好,通过“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来说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不能要求别人都跟你有一样的素质和价值观。

布置咨询作业:

再现事件,找出被民警批评,被他犯责骂时自己的内心想法及身体、情绪的变化情况,越细越好;

仔细寻找别人身上的优点并把他写下来,越多越好;

试着去找自己的分管民警进行沟通,看他对你是否真的有成见。

第三次咨询:

应用“产婆术”让求助者认知重建,在结合行为放松训练。

(摘要)

求助者:(很沮丧,满脸愁容,叹气)看到父母一天天的老去,你也给我讲了许多道理,但是每当他们来看我时,想和他们说说心里话,可是怎么就张不开口,回去后又很后悔!

咨询师:嗯,这让你感到非常痛苦,是吗?

求助者:是的,姐姐的生活不是很好,父母的生活压力就更大了,我觉得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害了他们,所以我总觉得父母包括其他罪犯们都瞧不起我。

咨询师:嗯,我感觉你为此事很苦恼。

求助者:我就是一个没有用的人,我该怎么做呢?

咨询师:如果你在这一件事情上失败了,就认为自己是个毫无价值的人,那么你以前许多有过的成功的经历表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求助者:是呀,想想以前,所有的事情并不是像我想的那么糟糕,只要我不去想眼前的事,我就会觉得自己还行,当然事情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好,但是我想这些都会改变的,只有自己改变了,才能争取早日减刑回家。

咨询师:好极了!你已经发现了你以前想法中的不合理地方,并在努力用新的方法来代替,做了才有可能实现,不做的话永远只能是空想,与其整天胡思乱想,还不如脚踏实地的去干,这样才会离目标越来越接近,你说呢?

求助者:嗯,你说的对,我回去以后要好好的想一想,让自己尽快的适应环境,踏实改造。

咨询师:(赞许地)这就对了,喊喊口号只是愚者的做法,古来成事者,有几人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还不都是干出来的!我相信你一定能战胜自己的。

求助者:(点头)……

第四次咨询:目的是提高其认识水平。

这一阶段李某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地认识,但有时还会觉得有些罪犯俗不可耐,认为他们整天的谈话太粗俗下流。咨询师告诉其性需求是人的本能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释放方式,要理解别人的行为,通过交流发现其受家庭的影响(父母在他上大二时离婚了,原因跟婚外情有关)在感情方面存在较大压抑,告诉其成年人都会有这方面的困惑和苦恼,要像对待前面讲到的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和喜好一样,不应把自己的喜好加到别人头上去。还与其讨论了自己的优缺点,引导其全面看待他人,看待事物,接纳自己是个有缺点的人。

6.预期矫治目标

(1)求助者症状的改善:能与他人正常交往了。

(2)警官的评价:李某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能和别人正常交流,对改造的信心也有所增强。

(3)他人评估:其他罪犯也觉得李某开朗多了,不再唉声叹气的了。

(4)治疗后心理测验的结果:①MMPI显示Hs:58、D:58、Pt:60、Pa:59四项量表值的T分在中国常模范围。②Scl-90显示焦虑分:1.6,强迫:1.93,抑郁:1.461,各因子分在常模范围。③SDS:粗分36分,标准分45分,提示没有抑郁。

(5)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消除了李某的自卑心理,改变了其非黑即白的认知模式,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改造生活的能力,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教育改造成效】

本文是一例服刑人员入狱后对监狱生活不适应,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案例。咨询师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采用认知和行为疗法对人际关系困难问题进行矫治,诊断为 “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咨询时首先对其症状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自我管理肯定性训练使其体验到积极情绪,并教其放松的方法,通过布置家庭作业强化这种体验和加强积极自我暗示,在达到了减轻症状的基础上,找出求助者出现此症状的人格原因,促进其人格完善。

经过近两个多月的心理咨询,李某意识到自己的个性缺陷,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提醒自己,通过积极的实践逐步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了自信心,看待事物也更加积极、客观。虽然没有完全达到咨询目标,但求助者对结果已能接受。在实现具体目标的过程中,远期目标也得到了部分实现,使求助者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矫治感悟:通过这个案例,咨询师深深体会到:当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时,求助者就可能体会到舒服的感觉,这可为咨询师寻找病因找到依据,通过以后强化这种体验,能够使求助者树立自信心,也为解决问题找到了突破口。在实际工作中,当你正确使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等心理咨询技术运用时,咨询师与求助者平等相处,一次次向你打开心扉,人际关系不再紧张,生活中会发生点点滴滴的变化,促使求助者心理健康成长。做咨询,永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感谢求助者,同样感谢咨询师——自己!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